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下的小组合作、探究、互助学习
通过教育“云空间”观看老师上传的微课
吕俊老师在全国“绿色课堂杯”优质课观摩展示活动中获一等奖
武汉市第十六中学是一所具有近90年办学历史的江城名校,为武汉市最早拥有机房及无线网络全覆盖的学校之一。学校与时俱进,锐意进取,经过近30年的不懈探究、积累沉淀,不断完善校园硬件设施,借助信息技术助推高效的教育教学,改变传统管理模式,构建全方位的“智慧校园”平台,全面实施智慧教育,取得了一系列瞩目的成绩,成为全国教育云试点学校、湖北省教育信息化示范校、武汉市数字校园示范校、“翻转课堂”实验校,走出了一条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发展之路,率先实现了教育现代化,智慧之花在校园绚烂绽放。
打造“智慧课堂” “云空间”架起个性化学习虹桥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广和普及,“智慧课堂”这个新名词开始走进我们的生活,也悄然改变着传统的教学模式。
11月的银川,阳光明媚,第五届全国“绿色课堂杯”青年教师优质课观摩展示活动在银川九中隆重举行。高中组语文学科决赛展示课上,武汉十六中吕俊老师基于“思悟课堂”理念,借助现代化手段,给现场的学生上了一堂精彩的展示课。课上,吕俊充分利用微课、思维导图、电子白板技术、移动技术进行学习引导、师生互动及成果展示,信息技术的个性化运用,一下就让课堂“活起来”,最终荣获全国一等奖。这堂精彩的展示课,正是武汉市十六中积极探索教学改革,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打造“智慧课堂”的生动写照——走进十六中智慧课堂,师生熟练地运用各种智能教学辅助工具,积极开展互动式、体验式学习,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可得到即时精准诊断和反馈。学校教师打造的个性化教育“云空间”,将校本资源、校外资源“一网打尽”,课堂上可随取随用,让学生大开眼界。坐在智慧教室、数字实验室、创客教室及班班通教室里,学生们拿起平板,就可以畅享校内、校际间网络直播、点播和微课,不同个体、不同层次的学生自由选取不同的学习内容。在十六中,数字信息化教学真正融入常规教学之中,让课堂变得更高效,更富活力,为学子铺就个性化的学习路径。
课堂教学理念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样也发生了变化。课前,学生随时可以通过教育“云空间”观看老师上传的微课,结合老师提供的资源、布置的学习目标和任务进行前置学习,在思考和研究中发现问题,让接下来的课堂学习针对性更强;课堂上,学生们通过教育信息化环境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应用数字化工具创作学习成果,在网络学习空间分享展示、讨论交流。课后,学生们通过学校大数据平台分析精准推送的教育服务,实现日常教育和终身教育定制化,打破课堂的局限。学校开展“大课堂、精辅导”教学,有共性的通适性内容采用网络大课堂教学,个性问题线上线下精辅导,从而提高教学效度。十六中的“智慧课堂”,使学生“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普惠的个性化教育让每个生命都闪闪发光。
创新“智慧课程” 信息技术让教育插上“智能翅膀”
打造“智慧课堂”,信息教育环境和教学过程的“智能化”必不可少。
十六中在十多年前就已经建立了完善的校园网络,是武汉市首批数字校园示范校、首批尝试无线网络校园覆盖的学校。学校信息技术应用环境成熟、设施齐备,校园网实现光纤到楼、百兆线缆到桌面,教育城域网信息点覆盖学校所有场所;计算机网络教室、录播教室、电子阅览室及班班通教室等各具特色、功能齐全,教育信息化真正进入教室,走近师生。在做好软、硬件建设的同时,学校成立了由20多名教师组成的“智慧小组”,每周固定时间开展相关的技术与教研实践,带动全校老师进行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深入研究,确保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健康发展。学校还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类信息技术应用类评比竞赛和创新活动,徐婷婷、林煦峰、郑小力、吕俊等一大批优秀教师获得国家、省部级奖项,成为十六中践行教育信息化的中坚力量。
提升学生信息技术水平与创新能力,是学校教育信息化之本。学校开设了智慧课堂教学实验班,开展新技术、新媒体应用及教学模式创新探索;为了迎接新高考,学校提前探索走班教学,在部分学科开展了基于信息化的全员走班教学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校配置有3000种以上的数字图书和数字期刊资源并逐年更新,学校的专职教师每人每年开发2个优质智慧教学课例包,包括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微视频、课件、评价工具等,充实信息化环境下成体系的学科课程资源;研发特色选修校本课程,积极开设创客教育、编程教育、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拓展课程,以社团活动为载体,开展机器人、3D打印等学习活动,延伸智慧课堂的时空,培养创新型智慧学子。
建设“智慧校园” 培育一方没有围墙的教育沃土
3年前,十六中就成立了以毛汉忠校长为组长的“智慧校园”建设领导小组,设立了学校信息中心,专门负责“智慧校园”的建设工作,并制定了详细的五年“智慧校园”实施方案,建立了完善的规章制度,确保了“智慧校园”建设的实际效果。
今天的十六中,智慧校园成效已现,充满现代化、信息化的智慧校园管理更便捷,教育教学活动更智能。学校采用数字化模式建设,实现了对校园出入口、办公楼、教学楼等场所的全覆盖,师生有了“守护神”。基于校园网络的校园智能广播及电视系统,实现个性化智能推送校园信息、直播活动,师生教育教学有了“好帮手”。学校还建立了数字管理平台,智能排课、选课、评课、成绩采集等教务活动开展更高效,教育资源共享更便捷;独具特色的全移动多功能探究平台,既能实现老师的引导与知识重难点突破,也能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网络进行探究式学习,学生学习更主动;利用大数据平台,建立学生成长、教师业务电子档案袋,为新高考综合素质评价、师生评价等提供可视化数据分析结果,制定师生培养策略更科学,师生成长路径更清晰。
按照学校未来五年“智慧校园”实施方案,十六中正在进行虚拟网络服务平台的建设工作,构架信息化教育网络服务平台。届时,老师上课时,利用虚拟储存“私有云”系统,只需打开移动端及PC端的设备,就可以即时访问自己的“个人电脑”并进行个性化的管理。登录虚拟桌面系统,就可以在校内随时随地共享学校提供的软硬件服务,而不受自己设备的限制。进入校园直播服务系统,视频直播、录播等虚拟流媒体点播服务随时共享。在未来五年的规划中,更多的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教学设备都将走进课堂,并将跨越校园的围墙,走向国际,联通世界。这些,都是十六中未来“智慧校园”将要呈现的模样。
撰文:毛汉忠 罗峰 陈恩兴 喻世凡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