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融媒体9月21日讯 大数据显示,在日常开放的35家教育基地中,武汉革命博物馆、江汉关博物馆、辛亥革命博物馆、武汉二七纪念馆、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晴川阁、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参观热度排名靠前。
这个数据是怎么得来的?工作人员告诉长江日报记者,全市中小学生进馆后,通过扫描二维码在“红色电子护照”爱国主义教育云平台上“打卡”,后台对签到、互动、留言等信息进行采集、分析。同时,按照讲解水平、服务质量、场馆设施、展区环境、主题内容等,实行分类考核。
中山舰博物馆的中山舰
“红色电子护照”活动开展2年多来,哪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最火?哪些展品最受中小学生欢迎?近日,《武汉市“中小学生走进爱国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基地”教育实践活动 (红色电子护照)大数据分析报告》出炉。20日,长江日报记者实地探访了部分示范基地,在大数据的背后,是红色场馆不断打破“围墙”创新,让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既“有意义”又“有意思” 。
“网红博物馆”
20日中午,长江日报记者来到位于汉口沿江大道129号的江汉关博物馆。这座具有百年历史的大楼内,复原展示着民国时期的报关场景,让人“穿越”到当年海关人员的工作现场。
“它是汉口开埠的见证,也是武汉沧桑历史的纪念碑。吸引了不少国内外游客,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员也曾到此参观。”江汉关博物馆公共教育部副主任赵婷婷介绍,在“红色电子护照”活动中,该馆作为对外展示的窗口,开展双语线下活动。“咱们馆的小小讲解员都是用中英文进行讲解,这让孩子们依托博物馆这个平台,提升能力、展现自我,也能更好的了解武汉的历史。”
今年,江汉关博物馆更邀请了数名在汉生活多年、爱好武汉历史的外教志愿者,在展厅对青少年进行授课。此外,该馆还开创了“网红博物馆”的爱国主义教育新模式,让孩子们扮演报关人和审批人,通过“江博微剧场”直播,再现江汉关的报关流程,让孩子们寓教于乐。
该馆新颖多样的内容,使每年参观人数不断上升,去年达到42万人次,今年有望创新高 。
武汉革命博物馆的木拐杖
武汉革命博物馆的木拐杖最受欢迎
20日下午,记者来到位于武昌红巷13号的武汉革命博物馆。一进门,红色柱子、琉璃瓦,这里保留着的建筑风格,处处能感受到历史的沧桑。
“不仅让中小学生能走进来,还要把‘红色小课堂’送出去。”该馆宣教部副主任崔媛媛介绍,为使活动形式“翻花样”,去年,馆内社交部的老师结合场馆历史和馆内展品,精心编排授课内容,到包括黄陂、蔡甸、江夏等新城区在内的全市各区12所学校送课进校园,共2000多名孩子受益。“
在课堂上,老师们通过生动讲解,让到不了博物馆现场的孩子们了解了展品背后的故事。老师们讲述的一根消失了60厘米的木拐杖的藏品故事最让孩子们感动。原来,中共五大代表罗亦农曾亲手为母亲制作了一根木拐杖。罗亦农牺牲后,这根木拐杖带着儿子对母亲的爱,也带着母亲对儿子的思念,陪伴着罗母走过四十多年岁月。在多年使用过程中,拐杖慢慢被磨短。
最终,在大数据统计的留言中,它成为最受中小学生欢迎的展品。
大数据显示,2017年6月至2018年9月,“红色电子护照”策划组织了251场线上线下活动。寒暑假期间,学生及家长积极参与,共留下81572条评论。(长江日报记者汪甦 通讯员陈丽 姜珊 田群)
【编辑:刘思】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