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山精准普法助力“大学之城”法治建设

华中科技大学7000名大一新生同上法治安全“第一课”

2016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洪山区紧紧把握新时代新要求,健全普法机制、创新方式方法、紧盯重点难点、打造品牌亮点,广泛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和法治实践活动,有序推进了“七五”普法规划的启动和实施,取得明显实效。

据统计,近3年来,全区完成普法教育人数107.41万人次,举办讲座2587场次,开展法律培训798期,发放宣传资料66.58万份,举办法治文化活动248场次,中心组学法883次,一月一法学习活动2204次,“法律六进”活动8140次。

耕者求沃土,沤者求深源。值得一提的是,被誉为“大学之城”的洪山区坐拥37所高等院校,其中省部属高校14所,国家重点学科6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7个,在校大学生、研究生60多万人,占全市近半数。为实现精准普法,推动 “大学之城”法治建设,洪山区无疑做足了“功课”。据了解,近年来,洪山区找准普法工作切入点,通过创新工作举措、整合人才资源,推进校园阵地建设,开展特色鲜明的普法宣传活动,为深化区校合作、实现共赢发展提供了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和法治保障。

落实责任制工作细致到实处,全面构建普法“大合唱”格局

自“七五”普法以来,洪山区变普法主管部门“独唱”为各部门“大合唱”,建立“谁执法 谁普法”联席会议制度,制定责任清单,形成了“党委领导、人大政协监督、政府实施、各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普法工作格局。

全区各普法成员单位每年确定1-2个普法重点项目,推动开展“法治惠民(企)”项目、“法润民心、法惠民生”普法服务和“以案释法”活动。在企业,以“双万双联”活动为契机走进百家企业提供法律服务;在街乡,大力开展“法进乡村、法律护农”等农民工和流动人口维权活动;在社区(村),依托公共法律服务室、“习法课堂”“律师进社区(村)”等多个工作平台,开展各类法治宣传服务活动;在各行业开展各类法规培训会、“尊法守法·携手筑梦”服务农民工公益法律服务活动、情景式流程优化审批集成服务、“家风银行”、多元矛盾纠纷化解等项目,惠及人数近5万人。

尤其是结合具有洪山特色的“大学之城”建设,专门与高校共同搭建“双创”法律服务平台,组建志愿者服务队伍,创新法律服务形式,实现资源共享、互融互通、合作共赢。

搭建“双创”法律服务平台,为大学生创业打造“贴身顾问”

9月27日下午,洪山区“梦想之路·宪法守护”普法宣传、法律援助进校园主题活动走进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活动中,邀请了武汉市宪法宣讲团成员华中科技大学的何士青教授、华中师范大学的孙大雄教授为大学生宣讲宪法。同时,来自湖北金卫律师事务所的倪志杰律师用丰富的现实案例、幽默生动的语言,从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就业和创业过程中最常见的法律问题等方面,全面地分析了大学生在就业创业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为学生送上“防范就业创业中法律风险”的精彩讲座,赢得阵阵掌声。

这,只是洪山区全面推广建立“双创”法律服务平台的一个缩影。

据悉,为响应武汉市“留住百万大学生”号召,助力洪山区“大学之城”建设,洪山区在辖区37所高校及其创业园区全面推广“双创”法律服务平台,构建“1校1园1所” (即1个高校1个创业园区由1家律所对接)的法律服务机制,为创新创业大学生提供优质高效公共法律服务。针对已签订“双创”法律服务协议的高校和园区,每周四指派一名公益心强、业务技能精的律师定点值班,为创业大学生免费提供包括公司注册、劳动人事、合同审查、引进投资等相关的法律咨询服务。同时,根据定点值班咨询记录,对创业大学生咨询频繁的法律问题进行整理汇总,每季度确定一个专题,组织“双创”律师团队开展法律讲座、法律沙龙等活动。

截至目前,已分别在华农大、理工大创业园、武大珞珈创业园、武汉OVU创客星、中国地质大学等地,举办“大学生创业常规法务问题解答会”“企业资本和产权保护之路”“企业品牌和商标战略”“初创型企业股权分配”“创业投融资注意事项及风险”等大型法律讲座和沙龙互动30余场次。

“互动式”普法互融互惠,大学生志愿者走向社会成为普法生力军

今年4月12日,在洪山区社矫局的组织下,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20余名大学生志愿者,为29名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开展“走进民生,法‘智’同行”为主题的志愿帮矫活动。

活动在轻松愉悦的游戏中拉开序幕,大学生志愿者与青少年服刑对象一对一“结对子”相邻而坐,共同观看志愿者们表演的普法情景剧,从中学习了解《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物权法》等内容。随后,进入法律知识有奖竞答环节,志愿者现场出题,青少年你争我抢竞猜,气氛十分活跃。

近几年,洪山区一改以往集中学习只有专家讲座、法律条文讲解的单一模式,联合高校法学、文艺特长大学生志愿者,将集中教育与文艺元素相结合,创新开展“美好生活 你我共建”“无毒青春 灿烂人生”为主题的情景剧学法、法治小品等集中教育活动。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的志愿帮矫活动每年都有十余场,他们带领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共同表演《交通在我心》情景剧、禁毒小品、《感恩的心》手语舞蹈等节目,轻松有趣的形式让矫正人员在创作、演绎、观看作品过程中不知不觉深受教育。

自“七五”普法以来,洪山区在高校普法上做足功课,在校大学生得到了全面的法律帮助与熏陶。中国有句俗语,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此时,一批年轻的普法后备军,正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回馈社会。

据悉,除了培养了一支热情、智慧、专业的社区矫正大学生志愿服务队伍外,目前洪山区还组建了一支由200多名法学研究生、大学生组成的法律志愿者团队,通过参与案件办理、法治宣传、理论研讨等,充实普法队伍力量。此外,洪山区人民法院、洪山区法律援助中心还积极为中南民族大学、武汉大学法学院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截至目前,已接收学生千余人,区校之间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配置优化和互惠互融。

普法实效:

体验执法 高校“城管员”深入一线

2月26日上午,由武汉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共青团武汉市委员会、中国青年网联合主办的“百万大学生走进城管,共建和谐美丽大武汉”年度公益活动在有“大学之城”之称的洪山区正式启动。

启动仪式后,来自洪山区高校的数百名在校大学生分别奔赴雄楚大道、民族大道、欢乐大道等城市主干道及周边的路段,手持垃圾夹、扫帚、抹布,捡垃圾、扫马路。同时,他们还有一个身份——高校“城管员”,除了要参加门前三包、立面管理和占道整治的现场执法活动,还要宣传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

当天下午,来自武汉城市职业学院的数十名大学生志愿者跟随洪山区城管委执法大队直属六中队的执法队员前往文治街北港城路段参加执法巡查,当看到执法队员依据法律法规对散发小广告的营销人员进行批评教育时,志愿者们在一旁驻足倾听。当看到执法人员对一家临街餐饮店出店招牌进行劝导、警示时,志愿者们主动上前帮助城管队员搬离出店招牌。

据悉,在整个执法普法体验过程中,大学生志愿者深入一线队、站、所,参与城管执法、环卫清扫、道路维修、公厕管理等工作,近距离体验占道管理、渣土车执法、油烟噪声整治、生活垃圾、餐厨垃圾收运处理、环卫车辆作业、破损道路修补、公厕管理等内容。

警校联动,依法开展电动自行车专项治理

今年5月28日,洪山区交通大队南湖中队与武昌首义学院的在校大学生联合开展了电动自行车宣传整治工作,不仅将《电动自行车交通秩序整治八项措施》等宣传海报张贴在教学楼、宿舍、图书馆及食堂门前醒目位置,还在食堂电视中滚动播放电动自行车事故警示片,并通过校园广播和LED屏滚动播放整治内容,进行交通安全教育。

据悉,为切实保障校园交通安全,洪山区交通大队全力推进“警校”联动机制,针对37所高校,组织37个小组,联合各高校保卫处进行全面排查,合力对校园内及周边道路交通标识、减速带、斑马线等交通安全设施进行全面清查,存在错误、缺失的,立即整改、施划到位。并就“安全骑行意识、法律法规知晓率、电动车整治效果、电动车整治满意度”等四个方面向高校师生发出调查问卷5000份。

据悉,截止到9月底,在洪山辖区高校及周边共查处电动车违法6000余起,查扣超标、无牌电动自行车2800辆,现场教育3500余人,电动车事故同期相比下降40%。

法治文化引领:

法治文化建设领跑全市 打响洪山品牌

2018年9月,在第二批“省级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评选中,洪山区银海雅苑社区“少儿法治苑”榜上有名。该阵地主要针对12岁以下的少年儿童,是武汉市首座“娃娃普法”主题社区公园。

据介绍,“少儿法治苑”在社区原有风貌和基础设施之上打造,在约1500平方米的范围内,分布着以漫画、铁艺、剪纸、木雕、书法楹联等为艺术表现形式,以古今中外法治典故、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现代中国法制、国学廉政为主要内容的35幅艺术作品。较集中的景点包括一个学法广场、一个古典法制书法楹联亭、“法在我心”集体漫画彩绘园地,用“天罗地网”“老汉与国王”“孟母三迁”等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典故来诠释法的内涵,讲授法治故事。

近年来,洪山区投入200余万元,自主设计、建设新嘉源法治文化浮雕园、省直公务员小区廉政法治文化剪纸园、华电小区企业法治文化木雕园、红霞法治文化长廊等园区,总占地面积近万平方米,辐射居民群众近10万。不同主题、不同艺术形式的法治文化园集群,因地制宜,根据社区类型和居民需求分别确定侧重点,并利用不同园区设立社区矫正人员服务基地、省市廉政教育基地,开展各类主题宣传活动。同时,文化阵地成为普法学习交流阵地,司法部、省、市、区相关领导及外省市兄弟单位多次参观,受到广泛赞誉。2016年7月,湖北省首批“省级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名单出炉,洪山区共4个法治文化阵地被省司法厅、省普法办授予全省首批“省级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占全市近半数。

同时,洪山区还大力推动“一街乡一法治文化品牌、一社区一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工程,并在全区各单位、街乡、社区(村)和学校等全面建立“习法课堂”,进行法治文化熏陶,实现学法常态化。其中社区“习法故事会”以案释法形式最受欢迎,《一帘“水”梦》《天降花盆谁之过》等法治故事既贴近生活,又趣味生动,深受群众好评。

(作者:熊果 汪拥 周蜜 谭在龙)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