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练书法成为祖孙四代人的“传家宝” 谢南谷:这份执着已是我家世代家风

谢南谷和儿子、孙子、外孙女共书一幅。  记者朱波  摄

长江日报融媒体10月13日讯(记者朱波 见习记者汪峥 通讯员喻萌)  蔡甸区上独山村82岁老人谢南谷,70年如一日,坚持习字持之以恒,潜移默化影响儿孙,练书法成为谢家的“传家宝”。

昨日,记者走进谢家,满墙纸墨飘香。阳光通透的书房里,纸墨笔砚一应俱全,四面墙上挂满一家三代的书法笔墨。既有爷爷谢谷南书写的李白诗“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也有孙子谢紫阳的自勉“读书破万卷”。

谢南谷说,在他儿时,他的父亲因为会识文断字,并写得一手的毛笔字,乡邻有事都会找到他。

“父字特别受人尊重,我从小暗下决心,也要写得一手好字。”

7岁时,谢南谷上私塾念书,私塾先生布置作业,学生字写的好,都会画一个圈,两个圈,三个圈是最棒的。

“每每看到先生给我画三个圈,我认真练字的劲头就更足了。”

谢南谷说,因为家里穷,他只能白天拿锄头帮着父母干农活,晚上再练字,一盏煤油灯,铺上毛边纸,也不能练很久。

“父亲很支持我,不管家里多困难,练字的笔和纸,他都会想方设法帮我弄回来。”

18岁那年,谢南谷参军,因为一手好字,在部队里主要是写文章和写材料,25岁转业回乡做了一名小学老师,教村里孩子习书认字。

后来,因家庭经济困难,谢南谷外出打工养家,“不管走到哪里,不管在怎样的环境中,我都坚持每天练字。”

谢南谷对书法的热爱,潜移默化影响着儿子谢鹏。父子俩因为毛笔字,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和沟通。每到逢年过节,这对父子都会为村里的人家写对联,平常村里哪家有个红白喜事,也会找上门来,请他们写对子写挽联,父子倍受乡亲们的尊敬。

谢鹏跟谢南谷当年一样,18岁走入军营。信中他对父亲表达了自己的不安:“部队战友文化学识都比我高,我压力很大,怕赶不上大伙。”

谢南谷给儿子回信:“坚持每天练字,稳下心来认真学习,相信你一定能成好兵。”

谢鹏也因为一手好字,受到部队首长看重,从此树立了他人生的信心。

谢鹏后来成家立业,有了自己的孩子谢紫阳,谢紫阳从小受爷爷和爸爸影响,开始学习书法。

谢南谷在家中每天练字2小时。 记者朱波 摄

在谢家,有一间专门供谢南谷写书法的书房,书房一角的书柜里,摆满谢南谷获得的各种荣誉证书和奖状,他的一些作品被收入不少的书法画册之中。

谢南谷说:他练书法,不为名利就为爱好,书法是陪伴一生的兴趣,也是一份精神上的寄托。

谢鹏说,父亲之前不参加任何的书法比赛,只想静心的写。前几年母亲去世,让他情绪低落。

“父亲有一段时间不太愿意执笔,怕回忆起往日练字时,和母亲在一起的时光。我就劝他参加一些书法比赛,不料竟然得了些奖,这让父亲有了继续执笔的动力。”

昨日,爷爷谢南谷、儿子谢鹏、孙子谢紫阳和外孙女张娜,在一张3米宽的宣纸上共书一幅。

11岁的谢紫阳说,练书法需要坚持,学习要有毅力,他从习书法中感悟到了人生真谛:“做任何事都要跟练书法一样,贵在坚持,‘书法精神’是我们家几代人传下来的‘传家宝’,这个宝贝我一定好好继承下去。”

听到孙子的话,谢南谷很高兴的对记者说,书法练的是一种毅力。人要成功,最重要的是坚持。书法传承的是中华传统文化,也是一个家庭的文脉,浸润的是文化和生活的品味。好家风的传承,跟练习书法的一样,需要潜移默化,持之以恒,才能代代相传。

“我家的家风,传承的是一分对人生价值的执着与追求。”

【编辑  高阳】

(作者:记者朱波 见习记者汪峥 通讯员喻萌)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