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位作家共撰"二十四节气" | 书评

长江日报记者李煦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大小寒。




《中国书写:二十四节气》庞培 赵荔红 主编 上海文艺出版社


写二十四节气的书甚多,这一本的一个特别之处是,请24位作家每人写一个节气,写法不拘。

秋分时节,我自然就先读《秋分》这一篇。

在秋天的分水岭上

作者汗漫,一个供职于大型事业单位的中年男性,这是他很“日常”的一天。

一位退休的同事拿着大笔记本敲开了汗漫的办公室,请他题词留念。同事研究了一辈子药物工艺,两年前查出癌症,作了切除,笔记本上满是鼓励的话,这是同事为自己开出的最后一副良药。同事常常以“要坐免费乘公交车”自勉,那意味着67岁的他还要活3年。

汗漫在笔记本上写下“祝福您!我们将来一起坐免费公交车。”同事的眼睛红了。

得知同事患癌的消息后,汗漫也去作了体检,并且切了一个小瘤子;又去看中医,抽屉里的药瓶也多起来,汗漫觉得那些“一日三次,饭后口服,每次二分之一片”的医嘱,倒有点像遗嘱“存款一笔,妻、子各二分之一”。

送走同事,到了中午,汗漫接到电话,一位大学女同学在这个城市转机,3小时后飞往别处。两个中年人在机场小聚,共进午餐、彼此问候,最后轻轻拥抱,以此纪念多年前校园角落里一次慌乱潦草的拥抱。

回到办公室,汗漫着手为单位一位工程院院士准备悼词,老人已经弥留;入夜,汗漫梦见了去世的父亲,父亲居然在梦中哭泣。能够梦见父亲,他感到失眠也值得;随后又想到,自己正在接近父亲去世时的年龄,已经能从父亲的照片中看出年轻,从周围中老年女性身上看出性感,以前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这是汗漫的秋分,这一天,他站在了秋天的分水岭上。这一天他想起了自己祖父说过的“五十不造屋,六十不种树,七十不制衣,八十不访友”。

十五个镜头中的“小寒”

如果说汗漫的《秋分》在一天的流水账中带出不少苍凉,柯平的《小寒》就完全是另一种写法和况味。

他遍搜史籍与笔记,张开了“十二月初一到十二月十五”的时间之网,在史海中打捞出若干逸事轶闻,或者说,写出了15个历史镜头里的小寒。

1126年十二月初二,小寒第二天,是北宋亡国之日,和议既成,百姓都松了口气,以金帛酒肉献金兵。

1926年十二月十二,郁达夫在创造社楼上遇到作家白薇,晚上日本记者请郁达夫吃饭,饭后游河,郁达夫先返,与白薇谈到半夜。

1728年十二月十四,小寒第十四天,雍正下了谕旨,查办江南织造曹家,“并将重要家人立即严拿”。创作《红楼梦》的外部条件开始成熟了。

……罗列如是,日子就是这样过去,太阳在黄道上每运动15°就是一个节气,人间的冷暖变迁却似毫无规律。

收录苇岸残篇草稿

24位作家,24种写法,24个视角,其中既有温馨的回忆,也有冷峻的思考,还特别收入了诗人、散文作家苇岸的作品《一九九八:二十四节气》。

1998年2月,苇岸开始为写节气进行记录,1998年10月开始写作,但未能完成,1999年因肝癌去世。该书完整收入他已完成的篇章(从立春到谷雨),以及从立夏以后的残篇草稿和未完成的篇章,作为纪念和致敬。

苇岸只活了39岁,但他确实超前。1998年,那年有大洪水,有亚洲金融危机,有《泰坦尼克号》,那年中国互联网用户刚刚超过100万。要再过十几年,人们才会再度关注节气、关注我们的大地和历史、关注古老文明。【编辑:叶军】


(作者:长江日报李煦)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