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民树碑立传 | 长江评论

长江日报评论员刘功虎

武汉市新洲区水务局职工李少武,历时7年,写成30万字长篇纪实文学《倒水魂》。这个作品立足大地,取材完全来自现实生活,反映倒水河下游今昔巨变,展现了人民群众的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

上世纪70年代初,按照中央指示精神,我省先后组织19万民兵,在70多里的倒水改道工地上,劈山开河,穿湖筑堤,成功使倒水河口不再倾注涨渡湖,而是直接入长江,周围耕地不再经常性受淹,房屋也不再被洪水冲倒,人们用血肉汗水演绎了震天撼地的乐章。

这部奏响在武汉的奋斗乐章,是掌握了自身命运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团结奋斗、改天换地的伟大史剧的组成部分。这是一个典型的中国故事,蕴含了中国变革和中国精神。《倒水魂》着力表现的,就是这个故事、这种精神。

作者李少武怀着厚重的情感,为人民群众树碑立传,着重书写了200多位劳动者的事迹,再现了那场艰辛的治水战。倒水改道持续两年,工地上涌现劳动模范700多人、先进积极分子1万多名。有的儿子牺牲了,父亲又上工地;有的丈夫受伤了,妻子接着干;有的举家上大堤,有的祖孙下河沟……这是一幅壮美而又真实的英模群像。

这段历史,这些人和事,并不是与当下毫无关联的如烟往事,它迄今仍与这里的人们息息相关,福泽及于未来。历史上屡遭水灾的倒水下游,现如今崛起了阳逻新城、汪集新农村示范片、双柳10万亩蔬菜基地、涨渡湖国家级湿地公园……眼下的这里,是一幅优美的山水画,一条实在的幸福河。

《倒水魂》的写作者对人民充满感情,讴歌时代、讴歌人民,书写团结奋斗。他不像有些书写者,怎么也逃离不了个人那点小感伤、小情绪。他是劳动者的一员,与人民群众、与书写对象,水乳交融。“一件事,就像一首歌,催人奋进。一首歌,一首歌,合成强大的精神冲击波。”《倒水魂》就是一部时代之歌。

如果以艺术性或者文笔来衡量,《倒水魂》可能不一定有专业作家写得那样好。但是一个普通人,拿起笔,书写乡土的旧貌换新颜,书写人民的奋斗和精神,这本身就具有价值,使作品有了筋骨和灵魂。这部发轫于河湖的作品,掷地有声;这个生长在大地的作者,引人注意。

【编辑:侯方隅】


(作者:刘功虎)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