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改革开放 时代力量 民生福祉

宜人的城市环境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滚滚向前、洪流不息,书写耀眼成就。江汉区的经济结构随之深刻变革,一个个江汉普通百姓、普通家庭的生活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共同绘就了文明进步的画卷。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江汉区始终践行“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江汉区在创新改革的路上,一张蓝图画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高起点规划、高效能推进,高标准建设国家现代服务业示范区,打造全市高质量发展标杆示范,高水平保障民生。该区每年为民办理的“十件实事”中,件件关注民生,件件都浓缩着江汉区委区政府对百姓的深情厚谊。

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江汉区以财力做基础,以智力做支撑,在改革中创新,在创新中改革,“与时俱进”满足人民群众新时代更多样化、更多层次的需求——让百姓享受到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民生获得感新高度。

跨越40载,百姓是最佳“见证人”。为此我们撷取8位江汉人,作为亲历改革开放的“民生样本”,用他们的故事回望这一历史进程,记录生活的沧桑巨变,彰显时代篆刻的芳华。




温馨的居住条件



良好的工作氛围



便利的医疗条件



完善的社会保障

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现代化的校园



》》》更好的教育

武汉市第十二中学特级教师 朱公瑾:

“教育现代化,体现了国家的现代化”


听课、评课,一周两节,雷打不动。武汉市第十二中学特级教师朱公瑾退休后被学校返聘,依然“享受”三尺讲台。“这么好的时代,我要多为教育事业做点贡献”。

朱公瑾是全国模范教师、省特级教师,也是教育水平迭代更新的亲历者——1976年考上湖北艺术学院,踏着改革开放的节奏进入监利县文化馆、监利师范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创作和教学经验。2003年,他成为武汉市第十二中学的美术教师。

“改革开放以来,我看到越来越多的学生通过高考改变人生;还有许多学生,通过专业上的天赋和努力,即便不走高考这条独木桥,也一样能够追寻梦想!”朱公瑾感慨。

作为美术老师,朱公瑾将自己几十年的经验编成教材,带领艺术生潜心钻研专业。学校美术班成绩显著,学生联考通过率100%,一本率95%,十二中美术生进出口数量全市第一。近年来,他还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26名弟子几乎全部成为市、区学科带头人和高级教师。

“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人们开始意识到,艺术绝不仅仅是一门应试的学科,更能提升人发现美、感悟美的文化底蕴。”朱公瑾的工作室刚刚出版了《义务教育阶段版画校本教程》。该教程运用了信息化手段,扫描二维码就能实时在线观看我们录制的教学视频。“教育现代化,体现了国家的现代化。如今,这种现代化体现在教育理念、成才渠道等方方面面。”


》》》更稳定的工作

民意街多闻社区书记 田霖:

“时代很公平,一份耕耘就有一份收获”


从服务员到自主创业,从安保队员到社区书记,江汉区民意街多闻社区书记田霖,亲历了改革开放对个人命运带来的改变与机遇。

1990年,18岁的田霖踏入社会,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国营饭店当服务员。“从早上9点忙到晚上9点,每天连轴转,很辛苦。”1998年,田霖工作的饭店因为国企体制改革面临转型,时任大堂经理的田霖下岗了。

“我看到了时代带来的新机遇,下岗后很快开始自主创业做装修,生意一度红红火火。”2001年,武汉市社区建设起步,他调整心态、抓住机会走进社区,成为一名安保队员。“从此我有了稳定的工作,心也一天天踏实了。”

从事过服务行业的田霖,在处理起居民需求时也更加得心应手。“我曾钻进居民楼垃圾管道里疏通管道,还身系一根绳子翻进7楼没人的房里关掉煤气炉。”

2003年,田霖被推选为社区委员,负责治安。他保持着“不欠新债”的工作习惯,把许多积累的矛盾及时化解,始终带着微笑服务居民。

“这个时代很公平,一份付出就有一份收获。”2016年,田霖被选为多闻社区书记。在他看来,社区是国家的细胞,细胞的稳定才能成就整体的和谐,“我的成绩得益于这个好时代,我也希望发挥自己的全部力量帮助居民,不负时代所托。”


》》》更高的收入

湖北斯安达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 鞠敏:

“从就业到创业,市场给了我舞台”


1995年,24岁的鞠敏在汉口一家集团公司里担任文员,每月的工资仅为600元。“虽然我的业务能力得到认可,但因为一纸文凭,拦住了我升职的道路。但我也是幸运的,在我想读书的时候,改革开放为我创造了条件!”1996年,鞠敏参加了为期两年半的大专自修课程,“白天上班,晚上回家哄完孩子,继续看书学习到凌晨2、3点。”

在顺利完成自修课程拿到大专文凭后,鞠敏的职场之路一路绿灯。2008年,已经担任公司经营副总的鞠敏离开了工作13年的公司,此时她每月工资为3000元。

“离职后,我来到了江汉经济开发区的一家企业做总经理助理。”来到新的平台,鞠敏还兼任了公司工会主席一职,任职期间组建了公司工会,会员参与率达80%,她的年收入涨到了近6万。

2015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特种设备检测工作放开,社会资本被允许进场成立第三方检测机构。鞠敏再次选择离职,抓住机遇,自立门户成立了湖北斯安达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为建筑工地和市政工地提供特种设备的检测和技术服务工作。

创业3年,鞠敏的个人年收入已达到了20万,公司员工的平均收入也从4000元提高到了7000元。“当老板后虽然更操心了,但我乐在其中。现在的创业环境好,正是我实现更大人生价值的最佳时机!”


》》》更可靠的社会保障

民权街居民、“江城第一麻”张兆林:

“上交‘麻木’后,日子越过越红火”


张兆林1977年参军入伍,不幸在一次爆破任务中失去了右手;1980年,他复员进入湖北省航运公司(华航集团前身),成为一名配电工。

1992年张兆林买了辆“麻木”,工作之余载客挣钱,贴补家用。因拾金不昧归还乘客遗落的十万元钱,他被誉为“江城第一麻”,市交管局为他颁发了一块特殊牌照:20001。

时代在前行,城市管理更加精细化。2003年,武汉市提出“禁麻”,张兆林毅然带头上交了“麻木”。回到家他语重心长地劝慰爱人:“城市在发展,我作为党员要主动为党分忧。”

交了“麻木”后,在街道社区的支持下,从小热爱画画的张兆林捡起画笔,利用节假日开办起绘画培训班,辅导学生近百人,张兆林的漫画作品频频获奖,他也因此被吸纳进武汉漫画家协会。

用业余时间组织残疾人进行书画创作、手工艺品制作及表演。2014年退休后,他更是全身心投入到联谊会的义务工作中,推荐成员们参加各类比赛,还帮助部分会员的作品走向市场。“有的成员还开网店呢!”

如今张兆林夫妻每月能拿到几千元的退休工资。“国家开始实施基本社会保险制度以来,我们的晚年生活更有保障,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


》》》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

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 温维勤:

“硬件设施改善了,服务理念也提升了”


今年63岁的温维勤,是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武汉市第十一医院)老年病科主任,从1980年大学毕业到现在,温维勤在该医院的工作几乎与改革开放同步。

“可以说,我是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咱们医疗条件的巨变。”温维勤回忆,自己刚参加工作那会,医院地址还是在汉口沿河大道的龙王庙旁。虽然自然环境很美,但是那时候的条件不行,老医院的主楼只有3层,全部床位加起来不到300个,整个医院的员工不到300人。因为医疗设备仪器短缺,不少疑难杂症的患者只能去其他医院做检查。

2002年,为了缓解江汉以北医疗资源相对匮乏的情况,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从汉口沿河大道搬迁到了香港路。过去缺少设备仪器的3层楼医院,变成了如今16层功能齐全的住院综合大楼,开放床位数增加到了500个,职工人数扩大到了800多人。

“改革开放带来的医疗水平提升是全方面的,患者对于医疗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光硬件设施改善了,医院对患者的服务理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温维勤感慨。

温维勤介绍:“过去,医院只管把患者治好,现在我们的观念有了改变,不光要治好病,还要长期对病人进行关心。甚至对出院的患者,我们依然会提供后续的跟踪服务。我们定期会向出院的患者进行回访,询问他们的身体状况,每月还会举行免费的健康讲座,进行患者教育,让病友感受到医院的温暖关怀。”


》》》更舒适的居住条件

常青街八达里社区居民 蒿保华:

“以前不敢想的居住条件,如今都成真了”


“电灯电话,楼上楼下,这是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现在都实现了。都是托改革开放的福!”今年68岁的蒿保华,1976年嫁到武汉并定居于此。从茅草房到小区电梯房,蒿保华亲历了改革开放40年来,住房条件翻天覆地的变化。

1976年,蒿保华与丈夫一家居住在江汉区上牯牛洲,即如今的后襄河公园一带。“加上兄妹一共8口人,住在不到70平方米的茅草房中。”蒿保华说,那时全家人以种地为生,房子对于她来说就是一处睡觉安歇的地方。

“结婚时把旧家具用红染料染红,家里最贵的电器是手电筒,烧火做饭就用屋外草棚下的柴火灶。”蒿保华说,她从小就听说大城市里的房子是“电灯电话、楼上楼下”。

1979年,蒿保华一家凑钱将茅草房翻新成了平瓦房,居住的面积也扩大到了80平方米。随着改革开放浪潮席卷全国,蒿保华一家的生活条件也日趋改善。1984年,家里将平瓦房改建成了3层楼房,“虽然3层加起来还不到100平方米,但有了单独厕所和厨房,我们已经非常满足了。”

城市面貌日新月异,蒿保华的居住条件也水涨船高。2007年,蒿保华所住的城中村面临改造。手头宽裕了的她在附近的小区购买了一套120平方米的电梯房并居住至今,“住在干净敞亮、家电齐全的房子里,真觉得时代变化太快,以前不敢想的居住条件都成真了。”


》》》更优美的环境

北湖街妙三社区居民 刘青萍:

“一天天,我看着西北湖变成‘中央公园’”  


每天清晨,66岁的刘青萍都会早早起床,来到西北湖边遛弯晨练。“我在附近生活三四十年,可以说是亲眼见证了这里的变迁。”

“几十年前,西北湖路上环湖分布着大片城中村,许多人以收荒货为生;现在的广电大厦是当年的武汉市五十六中,因为附近菜地多,被戏称为‘菜农中学’。”刘青萍回忆,那时候路面杂草丛生,一到下雨就渍水,一开房门,蚊子、苍蝇直往人脸上扑。

“随着改革开放,咱们国家将工作重心放到经济建设上来,西北湖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俨然是城市环境优化的一个缩影。”短短数年间,破败的街道消失不见了,旧厂房被改造成艺术“范儿”的花园道,吃喝玩乐应有尽有;西北湖畔四季花香,环境优美宜人,成为老百姓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我每天都会叫上姐妹,去公园走上几圈,这环境让人感到一种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刘青萍的儿子曾是名军人,当兵两年后回家,打的转了三圈竟找不到自己的家门。“儿子到家后告诉我,我们的环境变化太快了,真是一天一个样!”

与环境同步提升的,还有市民素质。在街上,看到摆放杂乱的共享单车,刘青萍总会上去规整一下。“这么美的家园,咱们有什么理由不爱惜呢?”


》》》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武汉尚体健身俱乐部总经理 张璇:

“不仅要丰衣足食,还要健康快乐”


身着黄色队服、背着喇叭、排列整齐、热情洋溢地快步穿行于武汉的公园绿道、大街小巷……这便是武汉的“微马人”,武汉尚体健身俱乐部总经理张璇便是武汉微马运动协会会长。“改革开放让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了,我们有了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我锻炼,我快乐!”

43岁的张璇是武汉尚体健身俱乐部的总经理。大学毕业后,她放弃设计院的安稳工作,投身创业大潮。2003年,张璇在汉口文体中心开起全湖北首家专业男士美容养生会所;2012年,承接中心倒闭的健身俱乐部,并运营至今。

“如今百姓丰衣足食,运动成了一种刚需。”从事健康行业的张璇,看到了群众的需求,2015年,她发起成立了“武汉微马运动协会”,还请来专业老师教大家锻炼。

短短3年,“微马”注册会员达5000人,大家按地域分为20个小分队,每队每周活动不断,锻炼成果微信群分享打卡比拼……“武汉微马”很快发展成为以江汉区为主,辐射全市近十万居民共同参与的全民健身项目。

今年7月,在江汉区体育局主导下,江汉区全民健身基地建成,由张璇团队运营,居民每天仅需花费一块钱,就可享受到专人指导、专业器械的健身房服务。“平时我还会开放空余操房,免费给附近居民排练舞蹈、锻炼身体。既然是惠民工程,就要把‘惠’落到实处。”

策划:江汉区委宣传部

撰文:刘元聪 曹欣怡 乔驰 朱素芳


【编辑  肖月】

(作者:刘元聪 曹欣怡 乔驰 朱素芳)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