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联合学校建校本课程研发平台 有“汉味儿”能帮学生走更远


   长江日报融媒体11月6日讯  “武汉的校本课程要有武汉味儿,要能帮助学生走得更远。”11月1日,长江日报教育智库校长论坛第二期在武汉市育才越秀小学举行,长江日报联合教育智库学校共同建立校本课程研发平台,10位小学校长围绕“校本课程”这一主题,各抒己见,分析武汉校本课程建设的现状,思考未来如何研发出更有特色、更适合学生的校本课程。

    武汉的校本课程要有“汉味儿”

    武汉的中小学生应该拥有怎样的校本课程,是校长们关注的话题。红钢城小学校长朱冬梅的观点引起了共鸣:武汉的校本课程一定要有武汉的文化基因。她以红钢城小学的“红房子”系列校本课程为例:学校校名源于武钢,多年来不断发展、变迁,青山的这片“红房子”一直是学校的底色。学校挖掘红钢城的文化基因,提炼出了独特的校园文化:红,代表热情开放,钢象征规范与坚韧。

    “我们应该把武汉元素、武汉味道做成武汉教育特色。”武汉市光谷第四小学校长饶家伟说,大江大湖大武汉,武汉的水域特色就可以融入校本课程。武汉的大桥、街道、老建筑,都可以编成教材,还可以开发出相应的研学旅行,带着孩子们去实践,让每一个武汉的学生走出去都带有武汉味儿。

    论坛上,汉阳区西大街小学校长禹妮说,武汉教育的发展要亮出名片,校本教材就可以是载体。神龙小学校长韩瑾也认为,校本课程应该立足地域特色文化。神龙小学里80%的学生都是附近汽车企业员工子女,“汽车文化”成了该校校本课程的主题。学校为每个年级的学生编写了不同的校本教材,挖掘汽车里的知识点,今年还将VR眼镜、机器人等创客知识融入其中。

    优秀的校本课程能帮助学生走得更远

    “所有的课程,归结到一点,就是育人。”蔡家田小学、育才越秀小学校长翟彦斌说,研发校本课程,要理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如何用校本课程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

    在硚口区实验小学校长吕敬东看来,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落脚点就是学生的成长。如果一套校本课程能产生“生命的力量”、帮助学生走得更远,那就是优秀的校本课程。在硚口区实验小学,有一系列独特的漫画德育校本课程,它的形成就源自学生。有一次,一名学生看同学课间打闹,就把这场景画成了漫画。后来,学校邀请学生们用漫画记录不文明行为,并把这种形式作为德育校本课程保持了下来。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学会了选择和判断,享受了漫画的快乐,将被动接受教育变成主动遵守行为规范。

    棋盘街小学校长罗宏文坦言,当校长22年,他很希望能在校本课程方面有更多突破,带给学生们更多实践。11月的校园里落满了梧桐叶,他设想开辟一个“落叶周”,将捡树叶、玩叶贴画、认识树叶等与校本课程整合到一起。

    “校本课程要更多考虑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江岸区堤角小学校长杨杰说,堤角小学全校有1300多名学生,有很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梦想,学校就此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兴趣爱好,与长江日报合作打造了“梦想教育”校本课程,编写了《我有一个梦想》校本教材。

    结合媒体优势打造校本课程精品

    “学校愿意打造校本课程,但一方面师资很紧张,另一方面影响力有局限。”青山区吉林街小学校长王玉娥说,学校也希望能和长江日报等媒体合作,将优势结合,打造出更好的校本课程。江汉区大兴路小学校长王继承进一步提出:可以先将全市所有小学的校本课程做一个梳理和归纳,把校本课程有共性的学校集结起来,共同开发和研究,“不能为了校本而校本”。

    西大街小学校长禹妮说,现在的教育要做“减法”,要静得下心来打造精品。“专业人做专业事”,长江日报的媒体优势能让校本课程更有时代感。她举例说,长江日报报业集团的“楚才作文”品牌如果能与校本课程结合,会有很好的效果。明年军运会就要在武汉举办,围绕“军运”打造校本课程,能让孩子们收获知识与城市归属感。“媒体做的校本课程,应该让孩子们看得见、摸得着,更吸引学生,更值得回味。”

    (长江日报记者刘嘉 邓小龙 记者许魏巍 摄)

【编辑:施政】


(作者:刘嘉 邓小龙)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