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武汉|梅明蕾:城市气质怎样炼成

梅明蕾

一个8岁小女孩数小时的失踪,引发全城范围的信息转发和各方搜寻,直到媒体发布“孩子找到”的消息——这是上周发生在武汉的故事。情节简单,却为人津津乐道,广而传播。

放学后的小女孩乐乐通常会被奶奶接回家,这次却因奶奶换成了妈妈,以往的熟门熟路有了变化,乐乐与妈妈失之交臂,一时失联。妈妈的焦虑通过各种渠道传导开来,一瞬间,寻人信息发到社交网络,更多市民纷纷参与转发;乐乐学校、所在小区业主、志愿者、物业等数十人立马开始了自发寻找;天黑后,400多户业主点亮靠窗的灯光,方便大家找人;当地民警全程查看视频,不放过一处空间。

类似的“小事”经常在发生,本地人司空见惯了,外地人却别有感怀,一座城市的热度、温情和执着逐渐清晰可见。可以设想,这些自发的行动不可能毫无来由地纷纷涌现,正如一个人的壮举不会觅不到踪迹地横空出世。自然会联想到更耀眼的见义勇为,更细微的暖意融融,甚或在更多寻常的家长里短中流露出的古道热肠。所有这些不论大小的集合,庶几构成了一座城市的精神气质。

城市气质是实实在在的,虽然她的形成一言难尽。巴黎的时尚、纽约的包容、伦敦的深厚、北京的大气、上海的繁盛、广州的开放,这些中外名城与各异形容词的匹配早已深深扎根于世人心里。细分起来,城市气质的形成,其实是先天赋予和后天形塑的合力而为。作为唯物论者,我们得承认固有的城市区位或地理环境对其气质形成的影响,也要看到国家及各级政府出于发展的需要,对各个城市特殊战略地位的确立。世界著名城市理论家刘易斯·芒福德认为,城市除是居住生息、工作、购物的地方,“更是文化容器和新文明的孕育所”。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也“文化”着一方土地。正是人与城市的长期互动,才形成所谓精神气质。有了它们,城市才真正具有了活力、生气和独特的人文景观。

客观而言,城市精神气质的形成,少不了行政力量,但仅有行政力量却又力所不能及。全国有条件的城市都在争当“一线”,一线城市包含的内容其实相当丰富:特殊的区位优势,显赫的国家战略地位,突出的经济贡献率,深厚的城市文化传统等等。这一切,才派生出城市独有的精神气质。解读一座城市的精神气质,你固然可见行政的力量,资本的参与,但最核心的主体,仍是人本身。还是刘易斯·芒福德说得好:“城市乃是人类之爱的一个器官,因而最优化的城市经济模式应是关怀人,陶冶人。”

所以不要小看城市中那些时时发生着的“小事”,正是这些“关怀人,陶冶人”的涓涓细流,汇聚成构筑城市精神气质的伟力。

(作者系武汉资深媒体人)

【编辑:朱艳琳】

(作者:梅明蕾)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