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为何得诺奖?中国专家:肿瘤免疫疗法就像去掉刹车点

有意思的是,这两位被誉为“免疫疗法先驱”的专家,曾于2016年荣获首届“复旦中植科学奖“。在复旦大学,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为两人授奖。

北京时间10月1日下午5点32分,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公布了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名单:美国得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免疫学家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Allison)和日本京都大学教授本庶佑 (Tasuku Honjo)获奖。获奖理由是“他们对肿瘤负性免疫调节的抑制治疗方法”。

詹姆斯·艾利森

有意思的是,这两位被誉为“免疫疗法先驱”的专家,曾于2016年荣获“复旦中植科学奖“。在复旦大学,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为两人授奖,丁教授在宣布授奖时提及,“詹姆斯·艾利森教授是因为他首次发现阻断毒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同时研发出世界上第一种用于免疫肿瘤法的CTLA4抗体。本庶佑教授则因首次发现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是激活T淋巴细胞的诱导基因,其后续研究揭示了PD—1是免疫反应的复调节因子而获奖。”

本庶佑

两位得主改变固有治疗思路,创新提出去除“刹车点“

近年来免疫疗法治疗肿瘤大热,两位诺奖获奖者对免疫疗法带来怎样的突出贡献?免疫疗法与以往肿瘤疗法又有怎样的区别?

复旦大学医学院免疫学系主任储以微教授在接受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时,形象而生动地用开车来比拟人体健康机制:免疫抑制疗法,改变了传统的治疗思路。好比开一辆车不停加油,可是油如果加在了刹车上,正向加油往往无济于事。詹姆斯·艾利森教授转换思路,不如去掉“刹车点”,汽车就又可以跑了。这个“刹车点”,便是免疫抑制分子。

此次获奖的两位学者,本庶佑发现了免疫疗法中的PD-1分子。詹姆斯·艾利森发现与肿瘤相关的免疫抑制性分子CTLA—4。上述两个分子就是“刹车”,令抗肿瘤的免疫效果大幅增强。正因此,“颁奖给两位肿瘤免疫疗法领域卓越专家,实至名归。”储以微说。

事实上,免疫疗法并非新鲜事物,至今已有百年历史。但直至2013年《科学》杂志将免疫疗法评为当年度十大科技进展,才迎来免疫疗法的快速进展。专家详解,人体免疫有三大功能——防御、监视、自稳。免疫抑制分子存在,正常时不会出现“刹车”,但肿瘤一旦生成,“刹车”力量太强,这时需要去除体内免疫抑制分子,克服机体的免疫逃逸或免疫耐受,以此实现抗肿瘤的目的。

改进患者生存期,更为主动免疫带来希望

免疫疗法从科研到临床,已为患者带来治愈福音。目前最广为流传的是,美国前总统卡特因应用PD-1免疫抑制剂,改善了脑转移症状,生存期及生存质量均得到有效改观。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肿瘤科主任张俊对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娓娓道来,两位获奖者发现了免疫检查点的抑制剂PD-1,它是一种负性调节因子,可帮助解除免疫抑制因子。“PD-1最伟大之处,在于改变了单病种肿瘤的治疗方案,突破瘤种限制,即只要有错配修复基因缺失的实体瘤皆可尝试采用PD-1治疗,效果显著。”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主任胡夕春教授、吴向华教授则表示,CTL-A4及PD-1的发现及其相应的抗体药物在肿瘤免疫疗治疗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运用非常广泛。当前,肿瘤的免疫疗法主要集中在五个领域,细胞因子等生物反应调节剂疗法、抗体及抗体藕连药物,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基因工程修饰的细胞免疫疗法、肿瘤治疗性疫苗。由詹姆斯·艾利森教授发现的CTLA4和日本科学家发现的PD1是有效的免疫治疗靶点,作为一种广谱的抗肿瘤药物,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具有相当前景的免疫疗法。而更具前景的肿瘤治疗性疫苗,当前仅有针对前列腺癌的Provenge及黑色素瘤的疫苗T-Vec,.且疗效有限,还在探索中,一旦有突破将为人类健康带来重大意义。相比传统肿瘤治疗方式,免疫治疗运用人体自身机体,可解决肿瘤复发、转移两大难题。这两大难题时至今日仍是传统疗法难以突破的门槛。

吴向华教授同时补充,相比放疗、化疗等传统肿瘤治疗方式,免疫治疗运用人体自身机体,可解决肿瘤复发、转移两大难题。这两大难题时至今日仍是传统疗法难以突破的门槛。

传统疗法是矛、免疫疗法是盾

或许是巧合,现年70岁的詹姆斯·艾利森曾于2015年与屠呦呦同获拉斯克临床医学奖。领奖时詹姆斯·艾利森坦言,“并没有专门去研究癌症,我想知道的是免疫系统是如何起作用的。探研这个问题,是因为我对T细胞很感兴趣。”他说,“知识不仅带给我们快乐,重要的是,通过我们学到的东西去帮助更多的人。”

孩提时代,艾利森将自家车库变成了他的化学实验室。小艾利森知道父亲想让他成为一名医生,但他对科学更感兴趣。不幸的是,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因淋巴瘤去世,他亲眼目睹母亲接受放射治疗的痛苦经历。他的两个舅舅,也在经历了备受折磨的治疗后死于癌症,一个患的是肺癌,另一个患的是黑色素瘤。“艾利森最想帮助的人是自己的家人。这位抗癌科学家的家中,多人患癌。”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方陵生向《科学美国人》描述了他的故事,认为他可能正是因为家人被癌症所害,才真的走上抗癌研究之路的。

免疫疗法前景光明,将为无数肿瘤患者带来福音。记者了解到,而今多家跨国企业、国内企业纷纷投入到免疫疗法的研发中,免疫抑制分子也被一个个发现。我国陈列平教授因全球首次揭示PD-L1/PD-1通路在肿瘤微环境免疫逃逸中的作用、首创以抗体阻断PD-1/PD-L1通路治疗癌症的方法,也于2014年获全球免疫学界最高奖项——威廉·科利奖,研究成果于2013年被《科学》杂志评为当年最重要科学突破。

张俊辩证提及,“PD-1实现了人类对抗肿瘤的第一步,但离治愈还有很远;加上昂贵的售价,我们希望,更多患者应在专业医生的详尽评估指导后,再选择是否使用该治疗,而非一窝蜂将其视作最后一根稻草。”

而在储以微看来,免疫疗法的先驱虽然众望所归获奖,但这不意味着放疗、化疗就此不需要了。“放疗、化疗好比拿着矛去刺肿瘤,免疫疗法好比拿着盾在保护机体。矛盾联合应用综合治疗肿瘤,让机体不断增强免疫功能、优化免疫格局之时,再加以外力打击肿瘤,可能获得最好的疗效,这也是为患者带来的最大福音。”

【编辑:金鑫】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