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语文不是教技巧而是教文化教灵魂 “千课万人”汇聚育才探讨语文教育

长江日报融媒体12月2日讯(记者向洁 通讯员张帆 鲁炳灵 贺敬)“千课万人”汇聚楚天,百家争鸣和而不同。11月30日至12月2日,来自全国各地的近千名教师齐聚武汉市育才小学,共享了一场为期三天的语文教学盛宴。在这场主题为“千课万人——小学语文‘核心素养 统编教材 语用实践’观摩会”上,小学语文界的11位“大咖”轮番上阵,深度挖掘语文教学的内核,引导广大青年教师如何有一名有灵魂的语文教师。

来自杭州市天长小学的特级教师蒋军晶携手武汉市育才小学五(12)班的学生,呈现了一堂精彩绝伦的学写现代诗歌课《我来写一首诗—半轮月》。在课堂上,蒋老师通过对比现代文与诗歌的表现形式,引导学生发现“写诗需要敲回车键(分行)”,蒋老师又以幽默风趣的语言,通过三首现代诗的群文阅读让学生沉浸其中,自读自悟,探究诗歌特点,找寻写诗歌的奥秘。孩子们细细品读,仔细观察,一个个发现便纷纷蹦跳出来: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甚至还有通感……这些修辞手法再加上恰当的想象,精巧的选词,意境的塑造,一首好诗也能应运而生。

诗意语文的先驱——特级教师,杭州师范大学教授王崧舟在为六(5)班学生讲授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王老师以“月”为媒,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从而穿越时空,与苏轼闲庭信步,看月色空明,悟闲人心境……并通过练笔环节将自己的思考与大家分享,赢得了在座老师的赞叹连连。“面对生字词,如果你只教读音、字形、字义,你就失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的灵魂。不要用庸俗的儿童中心主义和典型的成人思维去教语文。”随后,王崧舟在学术报告《语文教学的文化使命》中谈到,很多语文教师在讲课文时,拘泥于教材和教学大纲,缺乏“大视角”,认为学生小,讲多了学生也听不懂。以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上册中课文《秋天》为例,文后一共就4个生字:子、了、人、大,其实这4个字对于绝大多数学生而言难点不在读音,也不在字义,而在于掌握字形。比如“大”字,为什么叫“大”,为什么会演化成空间的大。其实,书法小篆的“大”字如同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很容易联想到中国神话故事里的一个人物——盘古,头顶天,脚立地。相信当学生们书写这个“大”字时,脑海中能浮现这样的画面,将“大”字的精神高度和精神气质联系起来,这个字就变得有灵魂起来。“学语文本质上来说就是学文化。”王崧舟说,学习语文不仅仅是学习技巧,更重要的是要学习语言文字背后所包含的深远的中华文化,改变对“术”的单一追求,朝着“道”的更高方向发展。这就对所有的语文老师提出了更高的期望:语文老师不仅仅要教会孩子们语文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将中华文化渗透入字里行间,让学生得到陶冶,濡染其中,成为文化的继承者,成为中华文化浸润下的真正的中国人。

 新高考时代已经来临,语文核心素养如何从“小”培养?浙江省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虞大明说,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最重要是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教师应当从语用的规范性、艺术性、修养性三方面进行评价学生的语用水平,避免学生陷入言之无物,言之无序,言之无力的困境。他认为“语用修炼”的教学诉求应当有如下四点:文本细读,巧用策略,问题驱动,学以致用。

图为深圳特级教师赵志祥带领学生在积极探索中把握楹联的魅力。

图为杭州特级教师蒋军晶和育才小学的学生们现场开现代诗歌会。

【编辑:施政】


(作者:向洁)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