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武汉人均期望寿命增长11.66岁

长江日报融媒体中心10月26日讯(记者罗岚 通讯员刘翔)从1978年的69.43岁上升至2017年的81.09岁,改革开放40年,武汉人均期望寿命增长了11.66岁,居于全国前列。26日,全市卫生与健康工作会议提出到2035年实现83.5岁,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为了稳步前进,目标将分三个阶段进行,其中2020年达到81.6岁,2030年达到83岁。

人均期望寿命不等于实际寿命

长江日报记者街头询问发现,不少市民对人均期望寿命存在误解。家住江岸区的李先生就误以为2017年武汉人平均活到81.09岁。

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主任医师龚洁长期研究武汉市人均期望寿命。她26日给出了规范化的解释: 虽然个人寿命的长短难以预测,但可以通过数学方法计算,每个人出生后平均可存活的预期年数,这就是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她举例说明,比如2017年人均期望寿命是81.09岁,指的是这一年出生的婴儿如果没有发生意外,应该活到的年龄。

武汉人均期望寿命逐年上升

人均期望寿命已成为国际通用的衡量人群健康状况的指标之一,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与进步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龚洁介绍,武汉市人均期望寿命呈现稳步增长趋势,解放初期全国人均期望寿命为35.0岁,武汉市从1978年为69.43岁,上升至2017年的81.09岁。记录显示,2009年武汉城区居民人均期望寿命为78.83岁,2013年为79.8岁,2015年为80.55岁。

2017年全国平均期望寿命是76.7岁,武汉低于直辖市北京、上海、天津1-2岁。

回溯到2015年,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为76.34岁,当时上海排名第一,为82.75岁,南京为82.19岁,北京、广州分别为81.95岁、81.34岁。

据了解,世界上高收入国家平均预期寿命约为79.2岁,日本是公认的人均寿命最长的国家,在2014年就达到创纪录的87岁。 

三大疾病是影响寿命的拦路虎

肥胖超重成隐型杀手

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仍然是影响期望寿命最重要的因素,也是武汉人均期望寿命提升中的最大难题。慢性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如抽烟、酗酒、缺乏运动、高盐高油膳食等。

为达到《规划》中的目标,武汉市逐年加强重点慢性病防控力度,倡导市民健康的生活方式,以降低慢性病的发病和死亡风险。

据2006年调查,武汉市成人超重肥胖的发生率为35.0%,空腹血糖受损的发生率为2.9%,如果不加以控制,极有可能发展为慢性病患者。

此外,意外伤害长期以来一直是儿童、青壮年的前两位死亡原因,对期望寿命的增加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从历年的增幅来看,人均期望寿命客观上不可能出现跳涨,越往后提升的难度越大。专家们呼吁,唯有全面而持久地执行《规划》中的目标任务,逐年完成阶段性指标,才能带动全市人均期望寿命的爬升。

【编辑:符樱】

(作者:罗岚)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