一脉相承又守正创新,展现了既稳定又进取的发展智慧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10月24日,中共中央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和解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中央财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农办主任韩文秀介绍,《建议》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与前几个五年规划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守正创新,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战略性、指导性。

“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守正创新”的表述,蕴含着丰富的内涵。这份规划建议既承袭了过去五年规划的精神内核,也根据新的时代背景注入了新的发展思路。如何更好地理解“十五五”规划建议在承前启后的历史方位中所体现的战略连续性、时代创新性与实践指导性?长江日报记者专访了全国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二级研究员杨宜勇。

全国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二级研究员杨宜勇。

■ 贯穿始终的“不变”与随势而动的“变”

长江日报:从公报上看,“十五五”规划与“十四五”规划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杨宜勇:“十五五”规划建议并非完全另起炉灶,而是在“十四五”规划基础上的延续与发展,二者之间既有核心的“不变”,也存在顺应时代的“变”。

从指导方针来看,“十四五”规划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十五五”规划建议则继承并发展为“五个以、两个推动、一个确保”。这一延续体现了对高质量发展核心地位的坚持,而新的表述让目标更具体、体系更完整,尤其凸显决胜阶段的鲜明色彩。

在战略任务排序上,“十四五”规划将科技创新置于首位,现代产业体系紧随其后;“十五五”规划建议则调整为现代产业体系优先,科技创新位列第二。这一顺序调整传递出清晰的战略转向,产业根基被置于更优先的位置,强调科技创新最终要服务于产业升级,让科技与产业的结合更为紧密。

在经济发展逻辑方面,“十四五”规划强调“供给侧”改革,提出“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侧重于从供给端发力;“十五五”规划建议则强调“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实现了从“单向推动”到“双向互动”的转变,更注重需求侧尤其是内需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使供需两端的协同更为顺畅。

关于制造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十五五”规划建议则表述为“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并明确“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新的表述更为精准灵活,同时鲜明指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骨干是先进制造业,让发展方向更加清晰。

在绿色发展的位置上,“十四五”规划中将其列为第八位,“十五五”规划建议中则排在第十位。这种排序后移并不意味着重要性下降,而是不同阶段侧重点有所不同,体现了在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的务实态度,绿色发展仍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维度。

长江日报:此次“十五五”规划建议有哪些新提法,有什么鲜明特点?

杨宜勇:除了上述要点,还有一些值得关注的新提法和鲜明特点:

一是关于“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化:“新质生产力”被明确置于科技创新的核心位置,定义了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为经济增长注入全新活力。

二是关于内需战略的深化:不再简单提及“双循环”,而是强调“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并将“投资于人”与“投资于物”紧密结合,内需被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三是关于目标体系的升级:建设目标从“十四五”规划的“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四国”),升级为“十五五”的“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五国”),体现了产业疆域的拓展和战略重点的演进,覆盖领域更为广泛。

机器人H1-ReS独自行走在樱花树下,科技与浪漫碰撞出别样的意境。

■ “守正创新”展现既稳定又进取的发展智慧

长江日报:对“十四五”与“十五五”的衔接,阐释为“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守正创新”,这与我们熟悉的“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表述上有什么不同?

杨宜勇:主要不同是增加了“守正创新”的表述,这是很有深意的。“守正”是根基:守的是马克思主义之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正、党的领导之正、以人民为中心之正。具体到规划本身,就是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制定和实施规划的制度,坚持将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路线,以及坚持五年规划本身“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战略定力,确保发展的方向不偏、根基不摇。

“创新”是动力,创的是理论之新、战略之新、路径之新。这体现在将“新质生产力”这一理论创新作为核心动力,根据环境变化调整战略任务的优先级,以及提出供需双向发力、破除统一大市场卡点堵点等新路径,使规划更能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充满生机与活力。

从“与时俱进”到“守正创新”,表述更为精准、深刻,强调了在坚守根本前提下的主动创造与革新,而非被动地跟随时代变化,展现了既稳定又进取的发展智慧。

长江日报:五年规划从长线上看什么是不变的,什么是随时代而变化的?

杨宜勇:纵观新中国的十几个五年规划,可以发现不变的精神内核包括:首先是党的领导。党是规划的制定者和推动者,确保战略的稳定和连续,为规划实施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其次是现代化目标。从“一五”到“十五五”,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以贯之的主题,指引着国家发展的方向。第三是人民至上,规划建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是增进人民福祉,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第四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利用举国体制攻克重大工程、科技难关和发展瓶颈,展现了强大的制度优势。

变化的战略与内容体现在:一是规划定位演变,从计划经济下的“指令性”计划,到市场经济下的“预测性、指导性”计划,再到今天的“战略性、纲领性、指导性”规划,定位随经济体制改革不断调整,更符合时代发展要求。二是内涵扩展,从纯粹的经济计划,扩展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再到如今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覆盖领域不断拓宽,实现全面协调发展。三是发展理念升级,例如,“十三五”时期首次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成为后续规划的指导思想,推动发展质量不断提升。

历时5年,全线贯通的武汉百里长江生态廊道正在成为城市的名片、人民的乐园。

■ “中国式长期主义”

就是既“功成不必在我”又“功成必定有我”

长江日报:如何理解有学者将中国的五年规划归纳为“中国式长期主义”?

杨宜勇:“中国式长期主义”在五年规划中展现出的独特智慧,本质上是“战略定力”与“战术灵活”的辩证统一,既避免了短视化的功利倾向,又摆脱了僵化教条的路径依赖,成为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鲜明标识。

从“战略锚定”的维度看,五年规划以制度刚性守护长远目标,构建起“远景蓝图—中期规划—年度计划”的三级实施体系。比如,从“三步走”战略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再到2035年远景目标,每一个五年规划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像“拼图”一样嵌入国家发展的长期坐标系。“十五五”规划对“十四五”规划的继承与发展,正是这种延续性的体现——无论是高质量发展的主题,还是共同富裕的目标,都在多轮规划中持续深化,避免了因短期政绩冲动而偏离方向。这种“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定力,让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等需要长期投入的领域得以厚积薄发:从“一五”时期奠定工业化基础,到“十三五”脱贫攻坚收官,再到“十四五”规划新质生产力萌芽,长期目标的稳定性为资源持续投入提供了明确指引。

从“动态调适”的维度看,五年规划绝非僵化的“指令书”,而是始终保持对时代变化的敏锐响应。计划经济时期,规划侧重物质生产的指令性安排;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逐渐转向对发展方向的引导和公共服务的保障;新时代以来,更是融入了创新、协调、绿色等新发展理念,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全面纳入。面对外部环境的突变,规划也能快速调整重心: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时,加大内需扩张力度;面对科技竞争加剧,强化自主创新部署;针对人口结构变化,完善生育支持和养老服务。这种“变”不是对“长期目标”的背离,而是为了更好地实现长远目标而选择的“最优路径”,如同航船在航行中根据风向微调帆舵,最终仍驶向既定的彼岸。

从“实施机制”的维度看,“一届接着一届干”的接力精神,破解了“政策短视症”的治理难题。在西方多党制下,政党轮替往往导致政策“翻烧饼”,短期博弈凌驾于长期利益之上;而中国通过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了规划实施的连续性。每一届政府都在继承上一届工作基础上推进新的部署:脱贫攻坚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的衔接,科技创新从“跟跑模仿”到“自立自强”的跨越,都是多届政府持续发力的结果。这种接力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像“登山”一样,每一步都踩在前一步的基石上,不断向更高目标攀登,最终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突破。

可以说,五年规划所承载的“中国式长期主义”,既蕴含着“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也体现着“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它让中国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始终保持发展的战略主动权,既能仰望星空锚定长远,又能脚踏实地应对当下,最终在时间的维度上,将一个个看似遥远的目标转化为可感可知的现实。这正是中国发展模式的深层密码——以制度的稳定性对抗环境的不确定性,以规划的连续性化解发展的阶段性难题,在历史的接力赛中,不断书写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篇章。

长江日报:为什么全世界只有中国能长期制定并确保实施五年规划?

杨宜勇:目前全世界只有中国能长期制定并确保实施五年规划,原因如下:

一是有根本保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提供了一个稳定的政治核心和战略中枢,避免了西方多党制国家因政党轮替导致的政策“翻烧饼”现象,使得“一张蓝图绘到底”成为可能。

二是有制度法宝,集中力量办大事能够将有限的社会资源精准投向关乎国计民生的关键领域和重大项目,完成许多国家“不敢想、也难以实现”的大事情,如南水北调、载人航天等,展现了强大的执行力。

三是有独特机制,坚持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相结合,五年规划为市场主体提供了清晰的政策预期和稳定的发展环境,同时政府通过规划弥补“市场失灵”,在公共服务、科技攻关等领域积极作为,实现了市场活力与政府效能的统一。

四是有文化根基,天下为公的集体主义精神,与社会主义“全国一盘棋”的思想相融合,形成了社会共识,为规划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凝聚了强大的发展合力。“十五五”规划建议正是在承继历史与开创未来的交汇点上,为中国式现代化的航程绘就了关键一段的航海图。

(长江日报记者秦孟婷)

【编辑:丁翾】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