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十多年入选湖北企业百强,中冶南方扎根光谷迈向高质量发展

光谷中心城综合设计效果图

长江日报融媒体11月26日讯 今年,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下称“中冶南方”)再次入选“湖北企业百强名单”,位列百强榜第62位。中冶南方连续十多年入选该榜单。

中冶南方前身是“武汉钢铁设计研究总院”,2004年正式改制,由设计院转型为工程公司,抛开束缚,直面市场。

2007年,中冶南方迁至东湖高新区汤逊湖畔,总部占地400亩,数千位工程师在此工作。在党委书记、董事长项明武的带领下,中冶南方实现了经营业绩的几何增长。

2007年,中冶南方新签合同额首次突破100亿元大关,上交税金突破2亿元,到2017年,新签合同额达160亿元,上交税金超过5亿元。纳税总额连续多年位居东湖高新区前列。

作为东湖高新区企业的一张名片,中冶南方与光谷共发展、共荣耀。不但承担了光谷中心城、光谷三路、光谷大道、八一路延长线等多个重要的市政工程,引领未来城市建设新趋势,并且依托环境修复技术,承担了二妃山垃圾填埋场环境综合治理等多个污染土壤治理项目,助力光谷高质量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发展。

服务城市的同时,中冶南方也实现了自身跨越式发展。培育多年的能源环保、城市建设业务日渐成为与传统冶金并驾齐驱的主营业务,逐步构建起以钢铁冶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能源环保为主营业务的“3+N”发展体系。

中冶南方一直坚定不移地致力于国际市场的开发,在设计分包、设计、设备成套供货等领域一步步取得突破。早在2007年,中冶南方进军俄罗斯市场,与俄罗斯最大的钢铁企业集团之一马格尼托哥尔斯克签下项目。“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中冶南方更加重视海外市场开发,加速布点,客户遍及亚洲、欧洲、非洲、南美洲等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俄罗斯、印度、印尼、越南、马来西亚、日本、韩国、德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承建多项重要工程,曾荣获“中国对俄罗斯出口和服务500家优质企业”“湖北省对外开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多年市场磨砺、风云激荡、大浪淘沙,成就中冶南方前瞻的战略视野和全面的竞争意识,即便在行业“寒冬”期,仍顽强坚守、逆势而上,成为武汉市乃至湖北省高质量发展的企业典范。

率先提出“综合设计”模式 助力光谷中心城建设

八一路延长线

目前,光谷中心城正处在如火如荼的建设阶段。光谷中心城定位全省乃至中部区域科技创新企业(总部)聚集区,重点引进金融机构、企业总部、商务办公、商业娱乐、高档居住,打造高科技商务中心。

据悉,光谷中心城规划面积23平方公里,是全国首个使用“综合设计”模式的大型项目。由中冶南方牵头,武汉市政院、武汉市规划设计院、上海市政院联合设计。目前,已完成6项专题策划研究,17项专项规划及4项专项研究。

“综合设计模式,最早由我们提出,就是统筹规划路网、水网、绿网、管网、智慧网五张网,让市政基础设施实现一次投资、一次设计、一次建设,避免反复开挖、重复施工,将浪费和遗憾消灭在图纸上。”中冶南方光谷中心城项目主管领导介绍,“现行常规的设计程序,从空间上、时间上互相独立分割,没有融为一体。我们开展综合设计,希望规划与实际效果保持一致。所有内容都由综合设计这一团队来完成,在设计过程中,把原来各个孤岛式的设计组合成一体。”该模式提出后,很快得到了东湖高新区管委会的大力支持。

为了使设计效果得以实现,综合设计单位实际上还承担着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管理功能。为此,中冶南方制定了《光谷中心城设计导则》,不论哪家单位参与光谷中心城的建设,都必须符合最初的规划方案,符合《光谷中心城设计导则》的技术规定。有了技术标准,光谷中心城建成后的效果,在综合设计团队人员心中更加清晰。

“综合设计模式”避免了“规划设计院只做规划,市政设计院只做市政工程,园林设计院只做园林设计”的弊端,解决条块分割、时间分割等问题,将各个设计院有机、系统地整合起来,是对城市建设管理模式的重大创新。

据介绍,光谷中心城瞄准“人居友好之城”的定位,中冶南方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城市设计理念和成果,将海绵城市的理念贯穿于城市建设的全过程,设置24公里长地下“综合管廊”;实施“小街区、密路网”规划,中冶南方将这一规划贯彻始终,从后续的管理、土地的出让,均坚持这种管理理念,从而奠定了整个光谷中心城建设开发的模式。

城市建设领域发力 搭起光谷交通大动脉

光谷大道高架

扎根光谷,建设光谷,中冶南方近年来还承接了光谷地区多个市政建设,光谷三路、光谷大道、八一路延长线等,搭建起光谷交通大动脉。

2011年,中冶南方在武汉的第一个路桥项目八一路延长线建成通车,被媒体誉为“武汉最美桥梁”,至今,没有一处坑洼,没有一个补丁。

2013年,在东湖高新区的大力支持下,中冶南方实施了武汉市市政行业第一个总承包项目——光谷三路。

2016年正式通车后,光谷再添一条南北方向的交通大动脉,这是光谷“东扩南进”战略的重要基础设施,串起光谷生物城创新园、现代服务中心、新能源产业园、富士康产业园、光电产业园、综合保税区及中华产业园等。

工程实施过程中,中冶南方作为总承包单位,充分发挥“设计施工一体化”的优势,统筹规划,协同运作,有效解决设计与施工的衔接,减少采购与施工的中间环节,高效调整组织施工,将业主方从具体事务中解放出来,最大限度地保证项目进度、质量和安全,工程高质量通车,在业界引起强烈反响。

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首创市政总承包模式,这与“综合设计”异曲同工,旨在解决工程建设中的“痛点”,如重复施工、交叉施工、效率低下、材料浪费等。

其后,中冶南方以同样的模式承接的光谷大道快速改造工程一期项目,仅用8个月就完成建设任务,二期项目光谷大道立交工程将于今年底竣工,未来将直通三环线、四环线。

变垃圾填埋场为城市公园 实现“生态留白”为发展增绿

武汉豹澥污水处理厂二沉池鸟瞰图

今年10月,北洋桥生活垃圾简易填埋场生态修复工程主体完工。该填埋场位于洪山区和平乡白马洲村、北洋桥村,南靠欢乐大道,东邻武汉火车站,总面积559亩,于1989年启用,2013年全面停用。

生态修复由中冶南方实施,总投资估算超过3亿元。生态修复完成后,将在原址高标准建设一座城市公园。规划定位为武汉城市副中心的杨春湖高铁商务区,由此拉开建设大幕。

作为传统冶金行业的“国家队”,在钢铁行业发展的黄金期,虽然只靠钢铁业务就能生存得很好,但中冶南方看到了这种繁荣背后的危机。

多年前就开始布局的环保、城建等业务已开始发力,成为新增长点。即使前几年面对钢铁行业的“寒意”,企业也能泰然处之。

2000年,中冶南方都市环保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在东湖高新区成立。“最初拓展环保新业务可谓再创业,就分出去了20多人做,条件很艰难,内部的人才和技术条件、外部的市场条件都还没成熟,导致业务很难开展。”公司一位亲历者坦言,剩下的就是靠坚定的信念和对前景的信心。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当年环保业务20多人的团队如今已达上千人,一年营收30多亿元,在固废处理、污水污泥处理、废气治理、环境修复、清洁能源高效利用等方面取得了不俗业绩,是我省唯一具有污染场地土壤修复国家资质的环境治理企业。

位于东湖高新区东部的二妃山垃圾填埋场在2014年以前是一颗“污染炸弹”,其中生活垃圾产生的渗滤液是较难处理的污水,污染物浓度高、成分复杂,未经处理排放将对周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中冶南方都市环保以EPC总承包模式对该工程进行建设,通过对渗滤液收集处理、沼气收集处理、填埋区封场覆盖、生态修复等手段,彻底改变了原来臭气熏天的环境,并对填埋场产生的沼气进行了有效收集。该工程获2014年度全国冶金行业优秀工程一等奖。

近年来,中冶南方都市环保还承接了东湖高新区境内的左岭污水处理厂BOT项目、豹澥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为东湖高新区的“生态留白”、绿色发展作出了贡献。

坚守钢铁主业 用技术带动转型升级

汉WTA超五巡回赛配套场地工程——某垃圾填埋场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如今的中冶南方,虽经历国内外经济形势跌宕起伏,经历钢铁行业利润下滑,却始终战略清晰、步伐稳健,净资产总量、质量在中冶集团兄弟企业中处于最好水平。

成绩,源于定力。聚焦钢铁主业,始终是中冶南方最为坚定的信念。即便2008年以来,全国钢铁行业遭遇“寒冬”,中冶南方仍选择在“寒流”中坚守,进一步明确钢铁冶金主业地位,自觉承担起引领中国冶金向更高水平发展的国家责任。

在整个行业并不景气的背景下,中冶南方获得一批在行业内具有开创意义和引领作用的重大钢铁项目。通过搭乘“一带一路”航母,大举进军海外,继俄罗斯、印度、越南等国之后,进入欧美钢铁市场,向全世界展示中冶南方这支中国冶金建设“国家队”以高端咨询为引领的全流程技术服务能力和项目实施能力。

中冶南方知道,只有以优势技术和差异化技术延伸发展,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在技术创新这条路上,中冶南方没有停止探索。“以前大部分技术要靠进口,现在95%以上的技术都能实现自主研发供给。”中冶南方相关负责人表示。

2017年底,国内首台套自主研发不锈钢混酸废液喷雾焙烧法再生装置中试项目暨青山集团福建鼎信科技不锈钢混酸再生项目顺利投产。从建设到投产历时仅十个半月,创造了国际上混酸再生项目建设周期最短纪录,中冶南方也成为全球第二家掌握该技术的企业,该技术的全面国产化,可以为我国企业节省数十亿元的技术及设备引进费用。

曾有人评价说,中冶南方是一家了不起的央企,为共和国钢铁工业的发展、为地方经济增长与城市建设、为推动国有企业改革转型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而地处光谷的中冶南方,有了这片开放、包容的土壤滋养,更是蹄疾步稳,以更强劲的改革创新驱动力,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马岚 黄琪)

【编辑:金鑫】

(作者:马岚 黄琪)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