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刘华杰:西方博物学有8位大佬,亚里士多德可得“五星”

刘华杰教授 通讯员刘钟仁 摄

长江日报融媒体12月1日讯(记者贺方程 通讯员张洁)1日上午,在武汉市的黄鹤楼公园落梅轩二楼,首届“中国自然好书奖”评审专家、北京大学科学传播中心教授、博物学文化倡导者刘华杰,给“黄鹤大讲堂”的听众们带来了一场名为“洪堡的自然世界与知识帝国”的精彩讲座,称博物学“肤浅”得有价值,我们应学习洪堡对大自然的好奇心、热情,重建对大自然的感知。

德国女作家、历史学家安德烈娅·武尔夫的《创造自然》一书,获评今年首届“中国自然好书奖”。作者重新给德国“全能博物学家”洪堡作传,刘华杰则用自己的方式解读了这本书。

1799年7月16日,德国贵族亚历山大·洪堡获得西班牙国王支持,启动南美洲博物探险旅行。洪堡当时抱着“去哪都行”的信念,这是一种浮士德精神。

刘华杰揭示了洪堡庞大而复杂的“关系网”:影响洪堡的人有班克斯、谢林、歌德、布鲁们巴赫、昆特等,洪堡影响的人有歌德、梭罗、达尔文等。在刘华杰看来,西方博物学有8位“大佬”,分别是亚里士多德、林奈、布丰、怀特、洪堡、达尔文、威尔逊、利奥波德,其中亚里士多德可得“五星”,洪堡为“三星”。

而洪堡后来被世人淡忘的原因,刘华杰将其归之于博物学的“肤浅”,因为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都比较简单。不过,他依然认为博物学“肤浅”得有价值。他用四个英语单词来阐述“博物(BOWU)”的构建,即“Beauty”(大自然有大美)、“Observation”(细致观察、记录、分类、探究)、“Wonder”(童心和惊奇感,万物皆奇迹)、“Understanding”(寻求理解、可持续共生)。

他感叹,当今学科越分越细,当科学家都钻进自己的专业领域之时,他们丢失了洪堡的跨学科方法,以及将大自然视作一种整体存在的观念。

刘华杰建议,国家可组织多种多样的全球自然考察、标本采集,建设真正的自然博物馆,民间的大企业、基金会先从地理上走出去,扩展自然观,开放思想。对于个人来说,应该学习洪堡对大自然的好奇心、热情,重建人类对大自然的感知。“大自然本身充满了美,这是我们感知她的强大动力。”

【编辑:符樱】

(作者:贺方程)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