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小课堂|空气中的“隐形凶手”

    今年7月,国务院印发《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截至10月底,北京、河北、天津、山西、甘肃、宁夏、江苏等多地陆续出台“地方版”行动计划,目标是经过3年努力,进一步明显降低细颗粒物(PM2.5)浓度。可以说,PM2.5这个词从陌生到熟悉,越来越牵动着国家以及每个普通人的关注。

    走进武汉科技馆生命展厅,在这里就可以了解PM2.5的有关常识和对人体的危害。PM2.5是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其主要来源是日常发电、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等过程中经过燃烧而排放的残留物。它的直径还不到人头发丝粗细的1/20。虽然PM2.5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直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

    对人体来说,小到看不见的PM2.5就像“隐形凶手”,它漂浮在空中,伺机通过呼吸道“入侵”人的肺泡,并可通过气血交换进入到血管。而它吸附的各种各样的毒性化学物质就更要命了。当PM2.5吸附了致癌物,就有致癌效应;吸附了致畸物,就有致畸效应。它通过下呼吸道,进入肺的深处,而它携带的有害气体、重金属就溶解在血液里。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当空气中PM2.5的浓度长期高于10微克/立方米,就会带来死亡风险的上升。浓度每增加10,总死亡风险上升4%,心肺疾病带来的死亡风险上升6%,肺癌带来的死亡风险上升8%。此外,PM2.5极易吸附多环芳烃等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使致癌、致畸、致突变的几率明显升高。2015年,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一份研究指出,2013年大气PM2.5污染导致全国31座省会城市、直辖市中25.7万人超额死亡,所谓超额死亡。是指因PM2.5诱发致命疾病,使得居民尚未活到平均寿命就提前死亡。

    为了应对以PM2.5为重点的大气污染,2013年,我国发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大气十条》),到2017年各地任务基本完成。而《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又被称为《大气十条》二期,经过努力,到了2020年,各大城市的PM2.5浓度会有更加明显的降低,人们将拥有更多的蓝天和更干净的空气。

    (长江日报记者施政)


(作者:施政)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