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筒、水晶球……王光英生平那些轶闻趣事

办公室里的水晶球

据媒体报道,王光英在香港光大公司的办公桌上放着一只水晶球。1988年的一天,有位记者去采访王光英,想去看看王光英办公桌上究竟有没有水晶球。

王光英说,我是拿它来做生意,不是拿它来搞占星术的。

做生意与水晶球又有何关呢?记者打破沙锅问到底。

王光英先请那位记者看看窗外,然后道:窗外是维多利亚湾,英国的海军基地。到现在为止,香港还受英国的殖民统治。

王光英复原展厅内陈设。

从39层楼上的窗口远眺,海天一色,视野极广。许多外国朋友进了这间办公室,倚窗眺望美丽的海景,常常留恋不已。有位香港律师对我说,“你的办公室靠海,窗外碧波浩瀚。如果在墙上或柱上镶上玻璃,使海水的反光映进你的办公室,那么,到你的办公室等于抬头见财。是吉兆也是福兆。生意人会乐意坐在你的有水有财的办公室同你谈生意。”

王光英的水晶球就是这样来的。水晶球带着棱角,四面反光,使整个办公室仿佛也碧波荡漾。

他还对记者说:我既要在香港做生意,就得考虑香港人喜爱什么。入乡随俗嘛!这个经验,不但中国人讲究,外国人也讲究。香港汇丰银行大班,穿了中国的长袍马褂拜关公,逢到正月初五接财神。关公与他有哪门子亲?无非是入乡随俗,讨中国人喜欢,好做生意。普通人想一想就明白了。

王光英不惜费那么多口舌,从关公谈到汇丰银行大班,无非是借香港记者之口去澄清事实。结果很灵,以后没有人再提什么水晶球之类无事生非了。

笔筒与必通

王光英爱收藏艺术品。他的住宅布置得像座微型艺术馆。连花园或过厅的一隅之地也不放过,客人总能看到某个角落里放着一尊石像或鹰的木雕,好像天生应该放在这里才相配。有位记者曾为此做过专访,称之为富有人情味和传奇色彩,能引起人们创作灵感的收藏品,一只花180元买的香炉,能使一位70多岁的老人得到孩童般的快乐。

1997年12月,王光英夫妇把一方龙虎画像石捐献给国家历史博物馆。记者闻讯云集。这类画像石源于东汉,用在王公重臣墓穴的门楣上。据专门研究龙虎画像石的学者说,过去发现的都是龙虎斗,惟独这一块是龙虎在亲吻。这位专家认为,按古史阴阳志,天降奇石,是国家的祥瑞。

在王光英的收藏品中,有一只造型古朴、名贵的汝窑笔筒。这是台湾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托人送给王光英的,同样的另一只送给了大陆海协会会长汪道涵。有人懂其涵义:笔筒者,必通也,表示了海峡两岸必相通。这以前,王光英与辜振甫彼此知道但未见过面。由王光英担任会长的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组织的少儿京剧团赴台湾演出,小演员们的精湛表演轰动了台湾。演出圆满结束后,辜振甫特意将这只笔筒请演出团团长捎来赠送给王光英。

延年益寿之道

1994年4月,《中国体育报》有一位记者访问王光英。记者对这位75岁的老人强健的体魄,充沛的精力,敏捷的思维,尤其是对他的乐观、豁达、幽默的心理状态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在客厅里,王光英对那位记者说:我感到一个人的专职与他的业余爱好离得越远越好。我是做生意的,成天与钱打交道,如果我的业余爱好是赌牌或赌马,还得与钱打交道,那么我的脑袋里就只有钱了。成天为钱紧张,怎么能健康快乐地生活?我在大学学化学,化学是我的专科,但我又是个美式足球和冰球运动员。读书时我拼命读书,打球时我拼命打球,我是冰球比赛的守门员。有时要拼命,我连面罩都摘了。看日本人跳交谊舞,探戈像探戈,桑巴像桑巴。我们中国人也跳交谊舞。但我看有许多人没有认真学过标准的交谊舞就上场了。政协礼堂楼上过去每周六开舞会,有些年轻人不是在跳舞,而是在嘻嘻哈哈打圈圈。毛主席说要“认真”,而这些人没有学过跳舞就跳舞了,连玩都不认真,能认真工作吗?

那位记者是来向王光英采访养生之道的。王光英回答他说:人的爱好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化。我年轻时喜爱激烈运动,年老了爱书法。我国的书法讲究虚实并举,形神兼备,意随笔行,笔顺意转。我老了爱好书法,说明我年龄越大越对我们民族传统文明的珍贵有所认识。我已步入中年,再打美式足球,跑不快了。

所谓养生,王光英认为健康分两种:身体的、心理的,两者相辅相成。一个人活着总会碰到难事,也会命交华盖,但不论碰到什么厄运,都要坦然相对,决不灰心丧气。达观、开朗、朝气蓬勃,乐天知命,不装苦样子,至老而如常,乃延年益寿之道。(1999年4月17日《人民政协报》)

来源:《新华文摘》1999年第7期

【编辑:叶子】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