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评论员 邢帆
近期,各地为应付督查检查弄虚作假的事例层出不穷。
花费4700万,短期内改善水质,却不认真处理污染源,山东潍坊“撒药治污”应付环保督查;一面编造假文件,谎称违法项目已停止建设,一面顶风作案,召开专题会议加快推进违法项目建设,辽宁葫芦岛在违法填海问题中阳奉阴违;租用130只鸭和70多只羊,湖南常宁搭“花架子”迎接产业扶贫项目检查。
三起案例,行为各不相同,但都是在应付督查检查;领域不同,分别涉及污染防治和精准脱贫,但同属“三大攻坚战”,而且都与民生息息相关。
“三大攻坚战”,之所以称之为“坚”,既有时间紧任务重的艰巨性,也有深水区矛盾多的复杂性,还有要求高输不起的重要性。2020年贫困人口全面实现脱贫的期限日益临近,污染防治也有一系列阶段性指标要完成,而且当前在某些地区确实会对经济发展造成一定影响,种种因素综合作用下,很多地方面临压力大,难度高的局面。中央对地方开展专项督查检查,既能施加一定的压力,督促各级政府和部门严格落实工作任务,又能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监督其改正。
应付督查检查,面对压力,逃避责任,缺乏啃硬骨头的勇气和打攻坚战的硬气,既有任务艰巨,能力不足等客观原因,但归根到底还是因为没有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
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人民健康幸福的基础,还是我们留给后人最好的财富。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才能保住中华民族的绿水青山。不愁吃、不愁穿,能够平等享受基本医疗、基本养老、教育、住房和康复等服务,是几千万贫困百姓的愿景,帮助他们早日走出贫困深渊,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也是每个心系百姓的党员干部由衷的愿望。
单纯的任务没有完成,还可以说是能力问题。弄虚作假,搞种种形式主义和花样文章来欺上瞒下,不顾人民的殷切希望,让落实成为一纸空谈,贻误攻坚战机,致使小毛病演变成大问题,那就是把“上头满意”看得比人民群众的生活健康还重。
上级的任务要求,督查落实的目的,根本上是为了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人民满意,督查就满意,人民诉求得到重视和落实,上级任务就得到落实。把人民放在心上,工作的动机才不会走偏。看不到这一点,或者不愿意承认,工作就会缺乏底气,再精巧的骗局都有被戳破的一天。
另一方面,督查检查也要以人民为中心,多些“静悄悄”的行动,到现场看,见具体事,听群众说,以群众的口碑来检验工作成效,彻底“扼杀”形式主义的施展空间,借群众的“火眼金睛”看破一切弄虚作假行为。
【编辑:付豪】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