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筑牢大国之重——武汉党员干部群众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之三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摆在12项战略任务的首位,要求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武汉党员干部表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要牢牢锚定实现新型工业化这个关键任务,筑牢实体经济根基,始终把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

岚图汽车工厂凌晨工作场景。

■ 守住制造业基本盘,不能脱实向虚

“大国之大必有大国之重,不能脱实向虚。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为我们园区发展指明了根本方向。”武汉经开区智能网联和电动汽车产业园(以下简称智汽园)党工委书记、主任吴芳表示,作为武汉经开区新型工业化发展新战场,智汽园始终把落实全会精神与园区实践紧密结合,全力支撑千亿级新能源汽车产业带建设。

近一个月来,智汽园迎来一波项目集中签约,涉及汽车底盘、零部件等多个领域。吴芳表示,制造业是实体经济主体,新能源汽车产业是先进制造业重要增长极。一直以来,智汽园深耕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新材料、智能建造三大领域,逐渐构建起“百亿级整车项目+分钟级供应链圈”的产业生态。此外,园区坚持以产兴城、以城促产,持续策划并推进一批城市更新、公共服务等项目,不断提升综合承载力和城市功能品质。

吴芳介绍,“十五五”期间,智汽园锚定“三个千亿”目标——实现千亿级投资规模、建设千亿级产值集群、培育千亿级龙头企业,聚力打造全国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发展示范区、长江经济带新能源汽车智造枢纽。

武汉光通信设备及光电子器件制造集群入选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集成电路产业入选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迈向万亿级,而光谷是产业主要承载区。在光电子信息产业“独树一帜”的东湖高新区,武汉光谷光电子信息产业园(以下简称光电园)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光电子产业基地。

“以我们手头正在做的事为例,洁净室是光电子信息、半导体等领域企业往上游跃迁的刚需,我们在辖区重点区域摸排洁净室‘家底’,形成了一张包含20余处共12万平方米的重点洁净室清单,首先在硬件空间上挖潜,发展高技术难度、高投入、高附加值的芯片、器件、模组、终端产业聚集态势。”光电园服务中心主任杨志霞介绍,作为中国首个国家级光电子产业基地的建设者,光电园始终把落实全会精神与园区实践紧密结合,以具体行动稳固先进制造业根基。

杨志霞介绍,接下来,园区要在硬件空间上为先进制造业发展挖潜扩容,引导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助力光谷光电子信息产业向世界级集群跃升,以此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让光电子信息这个优势产业更具竞争力。

■ 锻造产业新引擎,打造新时代制造强市

今年,武汉提出“实施现代产业焕新行动,加快打造新时代制造强市”,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具有武汉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在武汉经开区南太子湖旁,武汉智能汽车软件园的中国电子云研发基地已建成投运。中国电子云副总裁胡超表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这既是国家战略方向,更是央企扎根武汉、服务地方发展的行动指南。作为中国电子旗下唯一云计算品牌的研发载体,我们将以央企担当响应全会号召,把“算力”这一人工智能时代的核心生产要素,转化为武汉锻造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新引擎。

胡超介绍,当前,武汉在光电子、新能源汽车等优势产业向高端化跃迁,在大模型、智能网联等新兴领域加速突破,在量子科技、脑科学等未来产业前瞻布局,每一步都离不开安全、可靠、集约的算力保障。中国电子云将立足武汉产业需求,为人工智能企业、大模型公司、高校科研机构“量身定制”算力解决方案:既通过集约化算力集群,降低企业研发与运营成本,助力新兴产业快速起势;又依托中国电子自主可控的技术底座,筑牢算力安全屏障,为未来产业探索提供稳定支撑。

在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国创中心)内,国创中心机器人技术研究所团队研发的吸附式移动加工机器人还在不断升级优化中,这是国内首个面向大型复杂构件的吸附式移动加工机器人,能助力大型复杂构件制造模式变革,解决航空、能源制造“卡脖子”难题。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等,为国创中心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实施路径。”国创中心副总经理朱钦淼表示,中心在高端工业软件、先进制造工艺、智能化装备等核心方向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持续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产业升级。

朱钦淼介绍,国创中心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孕育场、“科创—产业”融合的关键纽带,始终将贯彻落实全会精神与服务武汉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紧密结合,立足武汉产业需求,聚焦高端工艺软件与智能制造装备两大核心领域持续攻坚。未来,中心将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深耕武汉产业土壤:一方面,面向光电子信息、航空航天、具身智能等武汉优势产业,加强工业软件、智能装备等关键环节的“卡脖子”技术攻关,加快形成一批支撑未来产业发展的前沿技术成果;另一方面,强化“产学研用”协同机制,联合武汉高校和龙头企业共建高水平创新联合体,构建覆盖技术研发、中试熟化到产业应用的全链条服务体系,全力将国创中心打造为武汉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

■ 凝心聚力,跑出产业发展加速度

“我们要深刻领会全会精神,加快构建‘多元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汽车零部件、智能家居、新材料等主导产业,提前布局新数字、新健康、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产业链供应链监测预警,避免过度依赖单一产业。”蔡甸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经济发展办公室青年干部朱文锋说。

智能家居产业作为蔡甸先进制造业转型闯关“黑马”,已形成以欧派、敏华、格力等为链主的产业集群,43家上下游关联配套企业接连落地。新材料作为蔡甸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集聚沃尔核材、隆达铝业、新锐合金、华彩光电、百思通等40余家规上企业,环武航院新材料产业带集聚成势,成为决胜未来的“新支柱”。

“我们将依托欧派、敏华等产业龙头企业带动,持续壮大产业规模,并发挥万居隆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引领作用,推动创新主体数量与质量双提升。”朱文锋说,将坚持区域协同发展,加快形成“研发制造在武汉、配套生产在周边”的分工格局,以延伸配套服务华中区域家具企业,助力产业链发展壮大。

“产业园区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必须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部署,在服务产业生态、强化链式集聚上展现新作为。”武汉洪山科创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综合管理部部长王红介绍,今年洪山全面建设南湖硅巷环理工大创新街区,依托武汉理工大学学科优势和“工业上楼”项目新增创新空间等,重点引入智能建造、大健康、低空经济等特色产业,在位于南湖校区的洪山科创大厦等地打造“星创空间”,面对师生创业团队实现免租减租优惠,推动创新资源集聚与成果转化落地。

王红表示,洪山科创大厦将以聚焦“科创空间、高端人才、金融资本、创新技术、数据应用”五大产业要素集聚为核心,以高质量、专业化服务企业机构的引进和培育为抓手,打造资源协同联动、服务覆盖面广、示范带动性强的公共服务平台,为“制造立市、产业强市”的产业体系建设贡献力量。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描绘了壮丽图景,作出了战略部署,其精神深刻、意义深远。作为基层党员代表,我倍感振奋、干劲倍增。” 硚口区汉正街道公共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杨书凡说,市委、市政府高度关注汉正街的转型发展,区委、区政府高位谋划,坚定不移推进“三大转型”,致力于将汉正街打造成为以城市转型带动产业转型的典范。汉正街党员干部需在干事创业的主战场上接续拼搏、奋勇争先。

“如今的汉正街,AI设计广泛运用于汉派服装,集聚超过700名的服装设计师,云裳链等数字贸易平台即将运营。”杨书凡说,下一步将紧扣服装产业链图谱,精准对接区内资源与云裳链等链主企业的核心需求,以链主企业激活产业存量、开辟拓展增量,延链补链强链,持续织密服装产业生态网络。

(长江日报记者徐丹 李佳 栾嘉雯 通讯员罗依璐 王德清 王佩玺 赵浩宇 阿依努尔)

【编辑:丁翾】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