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担农村改革国家试点 率先启动共享农庄建设,黄陂区全域绽放“美丽乡村”风景

     长江日报融媒体9月21日讯  黄陂区素来享有“武汉后花园”“武汉之肺”的美誉,是长江新城主体区、临空经济核心区、商贸物流枢纽区、全域旅游示范区,区位优势明显。同时,黄陂区是武汉面积最大的革命老区、农业大区、发展新区,现有国土面积2261平方公里, 116万人口,2015年被评为“全国美丽乡村建设典范区”。

近年来,黄陂区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强农、富农、美农的重要举措,规划“十镇、百村”的城乡体系,全区美丽乡村逐渐连线成片,呈现全域绽放之势,构建以5A级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为龙头的最美风景带。

黄陂区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全力激发农村改革活力,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体要求,科学制定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全区承担国家和省市级改革试验任务有:一是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国家级改革试验;二是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国家级改革试点;三是推进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国家级改革试点;四是以“三乡工程”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及创新推进共享农庄建设。

实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国家改革试验。黄陂区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改革试验中,始终严把“农民自愿、农地农用、封闭运行”原则,严守农地集体所有性质不改变、耕地面积不减少、农民利益不受损的底线,不鼓励、不反对农民退地,只为农民多提供一种实现其财产权的选择。全区为进一步规范农村土地流转行为,切实保护好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围绕土地流转突出问题专项治理的范围及重点内容对各类农村土地突出问题进行了认真排查,对流转项目较多的街乡进行重点抽查,项目实施符合规划,流转手续较为规范,目前尚未发现改变土地用途、损害农民利益等方面问题。在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保障机制上,保持农民三个不变,享有的社会保障、医疗、教育等相关政策不变,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权不变,宅基地使用权不变;同时,切实保障农民收入,通过有偿退出采取的固定回报方式,亩平收入达到2152元,是原流转土地收入530元/亩的4.06倍,农民收入大大提高,如遇国家政策性改变,失地农民相关政策不变。

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国家改革试点。黄陂区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以来,紧紧围绕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精心组织、开拓创新、大胆实践,有效地激活农村土地要素资源,利用农村土地经营权办理抵押贷款,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帮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打通便捷融资通道。承包土地权属清楚、权证齐全后,土地流转交易、抵押贷款变得更加顺利通畅,体制机制的完善使阻碍试点的关键因素逐步得到解决,越来越多的乡村游景区将分散的土地资源集中,发挥最大的撬动效应,助推乡村振兴。目前,全区金融机构支持“三乡工程”贷款余额94.3亿元,累计发放户数735笔,金额达31.7亿元,进一步拓宽了从事涉农企业、种养殖大户融资渠道,用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破解了“三农”融资难问题,推动农村地区涉农行业增收致富、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探索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国家级改革试点。探索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适度放活宅基地使用权三权分置改革。推动农民闲置农房转变为财富要素、农村资源转变为创富资本、农产品转变为商品、农民转变为合作股民、乡村转变为宜居创业乐园,如姚家集街杜堂村投资700万元改造131座旧有民居,使农民的空房包袱成为增收致富新来源,投资300万元修复的自然生态,使水资源、林业生态资源进入旅游产业链,吸引了广大市民休闲旅游;胜天村利用各种社会资源,积极招商引资,成功吸引北京金元公司和尚果国际创意酒店等企业和一批“市民下乡”,已成功签约59户,总年租金约76万元,其中21户由北京金元公司负责投资对民房及周边环境进行装修整治,打造精品乡村民宿。

率先启动共享农庄建设和建立市场化运作平台。与共享农庄建设平台公司——江苏易地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启动相关工作,全区目前在王家河街、木兰乡、木兰山管理处、六指街、罗汉街、祁家湾街、李集街、姚家集街等多个街乡采集空闲农房信息7220套,农庄505套。围绕乡村休闲游建设共享农庄,推动农旅结合、村景结合建设一批共享农庄,如王家河草原新村、李集街袁李湾通过旅游发展农家乐,吃上旅游饭;围绕历史文化名村建设共享农庄,如姚家山、木兰山村等发展共享民俗;围绕自然资源,打造景区化农庄,通过完善村庄周边的道路、景观、旅游厕所、生态停车场、污水处理、标识标牌等设施,实现农庄景区化,吸引市民下乡。随着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工程的快速推进,黄陂新农村和美丽乡村的农旅模式应运而生,生机勃勃。

“杜堂模式”引领乡村振兴  

姚集街杜堂村位于木兰生态旅游区中轴线北端,共有11个村湾,总人口1748人,省级黄土公路纵贯全村,村内田园、森林、村庄、水域相互交错,与充满荆楚风格的传统民居交相辉映。

杜堂村的嬗变得益于黄陂区积极实施“三乡工程”。在这里,返乡创业能人葛天才投资2.4亿元,组织当地村民利用空闲房屋入股成立合作社,全面开展房屋、院落整治,实施房屋立面改造,推进“农企结合,村企合一,村景一体”,打造“木兰花乡”景区,不仅让贫困村旧貌换新颜,更直接带动村民户均年增收6.2万元,带领40个贫困户成功脱贫,增加村集体收入30万元以上。

目前,杜堂村分三个区域打造“木兰花乡”景区:生态旅游农业示范区以花田农耕游赏为主题,有乡野菜园、优品果园、湿地荷园、花田小院;花卉苗木景区以花为媒,有花溪、花湖、花林小木屋、花溪文化体验带;新农村社区有农家乐、农家住宿、农家茶社、农家手工茶坊。

胜天村首邀市民下乡

村在景中 景在村中 好山好水羡煞城里人

        

        去年4月,全市启动“三乡工程”,王家河街胜天村是首批市民下乡的试点村之一。作为武汉后花园,胜天村好山好水羡煞城里人。早在2015年,胜天村被评选为湖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村里的村民们戏称他们生活在“富春山居图”里。

近年来,胜天村积极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生态建设以及文明创建。村内罗家大湾和龚家大湾两个中心湾190户实施了美丽乡村建设,整合资金1500万余元,完成了污水处理,房屋外立面整治,路网建设以及绿化亮化等工作,成效显著。初步实现了“村在景中,景在村中”,既为村域旅游发展助力,也为村民生活生产便利打下坚实基础。

得益于村湾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提升,村民幸福感和获得感大幅提高。胜天村利用自身环境和交通优势,发展村党支部红色阵地作用,主动作为,架设平台,既为村民空闲房找出路增加收入,也为市民和村民之间搭建平台,互利互惠。目前已租出农房39幢,年租金52万元,并带动相关资金投入1200万元,在提高村民收入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成效,为胜天村实现乡村振兴打下了良好基础。

新博村蝶变移民新家  

丹江口移民发展旅游 武当山文化易地开花

黄陂区六指街新博村安置南水北调移民122户、527人。现在,新博村一排排农家别墅规划整齐,干净平坦的道路两旁种满果树,宁静的农家小院前,桔子树、柿子树硕果累累,诱人的果实随手可摘,新博村完成了从最初移民时的一无所有、彷徨无依,到现在实现美丽乡村、全市移民小康示范村、省级宜居村庄的蝶变。

村里现在一栋栋空置的农家小别墅,已经按酒店标准进行装修。每栋房子基本都是上下两层,约190多平方米,家具、电器、厨卫等设施齐全,“拎包即住”。根据精装、设施标准不同,月租金约700-3000元/每层。租期达一年以上,每栋房赠送一分菜地,让养老休闲生活充满农耕乐趣。

新博村与中天公司将开展深度合作,计划以新博村为基础,以公司为实体,全体村民参与。该村42户空闲农房户主与中天公司签订房屋租赁协议,租期10年,约定年租金以5000元/户为基础,每3年递2000元/户,公司计划按每户投资不少于30万元的标准,结合新博村自然禀赋、武当山及丹江口历史文化资源,精选特色项目将42户民房打造成旅游休闲配套特色农家乐及乡村民宿农旅结合示范园。

木兰山村载满乡愁

古桥古庙古渡口 犹记千年香火儿时记忆


木兰山村位于风景秀丽的宗教圣地——黄陂国家级5A级景区木兰山脚下,靠西紧邻滠水河。承载着许多古稀老人儿时记忆,这里曾是人们上山的必经之地,游人如织,一条朝山古道穿村而过,这里至今仍留存着许多历史的记忆——古桥、古道、古庙、古树、古井、古溪、古驿栈、古渡口……被誉为“武汉乡愁第一村”。

2014年8月木兰山村以其独特的地理资源、厚重的历史文化、明显的区位优势、鲜明的生态特色以及旅游产业优势和种植特色产业,被列为武汉市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获补资金1496万元,规划依托木兰山风景区发挥自然生态及传统村落建筑和木兰文化优势,大力发展农村观光体验和乡村休闲游服务产业,在村湾环境整治、木兰民居建筑风貌修整、特色主导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治理机制创新等方面着力,按照“整旧如旧、古色古香、天人合一”的理念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示范村,把道路建成风景线,把村庄建成景区、把庭院建成景点,建成一个原汁原味的美丽乡村。

如今的木兰山村经过美丽乡村创建,重新焕发活力,彰显生态、文化、产业特色。青山连绵,茂林修竹,流水潺潺,生态宜人。一栋栋民居修旧如旧,一条条古巷婉曲通幽,登山健步道修缮直达山顶,桃子、枣子、李子等各类果树散落于房前屋后,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完备,村民文化活动丰富,玩起了城里人的广场舞、门球……

今日的木兰山村重蕴往日繁华,村民生活更胜往昔。

甘露村展现文艺范


远山含黛、碧水无波……走进前川街甘露村的韩家田湾,一股浓浓的艺术气息扑面而来,这里的民房大都是砖瓦结构的老房子,墙壁上画有大小不一的壁画。壁画内容丰富,笔法生动,山水风光、历史经典、寓言故事等均有所展现,喜鹊登枝、瀑布挂川、福娃报喜、蝶舞花间、山立澄江等内容让观者不时驻足拍照。

每到周末,受这些壁画吸引,前来该湾观光的人越来越多,下乡的市民玩累了,看尽兴了,往往会在湾子内的农家乐餐馆内饮一杯清茶,吃一顿农家饭,听一曲田园牧歌,尽享美丽乡村带来的乐趣。甘露村未来还将计划打造占地30余亩的民宿风情一条街,高标准打造服务产业,形成独具艺术特色的民宿小区。吸引文创工作者前来聚集,打造具有艺术气息的乡村民宿。在“市民下乡”活动的推动下,有出租意向的30余套房屋,租金每年3000元到7000元不等。村民种植莲子,出租民房,开农家乐,每户增收3000元,人均年收入2.8万元。

大余湾古村落

传承特色非遗项目 演绎乡村民俗风情


大余湾民俗村地处木兰山脚下,“前面墙围水,后面山围墙。大院套小院,小院各通房。全村百来户,串通二十巷。家家皆相通,户户隔门房。”大余湾景区负责人鲍玉荣在介绍大余湾的建筑模式时,念起了当地有名的歌谣。据她介绍,大余湾民俗村主体有百年历史,少部分为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建筑群,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这些老房子都由石头建造,石缝中用米汤和糯米粉填充粘合,这在整个武汉地区都不多见。”

大余湾村以黄陂乡村民俗风情为依托,传承和演绎“九佬十八匠”等非遗项目,结合乡村美食、活动展演、文化博览、户外运动、休闲度假等功能,把大余湾打造成“荆楚印象乡愁地”、湖北美丽乡村示范区,未来将全面建成黄陂另外一个国家级特色景区,成为黄陂全域旅游的重要门户。策划:黄陂区农业委员会  撰文:周韧 余康庭 王志龙 万铧

【编辑:余康庭】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