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大胆破冰,武汉勇创众多全国第一

 2018年7月,从集家嘴至江汉一桥的汉正街全貌       长江日报记者李永刚 摄

长江日报融媒体12月12日讯 武汉是一座有“敢为天下先”基因的城市。历史上如此,改革开放历程中同样如此。

回望改革开放40年来路,武汉不断在体制机制上破冰,打开城门对国内外开放,手笔、气魄非凡。

从1979年11月恢复中国第一个城市私营商品交易市场——汉正街小商品市场,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改革创新推动城市变革,武汉坚持敢为人先,不懈探索和实践,创下众多全国第一。

今天,我们定格其中10项具有代表性的全国第一,重温昔日之辉煌,审视当下之价值,激发勇立潮头的豪情,继续创造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的奇迹。

1979年11月

汉正街率先恢复小商品市场

人民日报发社论盛赞“天下第一街”

1979年11月,武汉市汉正街在全国率先恢复小商品市场,给103位个体商户颁发小商品营业执照,发展个体私营经济。1980年代,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和交通优势,靠着“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汉正街市场辐射全国20个省份、1000多个县(市),成为全国小商品流通中心,市场经济“对内搞活”的典范,获得“天下第一街”的美誉。

1982年8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汉正街小商品市场的经验值得重视》,称赞汉正街搞活了市场,方便了人民生活,扩大了劳动就业,起到了国营和集体商业不可替代的作用。

1984年6月,汉正街小商品市场发展为全国最大的小商品贸易中心。

汉正街的贡献不亚于小岗村

武汉文化名人、生长在汉正街的何祚欢说:汉正街是汉口的启始,也是汉口的精华。有需求,就有市场,汉正街从古至今都在遵循这一市场经济规律。汉正街创造了一个现象级的奇迹,被誉为中国市场经济的“试验田”和改革开放的“风向标”。

“没有汉正街的体制机制创新,就没有今天中国商业的繁荣。”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朱延福教授说,汉正街模式对改革开放的贡献不亚于安徽“小岗模式”。

他说,汉正街小商品市场的性质是民营小商品批发市场,这在1980年代之初是一项重大的改革举措。当时农业上有小岗村的改革,工业上有首钢、二汽等国营企业的改革试点,而商业流通领域的改革,发端于汉正街小商品批发市场。在此之前,虽然国家政策也允许少量的个体零售商业存在,但是在批发环节一直是国营商业一家独大。汉正街小商品批发市场的建立,是中国流通领域在批发环节的破冰之旅和制度创新。由于汉正街的示范效应,随后全国民营的商品批发和零售市场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长江日报记者戴红兵)

1984年11月1日

国企聘任首位洋厂长

从严治厂大胆改革两年惊变

1984年,德国退休专家威尔纳·格里希来到武汉担任武汉柴油机厂顾问,1984年11月1日,武汉柴油机厂职工代表大会提议,市机械局聘请格里希为武汉柴油机厂厂长,成为国内国有企业聘任的第一位外籍厂长。

  2018年12月11日,武汉市汉正街都市工业区,格里希先生铜像     长江日报记者李永刚 摄

格里希初到时,武汉柴油机厂管理混乱,产量和质量均居全国同行业之末。在任两年间,格里希从严治厂,大胆改革,做法受到我国企业界普遍赞赏,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武柴管理落后、质量低劣的面貌。两年任期满后,武柴年产柴油机从1.83万台增加到6万台,产品使用寿命增加1倍,出口到东南亚7个国家,并成功扭亏为盈。

1986年,格里西成为中国第一位被授予永久居留资格的外国人,成为“中国首张绿卡”获得者。

引进洋厂长推动了全国国企改革

“回想起当年跟格里希一起工作的场景,十分亲切。回想当年市委市政府聘任格里希引发的旋风,有很多感触,当时全社会思想还不够解放,企业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观念落后,中西文化差异巨大,聘任一位外国人担任国有企业的厂长,需要多么大的勇气与智慧!”

曾担任格里希的英文翻译、现江汉大学商学院教授梁东说,这是武汉市改革开放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事件。

中国第一个洋厂长为什么出现在武汉?时任武汉市外办副主任的吕志清说,这和武汉人一贯的敢为人先精神分不开。武汉市在引进人才上的大胆尝试,开了风气之先,为全国在引进国外智力、助力改革上树立了典范,其他城市纷纷效仿,为全国的国企改革起到了极大推动作用。(长江日报记者戴红兵)

1984年11月

全国第一家技术市场在武汉成立

武汉成国内技术商品信息最密集地

1984年11月,由武汉地区60多家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组成的“武汉技术市场”在全国首先亮牌,老一辈革命家陈云同志为此亲笔题写了“武汉技术市场”。

从1981年“武汉地区首届科学技术交易会”到1985年,武汉市共举办地区性、全国性综合的、专业的大型技术交易会30次,市内外参展单位近2000个,展出技术成果8000多项。来自武汉地区及全国各地的60多万人参加交易、交流活动,签订技术成果转让合同9000余项,成交额近亿元。武汉技术市场当时成为国内技术商品信息最密集的地区。

今天仍在推动城市抢占科技高地

“武汉这项工作30多年来一直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保持前列。”武汉市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副调研员满超指着官方网站的主页说。

1981年,武汉市举办了全国第一个技术交易会,506项科技成果在会上展销、110项科技难题在会上招标,技术成果以及服务首次公开展示在国人面前,《人民日报》在显要位置刊登了《看“活水”是怎样流动的》评论员文章,推动了各地技术服务、技术交易活动的兴起。

1984年11月,武汉技术市场诞生。满超说,技术市场的活跃,为企业减免增值税确定依据,提高了相关机构技术研发的积极性,为武汉市抢占科技高地,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科技动力。以华为公司为例,该公司每年在武汉购买技术高达20多亿元,今年已在汉购买2000多项技术服务,通过武汉技术市场,给华为技术服务的企业减免税收1000多万元有了依据。(长江日报记者马振华)

1987年6月8日

第一家科技孵化器在武汉诞生

武汉之后全国有7000多家孵化器

1987年6月8日,在武昌丁字桥路108号一栋闲置的营房楼里,中国第一家孵化器——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者中心诞生。武昌溪流电子研究所、实验新技术研究所、华信光电子科学研究所等3家民办科技企业,同期入孵。

一座破旧的营房、一块牌子、一部电话,是全部家当。创业中心用国家下拨的70万元扶助资金作担保,向银行贷款210万元给在孵企业输血,有的几千元、有的几万元、有的十几万元。第一笔风险投资惠及20多家企业,最后3/4存活。现知名企业如武汉凡谷、三特索道、楚天激光都是从那时起步的。

在东湖新技术创业者中心诞生次年,国家实施“火炬计划”,科技企业孵化器被列为其重要内容,武汉经验被复制。目前全国有逾7000家各类创业孵化机构。

科技创新创富的风潮由此发端

光谷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赵荣凯介绍,最初的东湖新技术创业者中心可以说是光谷建设的发端,也奠定了光谷科技创新的基因。孵化器让渴望创新创业的科技型人才、企业破壳而出、由小变大,由此兴起光谷科技创富的风潮。

目前,无论是体制机制创新,孕育新动能,还是发展新民营经济,30年来,光谷大大小小的孵化器,已成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重要载体,催生出新产品、新产业、新服务、新业态,源源不断为武汉经济发展带来新动能。

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第一动力。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诞生,唤醒了沉睡的企业家精神,激发了科技工作者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的勇气,为科技成果转化和新兴科技企业生长提供了沃土。目前我国科技创业孵化载体,在数量上和规模上已位居世界第一。  (长江日报记者胡孙华)


1988年

企业第一个企业兼并市场诞生

让发展企业“吃”掉不景气

1988年,武汉市政府在汉口前进一路举行了“武汉市企业兼并市场开业典礼”,作用是让发展企业“吃”掉不景气企业,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组合。这是国内第一个企业兼并市场,被认为是中国产权市场的起步和发端。

武汉市企业兼并市场开办以后,在全国引起了较为广泛的影响。1989年国家出台了《关于企业兼并的暂行办法》后,上海、郑州、烟台等地来汉取经的单位络绎不绝。上海市农委从武汉考察后,在上海农耕系统中成立了产权交易市场,后来发展为上海全市的企业产权转让。

掀起“第三次企业改革浪潮”

据原武汉市体改委干部胡宏江回忆,1984年武汉市就在全国率先提出兼并机制理论,当时正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优势企业要扩张,亏损企业求出路,“兼并”很自然地应运而生。

从1984年到1988年,武汉已有企业兼并案例出现,在全国经委系统的承包座谈会上,武汉市体改委就企业产权转让问题发了言,引起与会代表共鸣,被认为是继扩大企业自主权、企业承包经营之后的“第三次企业改革浪潮”。

武汉市企业兼并市场开办不到3个月,有17家企业在市场经过交涉,实现了兼并、被兼并的愿望,组成了8家实力更加雄厚的企业。

武汉市企业兼并市场几经沿革,在此基础上,武汉光谷联合产权交易所2006年成立,湖北产权市场累计实现产股权、实物资产、诉讼资产、金融资产、碳排放权、知识产权、排污权、文化产权、矿业权等业务交易额突破万亿元。其中碳排放权交易、诉讼资产交易,交易额均位居全国第一。(长江日报记者马振华)

1992年11月20日

中国商业第一股“鄂武商”上市

下了一步震动中国商界的棋

1992年11月20日,中国商业第一股——鄂武商在深圳上市了!这一重磅消息迅速震动了全国商界。武商集团成为全国第一家异地(深圳)上市公司,全国第一家大型商业企业上市公司。

 1992年11月20日,市民在江汉路武汉证券公司门前排队购买武商股票    长江日报记者邱焰 摄

武商集团是全国闻名的十大商场之一。1986年,武汉商场敢为天下先,下了一步震动中国商界的棋:进行股份制改革。12月25日,武汉商场股份集团有限公司宣告成立,中国第一家由商业资本、金融资本、产业资本、社会个人资本组成的股份制企业诞生了,湖北省第一家股份制企业诞生了。经过6年的破冰探索,规范营运,终于上市。

中国商业第一股“鄂武商”从武汉商场单体百货发展成集摩尔商业城、购物中心和超市连锁三大业态的“商业航母”。武商集团的销售规模,从上世纪80年代的1亿元增长到2017年底的375亿元,增长300余倍。

在全国零售业中始终“领跑”

“武商在全国商界第一个吃螃蟹,对武汉商业乃至全国商业都起到了带头的作用。”原武汉市商委主任、武汉市人大原副主任吴玉梅说,此后几年,中商、汉商、中百相继上市。当时,武汉一个城市共拥有6家上市商业公司,全国绝无仅有。北京、上海等地商业企业纷纷到武汉来取经,成为当时一道风景。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教授吴先明说,20多年前鄂武商上市,给我们最大的启示便是:激活机制。

“中国商业第一股——武商,用外汇盖房子、用资本运作为企业注入活力,如今看来都是小事,当时却是开先河的创举。”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理事长洪涛曾深入武汉调研商业变革。他认为,改革开放40年,中国商业从传统百货1.0时代、连锁商业2.0时代到购物中心、城市综合体3.0时代以及这几年移动支付、新零售4.0时代,武汉商界从来不缺第一,在中国零售业中处于“领跑者”的角色。如今,武汉已然成为华中地区首个新零售之城。 (长江日报记者孙珺)

2001年

全国首个专业化集群产业基地“武汉·中国光谷”获批

光电子信息一跃成千亿级产业

“中国光纤之父”赵梓森院士回忆,上世纪90年代,随着光纤通信产业在武汉飞速发展,一个更大的构想——建设中国光谷,在这座城市酝酿。1998年,华中科技大学黄修德教授提出:中国应该有个光谷。

 2018年7月31日,光谷关山大道  长江日报记者苗剑 摄

经过赵梓森等26位院士专家及本地政府不懈努力,2001年,国家科技部、发改委批准在武汉建设第一个国家光电子产业化基地——“武汉·中国光谷”,这是全国首个专业化集群发展的产业基地。

“武汉·中国光谷”成了举全市、全省乃至全国之力建设的产业重地,大量的资金和政策集中在光电子信息产业,扶持其快速发展。光电子信息产业是东湖高新区首个突破千亿元的产业,这也是继汽车之后武汉第二个千亿产业。

目前,光谷建成了中国最大的光纤光缆制造基地、中国光通信领域最强的科研开发基地、中国最大的IC卡网络产品生产基地、中国最大的激光设备生产基地,新型激光器的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率在全国名列前茅。

奠定了武汉在全国创新产业版图中的地位

“40年前,我只是希望中国能有自己的光纤通信,跟上世界科技潮流;没想到,40年后,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光纤强国。”86岁的赵梓森说。

光谷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赵荣凯认为,成为全国首个光电子产业基地,意味着光谷的光电子产业进入国家队,提高到了国家战略,奠定了武汉在全国创新产业版图中的地位。现在来看,光谷的光纤光缆、存储器等研发制造也确实代表着国家水平。

“‘第一个国家光电子产业化基地’塑造了光谷这一品牌,从而吸引了全世界的技术人才,光谷为这些人才提供了国际化的科技创新舞台。同时,光谷为武汉留住了年轻、高知的人才群体,对优化城市人口结构作出了贡献。”赵荣凯说。  (长江日报记者黄琪)

2012年8月

首推科技成果转化“黄金十条”

破解科教优势与经济发展“两张皮”难题

2012年8月,武汉市政府在全国率先推出《促进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创新的若干意见》,破解科教优势与经济发展“两张皮”的难题,提出众多优惠政策,鼓励高校师生“下海”创业,让更多科技成果得到转化,被誉为“黄金十条”,其含金量之高、突破尺度之大,一度引发全国关注。

2018年5月25日,第十一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暨第三届“中国光谷”国际生命健康产业博览会,在中国光谷科技会展中心举行。图为安翰医疗磁控胶囊胃镜机器人长江日报记者高勇 摄

“黄金十条”重点鼓励在汉高校、科研院所与事业单位科研人员留岗创业,大学生休学创业计学分。体制机制挑战最大的,是提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三七开”,在全国率先提出科技成果转化收益70%归研发团队,打破了国家对科技成果转化处置权的限制。

这一系列政策,较东湖高新区已有政策有较大突破,与北京中关村正在实施的一些政策相比,也有超越之处。

成果转化收益条款写入国家文件

东湖高新区科创局负责人介绍,自“黄金十条”实施以来,高校老师在光谷创办企业成为普遍现象,一批高校老师以技术入股形式在高新区创办企业。同时,还推动国家相关部门出台相关政策文件。2017年,人社部出台《关于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离岗、兼职创业,离岗创业可在3年内保留人事关系。

成果转化收益至少70%归成果完成人或团队所有这条政策,促进了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法》的修改,并推动“显微光学切片断层成像系统”(简称MOST)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实现转移转化。

“黄金十条”推动了武汉科技创新平台的发展模式,并在全国推广。以市场为导向进行跨界合作,互联互通,使得高校院所的研发成果真正落地。  (长江日报记者陈诚)

2014年

首创“萌芽贷”扶持中早期科技型企业

“加杠杆”给小微企业输血

2014年,为引导金融资源、助推科技产业,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联合汉口银行在全国首创基于风险补偿资金合作的贷款项目——“萌芽贷—131产业信贷计划1期”,由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设立5000万元风险补偿基金,汉口银行按照杠杆倍数放大规模发放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和汉口银行各自承担50%的贷款损失。

“萌芽贷”主要服务于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光电子信息、生物、环保、高端装备产业和高技术服务业等产业的中早期科技型企业,首期贷款目标规模拟定为5亿元,贷款企业数量初定为100户,单户贷款金额不超过2000万元。

2014年底,为进一步扩大“萌芽贷”产品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广度,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将参与银行扩大至武汉农商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6家,业务规模扩大至16亿元,受益企业至少达3500户。

为缓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探路

“‘萌芽贷’产品让不可能成为了可能。”汉口银行负责人表示,过去,对于初创期企业来说,不可能在商业银行贷到款、融到资。“萌芽贷”项目向中早期科技型企业提供贷款,在国内商业银行中尚属首创。

“萌芽贷”产品极大缓解了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内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以武汉默联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这家从事医疗信息化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萌芽贷”,解决了发展关键期的融资难题,目前已成功挂牌新三板,2017年实现营收8000万元,净利润1000万元,企业市值达7.2亿元。

“萌芽贷”产品是政府部门主动创新,与金融机构合作支持企业发展、科技进步的有效尝试,是响应党中央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的核心举措,是扶持民营企业、科创企业、小微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加快转变区域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讯员芦亮 长江日报记者程思思)

2017年5月11日

率先在全国成立网上群众工作部

“网来网去”解决数百万个各类问题

为了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走好网上群众路线”的重要讲话精神,2017年5月11日,武汉市在全国率先成立网上群众工作部,践行网上群众路线,实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2018年4月26日,11家单位负责人集中上线长江网武汉城市留言板,就军运会相关话题与网民在线交流    长江日报记者刘斌 摄

网上群众工作部整合武汉城市留言板、12345市长热线、阳光信访、城管热线12319等多个民情受理平台,全市自上而下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线上线下全覆盖的网络体系,信访工作效率大幅度提高,做到群众诉求件件有回音、事事有落实。迄今已受理316万余件群众诉求,按期办结率为99.52%,满意率达86%。

市网上群众工作部集网上民情收集、网民诉求办理为一体,实行“虚拟机构、实体运作”,通过“网上群众工作部”的运作,真正实现了让老百姓足不出户、轻点鼠标,“网来网去”解决各种问题。

新时代党联系群众的新尝试

市民通过网络,可随时对城市建设发展提建议,提升了市民建言献策的积极性,这是武汉市在互联网时代,借助网络提升城市治理水平的探索尝试。

武汉大学教授夏倩芳表示,武汉成立网上群众工作部,践行网上群众路线,也是对“网下”群众路线的一种延伸,体现了武汉对于本身政务环境的自信,也有利于推动政府机构提升服务质量。

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教授戴焰军说,武汉成立“网上群众工作部”,努力走好“网上群众路线”,是一项创新之举,是率先使用新技术、整合传统的党群部门的工作力量、改进新形势下党联系群众的一种尝试,在党和政府与群众间架起一座新的桥梁。  (长江日报记者刘海锋)

【编辑:祝洁】



(作者:戴红兵 马振华 胡孙华)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