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评论员刘功虎
20多年来武汉大学7位院士接力,讲授一门“最奢侈基础课”,堂堂爆满,人民日报14日报道此事引发关注。
这门“最奢侈基础课”是指测绘学概论,武汉大学测绘学院历届本科新生的基础课,开设于1997年9月,宁津生、李德仁、陈俊勇、刘经南、张祖勋、龚健雅、李建成等7位院士先后加入教学团队。院士们不仅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做出卓越成就,还用渊博知识、宽阔眼界、深刻见解,激发一代代学子对测绘学的热爱,帮助提升他们的专业能力和水平。
一门大学基础课,7位院士二十年如一日孜孜耕耘,这是我国科学事业愚公移山式的当代佳话,是我国科学家集体对基础研究和传播久久为功的生动实践。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武大科学家们把研究过程中的结晶即时带进课堂,深入浅出传授给科研事业后备梯队的大学青年,有利于夯实“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根基。他们勇做栽树人、挖井人,不吝于分享;他们一头攻克科技金字塔尖的明珠,一头与大学生面对面,手把手“传手艺”,实在是功德无量。
近年来,许多堪称国之重器的院士专家走出办公室、实验室,走上讲台讲坛,走进互联网平台一线,面向大众讲科普、讲基础研究成果,蔚然成风。清华大学的吴建平院士通过央视开讲“中国互联网的新时代”,姚期智院士领衔推出面向高中生的人工智能教材,中科院院士专家团队“揭秘”北斗导航系统……他们培养了更多人对于科学的兴趣与志向,提升了社会科学素养与氛围,吸引更多有志青年投身我国科技发展的伟业。
做打基础的事,不可能一蹴而就,越是塔尖上的突破,越需要在基础领域展开耐久的长跑。院士们用长期辛苦的付出,为我们生动诠释着“人梯”和“导师”的时代意义。
【编辑:邓腊秀】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