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0峰会令千年古城更富韵味,“最忆是杭州”更加名不虚传“湖光山色,人文美景,俯拾皆是”



“整旧如旧”的杭州市馒头山社区白墙黛瓦,颇具南宋风格,让历史穿越到当下 长江日报记者何晓刚 摄


G20杭州峰会主场馆 长江日报记者何晓刚 摄

凤山拾遗创意园区成为文艺青年必到之处 长江日报记者何晓刚 摄

西湖风景美不胜收,湖水十分清澈 长江日报记者何晓刚 摄

杭州的窨井盖与路面严丝合缝 长江日报记者何晓刚 摄

用“家装标准”建公共设施  人行道地砖间隙不超过2毫米

长江日报10月17日讯(记者王雪 李尔静 杭州报道)“在我们杭州,你开车出门,车轮轧过路面,很少颠簸,几乎不发出声响,碰到窨井盖也一样。”杭州市民赵时佳笑着对长江日报记者说。

杭州的诀窍在于:把每一口窨井的井盖都安放得妥妥当当,盖子必须跟路面齐平,严丝合缝。在杭州的市政管理者看来,一个个窨井盖,就如同城市一枚枚“纽扣”,不仅关乎城市脸面,更与出行者的舒适和安全息息相关。

杭州市政设施监管中心设施监督科副科长王倩倩说,筹办2016年9月举行的G20峰会时,工作人员驾车体验全城道路,仔细感受道路的“行驶舒适度”,每个颠簸处都一一记录下来。之后,杭州开始平路专项整治,标准非常细致:路面无坑洞、无沉降、无裂缝、无积水,人行道无缺失、无破损、无松动;窨井盖等道路附属设施无缺失、无破损、无沉降。

对细节的讲究达到了严苛程度,从标准制定到施工,一丝不苟。以浙大路人行道地砖铺设为例,引入了“家装标准”:不同地砖之间的高度差,一般城市标准为5毫米,浙大路的标准定为2毫米;地砖与地砖之间的缝隙,一般标准为3毫米,这里还是2毫米。并且,每一块地砖都必须准确切割成长60厘米、宽30厘米,确保拼接整齐、“脚感”更好。

王倩倩讲了这样一件事,说明施工尺度的严格。浙大路约2000平方米的人行道道板铺设,起初由10个施工队负责,开工后有5个施工队请求退出,因为他们自认为没有办法达到施工标准。

路铺好了,“纽扣”和道路的匹配也至关重要。王倩倩告诉长江日报记者,杭州使用了防沉降窨井盖,它与普通井盖的区别在于井圈,像一顶倒扣、没有顶的礼帽,“帽檐”部分很宽,可以把车辆驶过井盖时的压力转移到路面,有效防止沉降,保证路面平整。窨井盖的颜值也很高,表面花纹都是西湖十景,让城市的美丽延伸到每一个人的脚下。

路平整了,还要进行视觉上的“去杂”,透出城市的空间之美。形形色色的城市箱体设施,占用空间,还碍眼碍事。杭州市城管部门牵头,对道路两旁的各类箱体进行集约整合,在隐蔽位置建“房子”,按照不同类别,将这些箱体放进各自的“房间”。

至于“房子”的颜色,城管部门特意邀请视觉专家论证设计,最终确定“5度灰”为外墙颜色。“这样一来,它们的存在感更弱了,不容易引起人注意。”王倩倩说。

据统计,当时杭州在80条一类道路上,清除、整合各类标识牌10525块,仅卷帘门就改造了2716处,沿街视觉形象为之一变。

老旧街区白墙黛瓦留古韵  旅游攻略标为文青必到之地

承办G20峰会,向世界展示杭州,这里的人们不是一味追求出新和洋气,很多时候,他们选择了“整旧如旧”“旧中有新意”,让历史穿越到当下,让当下绵延至永恒。

馒头山社区改造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它的地下,是当年南宋皇城遗址,外观看起来破旧,脚下却价值连城。为了完好保护古迹,这个社区60年来“没动过刀子”。直到为了迎接G20峰会,这个老旧社区被纳入改造范围,其改造思路颇有启迪。

62岁的邵桂凤37年前嫁到馒头山后,一直定居于此。“G20峰会让我们的生活有了大变化。”邵桂凤回忆,以前的日子处处不方便:家里没有卫生间,每天要出门倒马桶;门前没有晾衣架,为了能把衣服晾到电线杆上,还要早起抢位子,既不安全又影响美观;一到下雨天,积水就漫过脚面,雨鞋是居民和社区干部的必备品……

最起码的基础设施改造必不可少,拓宽道路,为居民建卫生间、阳台,整治外立面……43项改造同时进行,200多个施工点同时开工,“南宋韵味”风情小镇也同步开建。

半年过后,老杭州味道在馒头山凸显出来。

不管是小楼还是平房,都是白墙黛瓦;蜘蛛网般的电线被藏到地下;灰色晾衣架颇具南宋风格;路变宽了,公交车通了;曾被分割为一块块菜地的馒头山变身公园,居民休闲活动有了去处;废弃的电焊条厂厂房成为创意园区,吸引越来越多的文化创意企业入驻。

这里的凤山拾遗创意园区,“蚂小蚁”儿童戏剧培训班刚刚入驻。培训班老师介绍,最近的班次将在这个月开班,不仅有本地学生,还有专程从绍兴慕名而来的小朋友。

“以前创意园区负责人都要出门去招商,现在都是企业主动来问还有没有场地。”馒头山社区书记陈骏说,这个老龄化社区有了新的活力,不仅有更多创业的年轻人来到这里,旅游攻略也把这里标记为文艺青年必到之处。

馒头山的改造既尊重了历史,又便利了市民群众,一举两得。

一湖好水看得清水草  西湖再无淡旺季之分

在杭州人看来,西湖是城市的金字招牌,更是市民共同的会客厅。

长江日报记者午后来到西湖,湖水中游来游去的鱼儿,飘摇的水草清晰可见。这个具体而微的视觉效果,是人工努力的结果。

为疏浚西湖,古人筑起白堤、苏堤,也收获“烟柳画桥”的美景。如今,为了迎接海内外的客人,西湖风景名胜区一直致力于扮靓西湖,水质提升是重中之重。

杭州市西湖水域管理处副主任陈琳说,西湖水质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从疏浚工程、引配水工程到对游船的改造,处处体现着对西湖水的呵护。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西湖水域管理处对游船的改造,“不管是游船还是画舫,都要使用电瓶驱动”,除救援船只外,其他船只必须使用清洁能源,避免污染水质和空气。

陈琳介绍,近年来西湖主湖区年均透明度保持在80厘米以上,湖泊生态系统趋向稳定。G20峰会向世界展示了秀美西湖,西湖为世界所瞩目,游客越来越多。有一次,陈琳在西湖边碰到几名游客,听见一名游客感慨:“没想到西湖的水质这么好!”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7月,西湖三潭印月景点游客人数为41.8万人次,同比增长9.4%。今年上半年,杭州接待游客8266.5万人次,增长11.3%,实现旅游总收入1421.7亿元,增长13.0%;其中入境游客191.6万人,增长6.0%。

在柳浪闻莺志愿微笑服务亭,长江日报记者看到正在招呼游客品尝免费凉茶的志愿者戴椿年,每当有游客过来,他便重复着弯腰、打水的动作,并不时回答游客的提问。

戴椿年是土生土长的杭州人,此前家就在西湖边,在国外工作生活过多年,退休后在西湖边做起了志愿者。凭借出色的英语,他在G20峰会前还为志愿者进行语言培训。

G20峰会后,戴椿年最大的感受是,他们的志愿服务再没有了淡季旺季之分,“以前春节来西湖的游客并不多,现在春节期间的西湖同样人流如织。”戴椿年说。

制作国礼的丝绸企业“爆红”  国际奢侈品巨头“求”合作

8月30日下午,一场新闻发布会正在杭州万事利大厦举行。这家传统丝绸企业与LV母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向这个享誉全球的奢侈品集团输出丝绸制作的一项核心技术,为期2年。

这意味着,LV旗下各大品牌凡是使用了这项技术的产品,标牌上必须加上万事利技术制作的相关字样。这批丝绸品预计最快在2019年该集团旗下各大品牌发布会上面世。

为G20峰会制作国礼,让万事利名声大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当时佩戴了一条印有三潭印月图案的湖蓝色丝巾,让万事利这一品牌名气更增。万事利品牌经理楼玉峰说,这款丝巾一周内的订单增至3000多条,一时间成为爆款。而在G20峰会召开之后的一个月内,万事利卖出10万件丝巾,销售额爆发式增长。

万事利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专注于丝巾的生产与研发,致力于成为国际品牌。与LV签约的新技术,正是他们自主研发的,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智能化手段,高效解决了业界普遍存在的色彩正反面透色不均匀问题。

万事利的故事,是杭州企业因G20华丽转身的一个缩影。借力G20峰会开拓市场、实现转型升级的杭州企业比比皆是。去年杭州技术交易总额达222亿元。杭企海外落子的布局和脚步正在加快,今年1—7月,杭州实现境外企业中方投资额58亿美元,同比增长275%。

眼下的杭州,依旧在更精致更细致地打磨城市,在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上持续下功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大城市文明建设力度,目的不仅是持续扮靓城市,更重要的是让这座千年古城魂脉不断,更加国际化、现代化、生态化,让身居其中的市民拥有更多幸福感、获得感。

9月2日晚,雅加达亚运会圣火熄灭,杭州接过会旗,亚运会历史正式进入“杭州时间”。这座城市正在新的起点上迈步向前。

【编辑:刘思】

(作者:王雪 李尔静)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