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0月31日讯(记者刘克取 通讯员李加红)日前,楚菜美食文化节在武汉举办,现场,一本以“中国红”为底、承载千年鱼香的《中国武昌鱼》正式亮相。这部由湖北经济学院教授、湖北楚菜研究院院长、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武汉工匠邹志平撰写的新作,不仅是一条鱼的传记,更是一部以食材为媒、传承楚菜文脉的匠心实录。

邹志平创作的《中国武昌鱼》。
作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昌鱼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邹志平深耕楚菜三十余载,从餐馆学徒到大学教授,他始终专注这一条鱼。“我的初心,就是把武昌鱼这道湖北名片做精做透,做到极致。”他介绍,书中不仅收录近百道与武昌鱼相关的传统与创新菜式,更提出“武昌鱼+”IP打造路径,推动一条鱼从餐桌走向产业链、从湖北游向世界。

据悉,该书系统梳理了“楚天第一菜”武昌鱼的历史脉络、科学内涵与产业价值。从三国时期的贡品,到毛泽东笔下的“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从宋代诗人范成大的“武昌鱼好便淹留”,到现代科学定名“团头鲂”的科考历程,全书以千年文脉、科学定名与当代烹饪实践三个维度,构建起武昌鱼完整的文化图谱。
目前,“武昌鱼+”模式已在湖北多地落地实践。武昌鱼博物馆、高速服务区特色地标、九十里农文旅线路等项目正在稳步推进,苗种出口日本、全国楚菜美食节巡展等活动,也让这条“中国第一鱼”成为国际交流的鲜活名片。

活动现场,右一身穿白衬衫的是邹志平。
楚菜泰斗卢永良盛赞其为“楚菜研究的又一里程碑”,中国烹饪协会副会长乔杰认为,本书对武昌鱼从种苗到烹饪的全链条梳理,为产业链打造提供了重要参考。
【编辑:丁翾】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