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海泛舟•// 画家罗彬:戏剧人物“与予神遇而迹化”

文/李瑞洪

罗彬戏剧人物

画家罗彬的作品自成一格,用笔用墨,不雕琢、不拘束、不板滞、不拖泥带水,洒清香而天然独秀,在墨韵的氤氲中显示出中国画的蓬勃生机,笔锋的挥写创造出生动活泼的形象,简单有序,放射出明亮而清新的光彩。不禁让人想到石涛所云的“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罗彬虽不是山水画家,但此语用他身上是再恰当不过的。

    罗彬的艺术不是停留在表面的物象上,而是建立在中国绘画特别强调的传神这一点上,所谓“神遇”的过程可以说是收集素材及创作审美意象的选择和确定的过程,没有大量的生活素材的储存和积累,没有生活中“观物取象,通达类情”就不会有“迹化”的过程,也就是现代美学家常说的“物化”,即把审美意象用物质手段转换为艺术形象,最终呈现给大众。作者与人物花草、自然山水深处,意会悠悠,正所谓“身临其景,方得其情”吧!

    绘画艺术的奇妙之处是能把此时、此地、此情的确切体验与独特感悟的瞬间凝固在画面上,使之成为永恒。瞬间的感动转化成了永久的图形,在绘画表现的形色之中,深深地注入了艺术家的心意与感情,让人着迷与兴奋。

    当水墨戏剧人物成为罗彬艺术创作的标志时,人们往往忽视了罗彬十分重视写生,并在生活中不断地、多角度地深入观察、表现、创作,他从来不画自己不熟悉的对象,对所描绘的对象有着精致的观察和提炼,并赋予其强烈的美感。罗彬正是运用了“写意”的手法,塑造了一组组栩栩如生的戏剧人物:老生的端庄、花脸的豪爽、小生的潇洒、旦角的婀娜,面对他的塑造,戏迷可能产生受制于题材的联想,戏盲则会进入自由的观照。

    贴近内心的体验重于画面的表现,深入生命的关注优于创新的理念。真诚,纯朴的态度强过个性的张显。体验若是肤浅,表现就会流于简单,感受若不精深,表达就不能深入。绘画贵在精微与深入,然而深入并不是周到细致的描画,深入是要触摸到事物的本质,切实体验到绘画的独特,从而走进心灵深处的感动。就罗彬而言,在画纸上落下每一笔的戏剧人物都是真切的,一招一式、一笑一颦,这不是一个形的界限,更重要的是一种势的定夺,是意的营造,意由情生,笔由意出,形随意夺,气势贯通,是完成一幅作品的心神路径。

    出现在作品《英雄豪杰侠义传奇》中的武打动作,已不是戏剧的原型,也不仅仅是原有动作的夸张,而是经过艺术取舍,成为变形的创造。作品中那些刀枪飞舞的线条,如同一股炽烈情感的旋风,没有具象的语言描述,却使你体味到厮打中的挥拳、抬腿、举杖、扑刀。

    戏剧人物贵在摄取富有容量的瞬间。罗彬近年来创作的系列戏剧人物画,突破舞台上表演的程式,按照自己的审美印象、审美情趣和审美要求,重新组合、重新表现,画家恰如其分地运用了戏剧脸谱的夸张,傩戏民间造型的酣畅,现代构成的穿插,剧情、色彩、笔墨,通过画家罗彬心灵的折射,把发自内心的情意趣,倾注到画幅之中。

    “入戏——罗彬水墨人物画展”的策展人,湖北美术学院教授沈伟在前言中写道:“在罗彬的理解中,相由心生,奋笔直追,是大写意水墨的主旨。对一件作品完成度的控制与把握,并不受制于题材内容的表象刻画,而是水墨语言在借题发挥之时,个人性情表现的独出心裁。这一经验与山水画的‘内营丘壑’极其一致,只有经过长期笔法与墨法的历练和品读,捕捉瞬间的画面感受才成为可能。进而言之,只有一气呵成的酣畅笔墨,才能焕发出元气淋漓的绘画魅力,才能真实地达成艺术表现中的‘不似之似’。”

    好的艺术作品不但有经得起推敲的形貌,更要有情感内涵的审美体验和节奏韵律的抽象内质。看似平凡朴素,却满溢着精妙的审美意韵,没有技巧就没有能力、没有学养就没有水平、没有精神就没有生命,而“迹化”的过程就是优秀作品创造的过程。罗彬的作品在“入画”中,如涓涓细流,不经意间流淌进观者的内心,让人心生喜悦与满足,朝向光明,达到心灵的升华。

李瑞洪

李瑞洪 画家、评论家,在艺海里荡起理论与实践的双桨。【编辑:袁毅】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