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艘军舰上有3名中国洗衣妇 | 书评-历史

文/李煦

“一战”百年 中国劳工声音响起

今年“双十一”,是购物狂欢的日子,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停战100周年纪念日。

在巴黎举行了盛大的纪念活动,凯旋门前,几位法国高中生朗读了6段记录1918年11月11日停战场景的文字,其中一位女生用中文念了中国赴欧劳工Gu Xingqing写下的书信:“忽闻教堂钟声,工厂汽笛声,以及厂外欢呼声,与歌唱声同时并作。余辈皆问何故,始知休战条约已签订,战争从此可以终止矣……人山人海,男女老幼……各色人种混在一起互相握手,时或唱歌,时或欢呼,在万声欢呼歌唱之中,尽有哭泣者,而泣之表情,其情不自禁之快乐自非言语可形容。”

100年过去了,世界毕竟还是进步了一点点,普通人的情感和记忆,得到了国家层面的发掘与尊重。

能够被写下来、被找到、被忆起,仍然是幸运的;去读一下瑞典作家皮特·恩格伦的非虚构文学作品《美丽与哀愁:第一次世界大战个人史》,就会看到,太多太多的“个人”已经湮没无闻。

皮特·恩格伦是一位作家、记者、历史学博士,经常出入战地。他的另一个身份是瑞典学院(就是那个颁发诺贝尔文学奖的机构)院士,其中有6年担任主持日常工作的常任秘书;今年,由于学院卷入丑闻,恩格伦对学院的应对措施感到不满,已经提出辞职。

恩格伦选择23个来自不同阶级、国家、阵营的普通人作为主角,用他们的日记、书信、回忆等文献资料来书写他们在战争中的日常生活。他们是亢奋或消沉的士兵、对战争游戏抱有幻想的探险家、知识女性、后方的主妇与儿童、作家、公务员;23人中4人死于战争,2人当了战俘,2人被誉为英雄。其中不少人,在战争爆发的时候欢迎它到来;有些人则从一开始就厌恶战争。但是到了最后,战争都从他们那里夺去了什么:青春、幻想、希望、人性、健康或者生命。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没有像大部分“一战”著作那样,只把眼光盯在欧洲西线,而是拓展到了东线、阿尔卑斯山、巴尔干半岛、东非和美索不达米亚等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此书英文版只有20个人物,恩格伦为中文版增加了3人,其中有一个与中国有某些关联。他是一名德国海军军官,乘坐军舰从青岛出发,参加了“一战”;而军舰上,还有3位中国妇女,担任洗衣工作。

“埃姆登”号 转战千里孤军覆没

他叫恩斯特·冯·莱韦措,德国海军中尉,一战爆发时,他27岁,在“埃姆登”号军舰服役,负责指挥两门船尾炮塔。“埃姆登”号是一艘轻型巡洋舰,常驻在德国占领的中国山东青岛,隶属于德国海军东亚分舰队。

1914年8月5日,他们在黄海上俘虏了一条巨大但并无武装的俄国客轮;晚饭之后搞了个酒会,所有军官都在尾甲板集合,大家得意洋洋。这时传来消息,英国对德国宣战,大家顿时鸦雀无声。

高层的决策很快就来了,东亚分舰队其他舰艇开足马力朝东航行,驶向南美,最终是希望到达德国;“埃姆登”号孤军开往印度洋,任务是尽可能扰乱英国的海上运输。

“埃姆登”号上雇了3个中国洗衣妇,她们一日不停地在甲板下劳作,要保持所有官兵的制服整洁。

8月23日,他们拦截了一条日本船,他们知道两国开战不可避免,但是还没正式宣战,就没动手。9月9日,他们抓了一条希腊船,缴获了满满一船煤炭,这是军舰的生命线,他们把煤炭堆在甲板上,白色水兵服几乎都是灰色的了;3个中国洗衣妇筋疲力尽——船上的肥皂已经快用完了,没有足够的肥皂就很难把衣服洗干净。船上饮食也单调,天天肉罐头和大米。

9月10日,他们运气来了,又抓了一条印度船,莱韦措带队登船,缴获了一个“巨大的百货公司”,有各种酒肉鸡蛋牛奶巧克力、图书、电台、毛巾、衣服,甚至还有活猪,当然也有最急需的肥皂。

随后两周,“埃姆登”号顺风顺水,抓了10艘商船,转移俘虏后炸沉了其中6艘。由于“埃姆登”号的战果,英国海军部决定自1914年9月14日起,停止新加坡至斯里兰卡科伦坡的全部航运。

“埃姆登”号在英国出名了,还被用于肥皂广告中,因为他们搬走了大量肥皂。与此同时,英法俄日的军舰都被派来追捕“埃姆登”号。

“埃姆登”号不为所动,他们袭击了缅甸石油公司在金奈港口里的大型油罐,导致成千上万金奈居民往内地逃难。此战还在文化上留下了痕迹——在当地的土语里出现了“埃姆登”这个词,用来表示狡猾。

金奈袭击之后,他们又击沉或者俘获了16条商船。10月28日,他们冲进了马来亚槟城港,用鱼雷击沉了一条在那里停锚的俄国巡洋舰,出来的路上又击沉了一艘法国驱逐舰。

那条俄国巡洋舰上有60多个中国妓女,是船员们头一夜偷偷带上船的。

开战以来,“埃姆登”号上的官兵第一次近距离地看到战死的、炸成残废的和重伤的人,所以船上的气氛也不再那么兴高采烈了。

11月9日,“埃姆登”号的好运气到头了,它被澳大利亚海军的“悉尼”号装甲巡洋舰盯上。“埃姆登”号就像掉进陷阱的猎物一样挣扎,然而并没有什么作用,恩格伦写道:“战争并非一场紧张而诚实的决斗,最有谋有勇的一方可以取胜。战争最要紧的就是压倒对手,把对手逼到不可能在物质上取胜的地步,借助自己占优势的重量去压倒和粉碎对方。”

“埃姆登”号被6次击中,最后搁浅了。莱韦措死于第6次爆炸,眼镜都被烧熔了,战斗结束后,他的朋友根据头颅的形状和一个小小的金属中尉星章辨认出他的身份。

又过了一周,一艘英国小炮舰被派来处理那些死者。本打算就地掩埋,可是尸体腐烂过度,变黑肿胀,于是英国人花3天时间把遗骸推下了海水。“埃姆登”号的残骸在那里一直搁着,到1950年,才被一家日本沉船打捞公司解体。

那3名中国洗衣妇呢?她们肯定都有名字、有家人、有情感,肯定也有故事,但是我们都无从得知了。

过去的历史就是这样,能留下自己声音的,总是极少数极少数;在“一战”中留下声音的中国人,就更少了。如果不是恩格伦这本书,谁会想到,那艘军舰上有3名中国洗衣妇呢?【编辑:叶军】


(作者:李煦)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