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8月7日讯 她是一位小学教师,她的学生既有天真的小朋友,又有白发苍苍的老者,既有中国人,又有外国人。她不仅在校园里教书,还带着学生走进社会课堂,她教给学生的不光是语文知识,更有带有人文关怀的社会责任。她说,世界是本大书,语文课堂无处不在。她是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奥林小学语文教师胡瑾。
在泰国户外授课的胡瑾。学校供图
世界是本大书,她的课堂无处不在
2019年7月,胡瑾响应号召赴泰国大智语言学校进行为期一年的外派支教。肩负着文化交流的使命,她带领同伴们广泛搜罗教材,自创中文课程,自己印刷教材和作业册。她自学泰语,把单词记在小本子上,上下班等车时就拿出来背,没过多久就能用简单的泰语和学生上课交流了。
她在教学上动了不少脑筋。看到学生喜爱中国明星,就找相关资讯辅助教学;发现学生爱听中文歌《学猫叫》,就教中文歌词,讲解含义,还带着学生们一起载歌载舞;她还应邀为泰国同学起中文名字,并讲解这些名字的美好寓意。当地的上班族也被她的课堂吸引,下班后来上她的夜间中文课。还有大学生想考HSK汉语四级,她就自学考级课程后辅导学生,帮助学生通过了汉语四级考试。
外派的经历也化为她的生动教学内容。在泰国时,她与武汉市硚口区南苑坊小学、长沙中南大学附小开展三方连线视频授课,她实地寻访泰国传统民居,讲解泰国邮票上的古典建筑文化,让孩子们直呼有趣、过瘾。
胡瑾。记者彭年 摄
她的社会课堂让孩子们感受美和温暖
胡瑾热爱自然,喜欢运动,是旅行爱好者,她曾开设“胡老师的旅行课堂”兴趣课程,学生们跟着她不光学习语文,更打开了一扇面向世界的窗户。
她一个人背包去西藏,开车去新疆,在亚布力学滑雪,到马来西亚海岛考潜水执照,在黔东南山旮旯里寻访非遗宝藏百鸟衣,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中采访寂寞的护管工,到墨西哥追寻玛雅金字塔,去古巴体验生活……这些经历丰富着胡瑾的教育视野,让她不断跳出常规,重新认识教育,形成自己不拘常制的课堂——走进社会学语文。
胡瑾带给学生的“社会课堂”包括两类,一类是“丰富个人,开拓眼界”。国庆节假期,黄鹤楼开放夜游,她带着学生去观看行浸式灯光首秀,感受家乡武汉的壮美,体验疫情之后武汉人民的美好生活。在语文课上学习到“抗美援朝”时,正逢以该历史为背景的电影《金刚川》上映,她带着同学们走进电影院,深入了解战士们英雄的历史壮举。得知武汉动物园将闭园整修两年并举办相关公益讲座时,她带领同学们去物外书店参与学习动物保护的公益知识。这个暑假,她和同学们去汤湖美术馆欣赏国际儿童画展,开展个性化创作。
胡老师的旅行课堂。学校供图
另一类是“志愿服务,关照社会”。她在中国教育报上看到关于甘肃镇原县马渠镇的报道,开在山顶的杜林小学只有四名学生,他们需要物资。于是她组织学生捐赠课外书籍,写信鼓励山顶小学的孩子们。她和社区干部联络,带着学生和精心准备的小节目走进奥林花园的贫困居民家中,用孩子们最质朴的小合唱和吉他弹奏向这些居民们表达关心和慰问。在新年来临之际,组织学生制作年味手工制品和祝福卡,走进新民菜市场,将最真的祝福送给辛勤劳动的市场摊贩们。号召班里学生一起去看望长期病休在家的同学,根据小病号的爱好,孩子们送上手绘的地铁线路图,鼓励他快快好起来重返校园。
从教15年的胡瑾,对待语文教学、对待学生始终抱有一颗赤子之心。“所有能使学生得到美和温暖感受的东西,都有一种奇特的教育力量,这种力量就是我作为一名教育者永远前进的动力。”她说。
(长江日报记者杨幸慈 通讯员周孝奇 严进)
【编辑:舒筱】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