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特刊江汉篇

深化改革   勇立潮头

谱写江汉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中共江汉区委书记  张俊勇

改革开放40年,是江汉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区品质极大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的40年。40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省、市大力支持指导下,江汉区委、区政府团结带领全区党员干部群众,以服务业改革为主攻方向,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开拓进取,攻坚克难,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始终保持全市前列。尤其是近些年,连续六年被评为全市综合考评立功单位,实现“六连冠”,创造江汉纪录。

党建引领全面发展

始终把创新改革作为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当好改革的先行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深化改革,既是对社会生产力的解放,也是对社会活力的解放,必将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江汉区将创新改革贯穿各项事业发展始终,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全面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多项工作率先突破、成为示范。江汉区在全市面积最小、人口最密,我们坚持产城融合发展,强化顶层设计,主动探索人和城、城和业之间的关系,编制并实施《江汉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与发展规划》。构建“一核两纵三区四带”空间布局体系,提升土地复合利用率,成为“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全国首批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四个创新’示范点”。按照“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理念,加快建设武汉中央商务区,累计完成投资641亿元,建成和在建项目面积604万平方米。建设262万平方米华中规模最大地下空间,建成华中首条地下综合管廊,李克强总理亲临考察并给予充分肯定。我们坚持把“三旧”改造作为城市建设的桩基工程、经济发展的后劲工程、改善民生的惠民工程,完善“三旧”改造运行机制,推进公平阳光依法征收,得到国家住建部、省市的肯定和居民群众的认可。

始终把服务业改革作为深化改革的主攻方向,当好改革的排头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革开放以来,江汉区委、区政府始终将服务业作为产业发展的根本,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始终走在产业创新前列,历经“传统商贸区—现代商业区—商贸金融区—现代服务业区—国家现代服务业示范区”的产业发展路径。2010年,江汉区成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省级金融业集聚发展示范园区,2016年获批成为10个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示范典型之一,形成以金融、商贸流通、通信信息为支柱的现代服务业体系,近200家“省字头”以上企业扎根江汉。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全市中心城区第一。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067.79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93.45%。

始终把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作为主要抓手,当好改革的实干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区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改革促发展、以改革惠民生、以改革保稳定,提升城市温度。以改革促发展,实施审批服务“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改革,搭建全方位数字办事平台,打造政务服务最优区。以改革惠民生,开展全国“救急难”试点,高质量办好为民服务“十件实事”。创新社区建设模式,成立全省第一个社区居委会——江汉区满春街长堤社区居委会,社区建设的“江汉模式”在全国推广,获批“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深化义务教育学区制改革,实现区域教育优质化、品牌化、特色化。深入推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探索“互联网+”居家养老新模式,区社会福利院成为全国首批五星级社会福利院。以改革保稳定,创新社会治理,探索网格化工作路径,以街道综治中心为抓手,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动“万名警察进社区”“千警进网格”。坚持依法治区,被评为“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先进区”。

始终把坚持党的领导作为抓改革的坚强保障,当好改革的促进派。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区委在推进改革过程中,始终把坚持党的领导作为根本保障。强化政治建设聚干劲,发挥党委(党组)中心组的龙头作用,率先在全市开展“联述联评联考”,引导党员干部旗帜鲜明讲政治,获评第三届全国基层党建创新优秀案例。以上率下聚干劲,创新区领导领衔工作制,区四大家班子领衔推进全区重点工作和重大改革任务,积极攻坚在信访积案化解、旧城改造、招商引资等一线。建强组织聚干劲,作为全省基层党建工作“整县(区)推进”计划三个试点之一,实施整区推进“红色引擎工程”,推动“红色物业”,创新楼宇党建,形成了有思想、有温度、有色彩的党建工作格局。优化作风聚干劲,深入开展廉政警示教育,创新基层巡查工作制,打好作风治理“组合拳”,被民政部确定为全国“城市社区党风廉政建设联系点”。选好干部聚干劲,创新干部选拔使用机制,提拔重用“狮子型”干部,建立健全容错免责机制,凝聚起拼搏赶超促发展的强大气场,江汉干部的精气神成为推动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历史节点,江汉区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走好全面深化改革新的长征路,谱写江汉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复兴大武汉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精致城区  品质发展

「改革创新争做“五个排头兵”」

江汉区人民政府区长 李湛

江汉地处武汉“天元”,位中独优,地域面积28.29平方公里,是老汉口商贸繁盛的源头。从“九省通衢”的汉口码头,到历久弥新的商贸中心,江汉区以改革开放为契机,突破土地资源瓶颈,坚持从商贸金融到服务业,再到以现代服务业为主攻方向;从完成服务业发展战略构想,到形成基本框架;从全国试点到全国示范,一张蓝图绘到底,成为全国现代服务业标杆。辖区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超93.45%,总部经济特征明显,拥有全市三分之一的5A甲级写字楼,税收亿元以上楼宇19栋。

改革开放永无止境。今天,站在新一轮高质量的新征程上,江汉人勇立潮头,担当担责,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省委、市委改革决策部署,坚持改革创新,精明增长,品质发展,加快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发展,全力打造精致武汉样板区,在率先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复兴大武汉征程中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争做“五个方面排头兵”,以改革创新的实际成果迎接改革开放40周年。

百姓共享民生福祉

——着力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创新,在创建最优营商环境上形成示范

牢牢抓住“放管服”改革这个牛鼻子,进一步降低企业综合营商成本,加快形成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深化“三办”审批服务改革和商事制度改革,着力打造更加高效的政务环境;实施招商引资帮办、重大项目推进、点对点联系重点企业等精细服务,着力打造更加亲近的商务环境;完善招商引资政策、重点产业投资引导政策、科技创新型企业融资等政策,着力打造更有引力的投资环境;推进“创谷计划”,着力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产业创新体系,打造具有影响力、辐射力、带动力的众创孵化平台、创新创业孵化集群,设立1000万元人才发展资金,组建“青创客”“梦想助力”等留汉大学生服务联盟,着力打造更加活跃的双创环境;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坚持“双随机、一公开”工作,加强对企业的事中、事后监管,加大诚信江汉建设力度,着力打造更加公平的法治环境。

——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构建高端产业体系上形成示范

高标准建设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示范区,围绕“优化主导产业,培育新兴产业”的示范目标,厚植现代服务业优势,打造集现代金融、现代物流、数据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和现代商贸、时尚生活文化、智慧会展等生活性服务业为一体的高端现代服务业集群。加大培育“四新”经济力度,围绕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培育新动能,全力推动全球首个室内无缝导航示范区建设;在“服务业+”上下功夫,推动新金融、新零售、电子商务等产业形态发展;创新商贸业发展模式,鼓励商贸企业引进浸入式、体验式、互动式等消费模式;依托现有资源,在智能机器人、无人机等领域寻求突破。推行专业招商、精准招商,加快推进招商引资项目落地。主动融入“一带一路”,积极对接长江经济带建设,引进符合产业导向的世界500强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地区总部。推进招才引智,用好校友平台,激活“校友经济”,实施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对接工程”“海外科创人才来汉发展工程”,发展“院士经济”“海归经济”。

——着力提升城区功能品质,在建设精致城区上形成示范

围绕“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做文章,以筹办军运会为契机,把“办赛事”和“建城市”结合起来,以建设“精致武汉”示范区为目标,着力提升城区功能品质,推动城区面貌脱胎换骨、蜕茧成蝶。以国际化的视野全球公开征集优秀规划方案,完善“一核两纵三区四带”空间布局体系,加快建设“辉煌七公里”,谋划启动江汉“历史之城”。抓好军运会“一馆一站六店”(汉口文体中心、汉口火车站、6个酒店)及周边的整治提升,打造城市环境的亮点和展示精致江汉的窗口。坚持一个不漏一处不留,对全区背街小巷进行整治,着力解决环境脏乱、道路不畅、设施落后、立面杂乱等问题。实施新华路综合改造工程,按期完成发展大道、三环线姑嫂树高架等军运会保障路段绿化提升工程,做好铁路沿线和沿江沿湖岸环境综合治理。建设绿色CBD,加强武广商圈的美化、亮化工作,实施西北湖区域环境综合提升改造工程,抓好亮点区块品质提升。大力推进“四水共治”,完善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机制,不断探索绿色发展循环发展的新机制,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

——着力增进民生福祉,在打造高品质生活上形成示范

推进民生保障精准化精细化,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提高就业创业质量,加快构建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推进老旧小区“红色物业”拓面提质工作。以《城市高密度地区基础教育建设导则研究》为标杆,将校园内空间与周边城市空间有机结合,高点谋划、提标提质建设21所“集约化校园”,推动新时代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推进健康江汉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发展养老事业,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格局。全面落实精准扶贫、援疆、援藏和省内对口支援工作,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推进文化消费提档升级,增加全区公共文化艺术空间,提供多层次优质文化服务。依托龙王庙主题公园和中山大道历史文化街区,挖掘老汉口文化底蕴,讲好“江汉故事”,助力打造“历史之城”。


常青路—青年路沿线日新月异

新华路—建设大道沿线活力四射

【坚定】

从“全国试点”到“全国示范”

拼搏赶超筑就全省首个服务业“千亿城区”

加快产业升级,提升集聚优势,培育资智沃土。江汉区,无疑是国内城区中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标兵”。

2017年,江汉区地区生产总值1142.58亿元,其中服务业占比93.45%,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067.79亿元,在全省率先突破千亿大关,总量和占比在全省均雄踞首位。

服务业的繁荣发展,是一座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近年来,江汉区始终目标明确、发力精准,一步一个脚印,稳步推动服务业集聚发展,服务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十三五”期间,武汉市被国家发改委列为全国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江汉区率先完成了从“全国试点”到“全国示范”的“升阶进位”。

今日的江汉区,商务载体建设一马当先,金融中心地位稳固,雄踞资本高地;国际资源抢滩汇聚,商圈综合影响力指数位居全国三甲,是顶级奢侈品牌落户中部的首选之地。国家发改委充分肯定江汉区的发展成效:示范工作“有业绩、有载体、有亮点”。



全国服务业示范区

【集聚发展】

江汉区聚焦格局优化,拓展发展空间,集约节约用地,坚持产城融合,把服务业发展改革创新与中心城区宜业宜居可持续发展相结合、与武汉发展转型相结合,让更多高端产业、优秀企业在江汉集聚发展。

高质量发展范例

——规划“引领”统筹“十大行动计划” 江汉区制定《江汉区建设国家现代服务业示范区实施方案》,明确了“全国示范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示范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将现代商贸业、现代金融业、现代商务服务业、现代时尚产业等作为未来重点扶持的示范产业,部署服务业综合改革“十项行动计划”。同时制定了《城市空间发展规划》《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与发展规划》《长江大道江汉段沿线产业规划和城市设计》《中山大道街区复兴规划》等。

——三大“集聚区”构筑高端服务业“产业生态圈” 将武汉中央商务区、江汉经济开发区、省金融聚集发展示范园区打造为三大中部最高端的服务业产业生态圈,立足产城融合,营造良好生态办公环境,培育全新动能,巩固全区服务业集聚发展的主体地位。

【体制保障】

江汉区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领导小组及工作专班。区领导小组做好顶层设计;工作专班负责组织、协调、服务各街道和职能部门,落实目标任务,在全区形成合力。

高质量发展范例

——“6+N”产业体系 江汉区围绕“产业集聚、功能集中、服务集成”,巩固金融、商贸流通、通信信息等主导产业发展优势,加快商务服务、科技服务、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形成全国领先的若干现代服务业集群。

——首设集聚区管委会 江汉区按集聚区设置行政管理机构,先后设立江汉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武汉中央商务区管委会、武汉金融街(省金融集聚发展示范园区)管委会,作为政府派出机构,具体承担规划、建设、招商、管理、服务等职能,确保集聚区各具特色。

【项目支撑】

江汉区布局服务业“全产业链”,辖区内先后建成火凤凰云计算基地、花园道文创产业园、中国武汉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江汉创谷、红T时尚创意街区等功能性项目,不断为服务业尤其是新兴服务业集聚发展搭建平台和载体。

高质量发展范例

——深耕青年路“辉煌七公里” 精益求精推进华融开放健康城、嘉裕酒店、广电新演播厅等高端楼宇建设。优化产业形态,引进金融、文创等重大项目,形成以时尚创意、文化旅游、金融商务为主的产业格局,将“老CBD”(武广—中山公园—西北湖片区)、“新CBD”(武汉中央商务区)融为一体,形成“全域”发展的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区。

——实施“创谷计划” 深化江汉经济开发区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一区多园”试点,实施“创谷计划”,做强创新孵化平台,建设一批小微科创园,打造一批专业性强、特色鲜明的众创空间。圈外数字创意产业园,创意设计板块助力“设计之都”建设。京山轻机智能制造产业园、子湖工业园、创业中心一号楼改造等项目加快实施。

【改革推进】

多年来,江汉区对标北上广深的先进城区,持续推进投融资、土地资源、统计监测、放管服相结合等改革创新,增强服务业发展活力。

高质量发展范例

──“三办”落地见效简政放权 深化以“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为重点的区级综合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区行政审批局全面升级,设立街道政务服务中心,打造网上社会服务管理平台。完善审批流程,提高行政效能,行政事项平均办理时限大大缩短,不动产登记办结率居中心城区之首。

——金融创新助力民营经济 江汉区在全市率先成立民营经济发展促进局,打造民营经济创新发展集聚区。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建立“科创贷”“民贷通”等融资平台。民营经济主体快速增长,2017年新增各类市场主体1.1万余个,其中服务业占绝对比例。



【未来】

全市唯一由城市“冠名”的中央商务区

武汉CBD:“三化”大武汉建设战略“支点”

改革开放的浪潮滚滚前行,武汉中央商务区(CBD)——目前全球体量最大的城市单中心CBD项目、武汉市首个“城市综合体”应运而生。

武汉CBD曾是空军汉口机场旧址。随着城市发展日新月异,上世纪90年代,机场迁建,市政府规划建设占地面积7.41平方公里的王家墩商务区(武汉CBD前身),提出“华中之中、武汉之心”的战略构想,以此作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的重大举措。

2012年,“武汉王家墩商务区”正式更名为“武汉中央商务区”。武汉CBD从此成为代表大武汉比肩世界高度,集聚国内外信息流、资金流和人才流的核心平台。

“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大武汉。”市委市政府勾勒蓝图,全面开启复兴新征程。作为全市唯一由城市“冠名”的商务区——武汉中央商务区,当仁不让担当重任,将“三化”理念贯穿设计、建设、管理全流程,打造武汉城市亮点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支点”。

“三化”CBD

【现代化】

■路网密度全市最高

武汉CBD构筑了地上、地下全立体人行、车行、轨道交通无缝衔接的综合立体交通体系。两纵三横的路网骨架,共规划城市主次干道共38条,是武汉市道路网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其中18条道路与周边现有道路相接,很好地衔接、融入了城市路网。

■公共交通水平国际领先

5条地铁线路、10个地铁站点,3个公交枢纽站点、30余条公交线,轻松畅达武汉三镇,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在60%以上,达到国际发达城市水平。

■华中首条地下交通环廊

核心区地下空间规划2.5公里地下隧道和1.9公里地下交通环路。地下环路采取逆时针单向行驶,3车道,与地面和隧道形成6进6出,与核心区地块地下车库B2层无缝连接。

■华中首条城市综合管廊

武汉CBD建成6.1公里的华中地区首条地下综合管廊,是武汉市第一个实现强电入地、雨污分流的城市中心区。

■华中单体规模最大地下空间

整合地铁、地下道路、地下管网、地下停车、地下商业开发等地下空间功能,实现262万平方米区域性地下空间一体化。地上地下相结合,近期远期相结合,是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典范”。

■基础设施建设“最复合”

公共配套设施结合开发项目、景观绿地、公园等进行复合建设。结合商业项目建设公交枢纽站、结合山体公园建设区域人防设施、结合绿地建设地下公共停车场等。

【国际化】

■前沿规划——全球顶级机构“手笔”

武汉CBD借鉴国际通行惯例,采取“专题研究—国际征集—深化综合”的规划设计创新思路,邀请麦肯锡等国际顶级策划机构进行项目战略定位,由中国城市规划研究院完成功能定位专项、英国ATKINS公司完成交通专项、美国泛亚易道公司完成景观专项的3个专题研究,美国SOM完成总体规划结构,英国福斯特公司完成核心区城市设计。

■精英团队——国际建筑大师

诺曼·福斯特、艾德里安·史密斯、墨菲·杨、拉斐尔·维诺里等国际建筑大师参与建筑设计,“定制”了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宏伟蓝图。

■国际品牌——引进世贸中心

加入国际世贸中心组织,成功引入世贸中心品牌,打造武汉中心与世贸中心的最高“双子塔”。

■高端载体——优质商务楼宇集群

武汉CBD是全市在建百米高楼最密集区域。仅今年,就有优质高端商务楼宇接连落成:5A级写字楼民生金融中心、泛海时代中心面世;招商银行、平安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中国移动等四大区域性总部“定制大楼”竣工交付;武汉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作为全省唯一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正在申报国家级产业园。

■优质企业——世界500强集聚

武汉CBD目前已入驻企业1600多家,其中注册资金过亿元的企业40多家,聚集了雅培贸易、韩国SK集团等世界500强企业。仅2017年,武汉CBD就引进内资60亿元、外资1843万美元。恒大人寿、民生证券、安信证券等区域金融总部;民营企业500强程力环境资源湖北公司、全球知名众创连锁WeWork,阿里新零售盒马生鲜、智慧门店HomeTimes家时代等相继签约入驻。

■完善配套——高星酒店最密集区

作为商务配套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汉CBD迎来了喜来登费尔蒙、洲际、君悦、艾迪逊、万怡、华尔道夫等国际知名品牌酒店,成为全市高星级酒店最聚集区域。

■对外交流——加入世界CBD联盟

2012年加入中国商务区联盟,通过中国商务区联盟融入世界CBD联盟;2016年正式与加拿大蒙特利尔商务中心地区签订友好合作交流关系协议。

【生态化】

■全国首个通过规划环评的城市CBD项目

武汉CBD的规划充分尊重土地自然肌理,用发展的眼光,以人文的尺度,构建城市与生态和谐统一,是国内首个通过规划环评的CBD。

■六大绿色专项规划评审通过

武汉CBD委托上海建科院编制了《武汉CBD绿色生态城区专项规划》,涵盖绿色建筑、低碳能源、绿色市政、生态景观、绿色交通和智慧人文等六大专项,并顺利通过专家评审。

■人均绿地面积全国领先

武汉CBD规划城市绿地面积约111公顷,人均绿地面积达6.5平方米/人,在国内外城市CBD中名列前茅。10年以上原生水杉林,被建成原生态森林公园;山体公园王家墩公园已开放惠民;水体公园梦泽湖公园相当于2个中山公园;体育公园汇集各类体育、休闲、健身设施。

■景观轴+绿道“连线成网”

核心区的城市景观“山南水北”,一条核心景观轴连接山体公园和水体公园,四季花香;一条长约6.3公里的绿道,将公园绿道系统串联成网,勾勒出宜人的慢行系统。

■绿色建筑全市率先执行“标准体系”

武汉CBD在全市率先执行65%的建筑节能要求;率先实践太阳能、地源热泵技术;所有建设项目均达到绿标一星以上认证,多个项目获国际LEED、国内绿标双认证。武汉中心项目获得住建部绿标三星认证和美国LEED金奖认证。

■废弃混凝土再生利用

探索性地采用国际先进技术,使原机场跑道废弃的约10万立方米混凝土变身8万平方米人行道步砖,成为“两型社会”建设典范。

■海绵城市经验全市推广

武汉最大人工水体公园——梦泽湖公园,是具有生态效用的大型公共开放水域空间。其水源来自雨水汇集,水生植物种植维持湖泊生态;强制外循环系统可为武汉CBD“开窗透气”。武汉中央商务区作为武汉“海绵城市”建设的分区试点之一,探索经验在全市推广。

【实干】

40年,久久为功的“江汉故事”

两江交汇的江汉区,是江汉朝宗所在地,也是名副其实的“改革高地、开放前沿”。

从“九省通衢”的汉口码头,到历久弥新的国际化都会,千千万万创业者久久为功、砥砺奋进40载,把江汉塑造为武汉开放的“前哨”,搭建起与世界同步、与国际接轨的桥梁。

今天,回顾过去在党领导下坚实的“奋斗足音”,江汉区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建设中,彰显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实干中讲活了“江汉故事”。

放眼未来,江汉的改革定力、历史经验、制度建设、实践方略也都进入了新阶段。

一个“富裕、活力、美丽、幸福”的新江汉,将献礼光荣与梦想的新征程。

【壹】

昔日的“货到汉口活”

今日的“中部时尚之都”

江汉是老汉口商业繁盛的源头。昔日的老汉口镇,码头航运的便利,带动商业的大发展,成就了“货到汉口活”的盛况。

集家嘴、龙王庙、前进二路、大兴路等地,是武汉改革开放后最早的物货贸易中心。从六渡桥到江汉路,是武汉市最繁华热闹的商业街。民间盛传:“声誉满三镇,购物在六门”。

一大批商家在江汉创业兴业,百姓口碑和效益双丰收,一个个响当当的“老字号”:德华酒楼、东来顺饭店、老万成副食店、亨得利钟表店、叶开泰药店、初开堂药店、精益眼镜店、蔡林记热干面、四季美汤包、品芳照相馆、香港理发厅、武汉工艺大楼、江汉饭店……让“老武汉”如数家珍。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江汉区发展再度驶入快车道。商业中心由南向北扩张:江汉路成为年轻人的宝地、时尚的代名词;武商“摩尔”商业城成为华中最大购物中心组合群;西北湖的新世界国贸定义高端商业;花园道变身时尚前沿街区;菱角湖万达、武汉CBD崛起新的商业综合体……一个个商圈被新华路、青年路串联起来,在汉口中心拉出两条长长的“财富线”。

连续7年举办的“武汉时装周”,已然是展示武汉时尚元素的国际名片。江汉区还着力建设时尚品牌发布中心、时尚设计中心,成为名副其实的“中部时尚之都”。

【贰】

昔日的“沼泽地”

今日的“华中金融极核”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当其他地区热衷于发展传统商业时,地域面积狭小、人口密集的江汉区,就开始了主动考虑产业转型之路,因势利导将当时聚集在江汉路、中山大道一带的金融机构向北“引流”。

1995年,武汉市被确定为金融对外开放城市。1997年,江汉区将金融行业列入国民经济特色产业发展。彼时,中国金融改革的前沿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也刚现雏形。

1999年,江汉区委、区政府抓住机遇,始建武汉金融街,斥资8000万元,对昔日的“沼泽地”西北湖进行整治,建成全市最大的城市中心绿化广场。至此,建设大道——新华路以全新的“金十字”面貌向世人展露风姿。

2000年至今,汉口银行、长江证券、方正东亚信托、建设银行、招商银行、交通银行、中信银行、中国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浦发银行、民生银行、广发银行、渤海银行、浙商银行等机构的总部或湖北分行大楼集聚。

江汉,成为名符其实的“华中金融极核”“兵家必争之地”,也创下多项纪录:金融业总注册资本金全省第一,金融网点密度全省第一,金融业增加值全省第一,金融资源占全省五成以上、全市七成以上……

近年来,江汉区更是创新思路,实施“定制楼宇”服务,让更多高质量的金融总部在江汉再创辉煌。中国银行、招商银行、平安银行、中国邮储银行4大银行区域性总部新业务大楼同时在江汉兴建,全国少有。

与此同时,随着金融领域不断创新业态,江汉区主动出击,防风险、强监管,组建行业协会,强化行业自律,建立互联网金融风险防控体系,让金融产业“续航力”十足。

【叁】

昔日的两座“丰碑”

今日的最高“双子塔”

建筑是城市的记忆。江汉的南部地区,堪称城市文明的“展厅”,不仅有历久弥新的江汉路、民众乐园、四明银行等老建筑,还有贯中里、联保里、永康里等百年里份。历史与现代、传承与发展在这里交融,蕴含着老汉口独特的地域文化和记忆。

1909年竣工的汉口水塔,曾是武汉最高楼。15年后江汉关建成,接替水塔成为“第一高楼”。在接下来的65年里,这两座建筑像是两座“丰碑”,直到改革开放推进逾十载,其高度始终未被其他建筑逾越,成为老汉口心中无法替代的地标建筑。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一座座“城市地标”拔地而起,“第一高楼”的纪录被不断刷新,但“坚守”城市“天际线”的,始终是江汉——1997年,位于西北湖畔的新世界国贸大厦刷新最高楼纪录;仅一年后,榜首位置又被佳丽广场占据;进入21世纪,新华路上的摩天大厦雄踞武汉第一高楼之位近十年,直到2014年,该楼才被武汉CBD内的武汉中心所取代。

如今的武汉CBD,已成为武汉在建百米高楼最密集区域。438米高的武汉中心,不仅是已封顶的华中第一高楼,未来还将与一旁破土而出的武汉世贸中心“并肩而立”,成为中国在建的最高“双子塔”。

【肆】

昔日的“汉口码头”

今日的“立体交通枢纽”

交通兴,则城市兴。昔日的老汉口,水道成就了商道,构成了汉口商贸服务的交通网络。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居城市“心脏”的江汉区,也成为中部地区的铁、水、公、空综合交通枢纽——

看铁路交通,该区坐拥汉口火车站,随着高铁网络建设,武汉至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等全国主要城市“4小时交通圈”已逐步形成。

看公路交通,江汉区内有省市长途汽车客运站,随着高、快速路网的不断完善,以及武汉至湖北省城市圈内城市“一小时交通圈”的建成,成为全国公路网络的重要枢纽。

看航空交通,江汉区15分钟可达天河机场,185条国内和国际直飞航线年吞吐量逾1570万人次。

看轨道交通,建成、在建和拟建的10条地铁线路穿越江汉区,形成四通八达的地铁路网,该区成为地铁站点密度最高的核心区。

发展交通,江汉“上天入地”,在武汉CBD内建设国内规模最大的地下空间体系——总量超过260万平方米,布局华中首条地下综合管廊,打造核心区地下交通环廊。

【伍】

昔日的汉派民俗“发祥地”

今日的“文化创意强区”

深厚坚实的历史根基,铸就了独特的江汉文化底蕴。

汉剧、楚剧、大鼓、糖画等,是老汉口人儿时的记忆,至今江汉的老街巷里逢年过节仍保留着不少传统民俗。“玩不够”的民众乐园,即便到了改革开放前期,仍是汉派传统民俗文化的荟萃之地,楚剧、汉剧、杂耍、说书、戏法……全国名角名家在这里登台亮相,本地大师从这里红遍中国。

文化是重要的遗产。近年来,江汉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大文化建设——非遗保护工作有声有色,汉绣、单弦拉戏、武汉煨汤技艺等18个技艺被列为国家及省市区非遗保护项目;群众文化活动好戏连台,形成了迎春月、武汉之夏、周末文化观景台、汉藏文化交流等8大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群众文化阵地也不断拓展,品牌读书活动“金桥书评”延续31年,拓展咖啡馆、茶楼阵地打造的“金桥书吧”,形成“线上线下”双平台,破解了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文化也是重要的产业。江汉区把握时代机遇,出台《江汉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5)》,持续推进文化科技融合,扶持动漫设计、互联网信息、大数据服务、人工智能等智慧产业,布局文化产业“一心四区”的发展格局——国际时尚消费中心,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时尚商业中心;长江文明体验区,重塑历史之城老汉口文化创意街区;文体健康休闲区,提质文化、体育、休闲类设施产业;武汉中央商务区,形成高新科技的现代智慧产业聚合区;双创集聚发展区,重点发展创意设计和信息科技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升级融合的“号角”已然吹响,全新的文化产业生态正在生成。

【标杆】

高基数 高质量 高增长

绩效立功“六连冠”见证奋斗伟力

时代不会辜负奋斗者。2012年至2017年,江汉区稳步疾蹄,连续六年荣获全市“绩效管理综合考评立功单位”,书写“高基数”上“高增长”的“高质量”发展佳话,创造“江汉纪录”。江汉,以其昂扬的拼搏精神,一手托起新时代城市伟大梦想,一手托起人民美好生活梦想。



统筹:江汉区委宣传部

撰文:刘元聪 朱素芳 王刚 贺艳 乔驰 曹欣怡

供图:江汉区委宣传部

【编辑  肖月】

(作者:刘元聪 朱素芳 王刚 贺艳 乔驰 曹欣怡)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