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共生活中学做一个“公共人”

长江日报评论员  鲁珊

重庆公交坠江事故原因公布了,一桩坐过站的区区小事,最后竟酿成十多个鲜活生命遇难的惨剧。车内黑匣子那段监控视频,让人痛心,也有唏嘘和悲愤。

如果乘客心平气和一些,没有情绪失控、胡搅蛮缠,如果司机也心平气和一些,不激化冲突或采取紧急措施,如果车内乘客有人及时站出来,制止冲突升级……这起惨剧也许就不会发生。

事故发生在重庆,但阴影笼罩在整个社会。与司机拉扯,发生口角,甚至拳脚相向,这些情形我们都不陌生。就在重庆公交坠江事故发生的第二天,北京一辆公交车上,一位乘客因坐过站,将一箱牛奶砸向司机。公交坠江是极端事故,但谁也不敢称其为“小概率事件”。很多时候,类似的行为都在制造同样的威胁,而灾难来临总是猝不及防。

这些争吵,这样的戾气,何止是在公交车上演:飞机晚点就在机场闹事,地铁上为了座位可以大打出手,开车一点擦碰就要“斗气”“抖狠”。一些小矛盾就能点燃情绪的火焰,无视规则,不顾对他人的影响,情绪上毫无约束,把任性当“自由”。

我们愿意相信,这起事故中,无论是乘客还是司机,在平常生活中可能不是坏人恶人,可能是单位的好员工、儿女眼中的好父母,周围人眼中的好朋友、好邻居。为什么一旦在公共生活中,到了公共空间,与陌生人交往,就变得这样暴戾、冲动?与人为善,以和为贵,自爱自重,这些传统的、朴素的道理,为什么在公共生活中就被轻易地抛诸脑后?人有脾气和情绪很正常,但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一言不和就大打出手,这与丛林社会何异?重庆公交坠江事故引发人们沉重的思考。

那些冲撞和事故,一个重要原因,是很多人眼中没有“公共”二字,心中缺乏公共意识。重庆公交坠江事故的那名乘客和司机是这样,车上其他乘客同样如此。这起事故中,大家的命运都捆绑在一起,满车乘客面对乘客与司机的争执,谁都不可能真正置身事外,却没有一人上前阻止。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这样的冷漠行为和意识,间接造成了悲剧。如果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目睹争端,见到不公不义,公共或他人安全遭受威胁,都挺身而出、勇敢出手,像重庆坠江事故这样的悲剧就一定能够避免,文明和正气必然充盈。

在公共生活中,我们都应当学做一个“公共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不仅仅是熟人朋友圈、家庭空间的产物。进入公交、地铁等公共空间,就是进入了公共生活,人们应该心存“公共”、敬畏公共,自觉遵从包括法律、道德、规则、礼仪、风尚等在内的公共文明。城市在快速发展,公共空间在不断增加,人际密度在逐渐稠密,如果人的公共意识跟不上,社会文明公德上“掉链子”,海量的规则、法律也支撑不起一个现代文明的社会。

我们在大踏步走向现代化,现代化建设中,人的现代化是核心目标,是社会现代化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在现代化物质成果越来越丰厚,也就是“仓廪实”,人的全面发展,核心价值的浸润,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等,应引起深思,自觉建设、自觉践行。

【编辑:叶子】

(作者:鲁珊)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