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融媒体9月27日讯(记者李佳 通讯员翟磊)长江日报记者在东湖高新区采访发现,经济呈现出“向亩产要效益”“降低单位GDP耗能”的新气象,一些工厂就“开”在高楼里。
光谷生物城高科医疗器械园
厂房不大 创造多项世界第一
今年刚获营业执照的英特姆(武汉)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已在光谷一座“空中厂房”进行试产。9月17日,长江日报记者在光谷生物城看到,常光下墨蓝色的无菌厂房内,生产器械已搬入。
这家生产高端微创手术器械的企业,1400平方米的厂房位于光谷生物城高科医疗器械园一栋5层大楼的4楼,在这里建起了符合医疗器械生产要求的十万级净化生产线。
同在光谷生物城高科医疗器械园,B8栋的4楼厂房内,武汉一海数字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负责人方昉介绍,该企业自主研制的乳腺癌检测设备,在这里进行装配和调试,其设备能检测出一公分以内的肿瘤。
该企业曾造出全球第一台“乳腺血氧功能成像系统”,创造多项世界第一。方昉告诉长江日报记者,与传统制造业不同,他们的医疗产品重在算法,因此并不需要大面积厂房。
产业新模式 亩产论英雄
“厂房就在大楼里,这在园区非常普遍。”光谷生物城医疗器械园副总经理田骏告诉长江日报记者,园区内有80多家生产型企业,创造了近10亿元销售收入,这些企业多是中小企业,以高端研发制造为主,员工不超过百人。
长江日报记者在光谷软件园、武汉未来科技城等多个园区,也发现不少把工厂“开”在高楼里的企业。这些企业多集中在大数据、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产业。
“以前给了好大的地块,公司过几年却死了,这样的亏吃了不少。”东湖高新区相关人士介绍,提高容积率已成为趋势,除了工厂“开”在高楼里,更多新兴的小镇,将以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等形式,在极小的土地面积上创造产值。
“光谷的制造业大部分属于高技术制造,相当大一部分产业具备‘上楼’条件。”光谷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赵荣凯用“工业上楼”来总结企业把工厂“开”在高楼里的独特现象。他认为,“工业上楼”是一种全新的产业载体模式,在光谷已成规模,并将成为趋势。
东湖高新区是全国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5年3月1日,被视为“光谷基本法”的《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经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后正式实施。“统筹安排,合理、高效利用土地资源”,这被写了《条例》里。
赵荣凯认为:“从光谷未来发展趋势看,对土地集约利用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光谷有一部分产业必须‘上楼’;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要求来看,同样的土地投入,要求有更多的产出,亩产论英雄,必须‘上楼’。”
企业愿上楼 软硬件是关键
“不是政府赶企业上楼,是企业自愿上楼。”田骏认为,“工业上楼”的关键是园区要创造好软硬件环境。
武汉现有科技企业孵化器230个,各类众创空间158家,但以医疗器械为产业方向的园区仅有光谷生物城医疗器械园一家。
医疗器械工业企业有严格的厂房建设标准。尤其是需要洁净间的企业,除了“人货分离”,还需要5.5米及以上的层高,确保符合医疗器械管理要求,有时为了企业能搬入特殊高度的生产设备,在建设初期就得做好局部设计。
目前,光谷生物城医疗器械园正在加紧新建及改造14万平方米厂房及配套。这背后,有“上楼”需求的高端医疗生产型企业还有不少。
赵荣凯分析,产业的类型决定了企业能不能“上楼”,而产业的选择,决定了要不要“上楼”。这几年,政府部门主动作为,一方面产业转化升级,比如关南园升级为移动互联网创谷,另一方面引导轻制造业“上楼”。
赵荣凯认为,不合适“上楼”的产业会溢出到周边地区。在此过程中,在增加对周边辐射力、形成产业梯度和分工模式的同时,光谷的产业将不断走向高端。
【编辑:金鑫】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