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岸:绘就立体交通蓝图 全面提升城市品质

品质提升篇Ⅰ 

在车流不息的江岸区京汉大道旁,矗立着一座百年老建筑,它就是大智门火车站(又名“京汉火车站”)。

上个世纪,作为京汉铁路南端的终点站,大智门火车站曾是亚洲首屈一指的现代化车站。它不仅是记录了我国铁路发展历史的活文物,同样还满载着老汉口的记忆与荣光。

满载着老汉口记忆与荣光的大智门火车站(又名“京汉火车站”)

时光流转,沧海桑田。昔日的大智门火车站台及横跨汉口闹市区的京汉铁路,已变身宽敞的京汉大道,凌空而过的轨道交通1号线列车,飞驰在曾经辉煌百年的京汉铁路旧址上。曾经见证了百年风云、抗战烽火的老车站又目睹了武汉交通格局的新发展。

变迁不止发生在大智门火车站。历经改革开放40年,江岸辖区内共建成轨道交通51公里,站点30个,长江大桥3座,长江隧道2条,快速路环线3条,放射线2条。目前,在江岸区已经形成7条轨道交通、“三桥两隧”“三环两射”的现代化交通网络,有力促进了全区经济社会、文化旅游各方面快速发展,为辖区居民出行提供了极大便利,助力城市功能品质提档升级,让城区人居环境不断改善,显著增强居民获得感、幸福感。

“三桥两隧”交通格局形成

市民“过江”更快速便捷

长江公铁隧道通车在即。这是继“万里长江第一隧”武汉长江隧道建成通车后,我市开通的第二条穿越长江的公路隧道。线路开通后,长江两岸的时空距离将更加缩短,联系将更加紧密。

“现在出行实在太方便了,眨个眼就到了江对岸。以前要想过个江,一上午的时间只怕都不够。”回望过去,江岸区居民孙玉荣忍不住感叹。

上世纪70年代,孙玉荣住进了劳动街道艺苑社区(当时称“解大居委会”)。由于上班地点在武昌,孙玉荣每天都要起个大早。“以前需要坐三四趟车,赶到长江大桥换乘才能到单位。过江的公交车只有两路,遇到下雨天,挤都挤不上去。”

1995年,武汉长江二桥建成通车。武汉市建成第一条交通环线,江岸区拥有了由解放大道(江汉路—黄浦路)、黄浦路(解放大道—沿江大道)和长江二桥组成的内环线。从此,江岸区许多居民和孙玉荣一样,只需搭乘一趟车便可直抵江对岸,两江之间路程距离大大缩短。

伴随着改革进程的加快推进,过江交通建设开启“加速度”。2008年,“万里长江第一隧”武汉长江隧道建成通车。隧道起于江岸区大智路铭新街平交口,穿越长江而过,开创了武汉地下过江新纪元,实现“隧穿长江”百年梦想。

随后几年,天兴洲长江大桥、二七长江大桥等重大项目陆续完工,“三桥两隧”骨干路网全面成型。

如今,在江岸区,随着一条条过江交通大“动脉”的相继打通,“三桥、两隧、两轨”的水上、水面、水下立体过江交通格局全面形成。

轨道交通网络四通八达

出行时空距离大大缩短

10月1日,轨道交通7号线将正式开通试运营。从位于江岸区的三阳路站出发后,地铁经武汉长江公铁隧道穿越长江,一路飞驰,抵达武昌徐家棚站,仅用时4分10秒。

武汉轨道交通建设发展从江岸起步。2004年,武汉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建成通车,线路全长10.6公里,共设10个站点,位于江岸区的黄浦路站便是该线路的终点站。自线路建成的那天起,江岸人便成了轨道交通的先行“试水者”。1号线的开通,标志着武汉正式进入轨道交通时代。

十多年来,随着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3号线、6号线、7号线、8号线、阳逻线等7条轨道交通线路相继建成,江岸辖区累计建成轨道交通线路51公里,新增轨道交通站点30座,基本形成了四通八达的轨道交通网络。

“以前上班只能等公交车,有时候半个小时才来一趟,而且需要乘坐10多站,一旦堵车基本就会迟到。”家住塔子湖街道的居民李女士说,“现在上班坐8号线,只需3站路就到了公司,而且去哪里都方便。”

城市市政道路织密成网

城区发展空间不断拓展

“以前的后湖,进出必经竹叶山老转盘,堵的时候一堵几公里,转一次少则2个小时,多则半天。”十多年前,不少居住在后湖的上班族都有这样的苦恼。

在江岸区,一条条交通要道的打通,将后湖地区与中心城区无缝对接。如今,从长江二桥出发,市民驾车经黄浦大街,上武汉大道,跨越竹叶山立交桥,驶入金桥大道,抵达三环线三金潭立交,只需10多分钟车程。从高架桥“空中”望远俯瞰,整个后湖立体快捷的交通网络尽收眼底。

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路网拓展了后湖片区发展空间。在此背景下,后湖产城融合示范区应运而生,它东至汉黄路、解放大道,南抵京广线,西起姑嫂树路,北接三环线,总面积 23.6 平方公里。各类交通要道的织密成网,让后湖居民出行越来越便捷。

后湖产城融合示范区的崛起,是江岸区现代化立体交通发展成果的一个缩影。

改革开放40年来,江岸区交通建设如火如荼,变化日新月异。一条条城市道路的不断延伸,让城市空间不断拓展,城市中心外延不断扩大,区域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改革开放初期,百废待兴,江岸区改变原来“先生产,后生活”的做法,逐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其间,通过台北路、建设大道、黄孝河路、澳门路等重大项目建设,完成了城区自东向西扩张,江岸区城区范围拓展到建设大道、黄孝河沿线,新增了台北、花桥两个街道辖区。

上世纪90年代初,解放大道、发展大道、黄浦大街、金桥大道、香港路等道路进一步往西、北向延伸,中心城区区域进一步扩展。随后,京汉大道、汉施公路、沿江大道、百步亭花园路等项目陆续完工,城市路网进一步完善。

近十年来,江岸区市政道路建设逐步由“骨架路网”转向“毛细血管”,新增道路总里程达到170余公里,路网密度实现了跨越式增长,城市建设从满足基本需求逐步向提升城市品质转型。

江岸区还结合中心城区特点,创新打造“微循环示范区”。“十三五”上半期,江岸区完成新改扩建微循环道路29.9公里,其中,新改扩建城市次干道9.5公里,新改扩建城市支路20.4公里,重要交通堵点拥堵状况明显缓解。

站在改革开放的新起点,江岸区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江岸区贯彻落实市委提出的 “走在前列”要求,按照武汉市关于建设历史之城、当代之城、未来之城的城市空间战略布局,全面对接实施长江主轴战略,加快城市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长江左岸亮点区块,加快建设成为武汉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区、世界亮点城市典范区,引领迈向“长江时代”。

策划: 中共江岸区委宣传部

撰文: 陈俞 谭德磊 祝丽芳 刘培 廖永涛

【编辑 谢一凡】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