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正在抽检水产品。通讯员王海生 摄
长江日报融媒体11月16日讯 俗话说:“冬至前后,腌鱼腌肉。”随着节令时间的临近,武汉市民对鱼肉的需求旺盛。11月16日,长江日报记者从武汉市农检中心获悉,为确保市民吃上“放心鱼”,全市加大监测力度,仅11月份以来,全市已抽检鱼产品114个批次,检测结果全部合格。
据了解,近段时间市场上对草鱼、青鱼、鳊鱼的供求量不断加大。这几种鱼适合做腌鱼,而且冬至前后成熟的鱼,其肉质也要比其他季节的肥厚鲜美,更能满足市民做腊鱼的需求。为扩大监测范围,加强检测力度,武汉市鱼类检测已实现“两小时出结果”的快速检测技术。
工作人员正在抽检水产品。通讯员王海生 摄
16日,长江日报记者在黄陂区武湖水产养殖基地看到,工作人员现场捕捞鲜鱼后,立即将鱼送至黄陂区农业检测中心进行快速检测。检测项目为孔雀石绿、硝基呋喃代谢物和呋喃西林。鱼类之所以含有这些物质,主要是一些养殖户为了确保鱼的存活率,在生产或运输环节投放了一些违禁药品所致。
经过样品编号登记,鱼肉去皮制样,离心(分层)、提取、风干等一系列处理,工作人员用试纸进行快速检测,三至五分钟后即能显示检测结果,整个过程控制在两小时以内。现场检测结束后,样品还将带回实验室进行氯霉素等其他有害物质的定量检测。
2016年,全市养殖面积为160万亩,水产品总量达到52.6万吨,渔业一产业产值达103亿元,水产品不仅供应本市,还销往全国各地。目前,武汉市建立了市、区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系统,对苗种检测、生长环节管控,以及对成品鱼的检测三个环节进行质量安全把关。今年全市已监测的水产品样品4505个,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基本实现了主要养殖区域全覆盖。
冬季是产鱼高峰期,也是市场大量需求时期。下一步,武汉市将扩大监测范围,除了养殖基地,还要加大对超市、批发市场和集贸市场的抽检力度,确保市民吃上“放心鱼”。(记者李英波 通讯员王海生 唐雨甜 王璐)
【编辑:朱佳琪】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