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服务居民“最后一公里” 武汉社区基层治理模式创新花开五朵

7月1日,党员在青和居社区服务中心上了一堂生动党课   长江日报记者胡九思 摄

长江日报融媒体12月26日讯(记者李锐)  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近日,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江岸区百步亭社区党委书记、百步亭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茅永红荣获改革先锋称号,武汉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五种模式,殊途同归“核心是人”,再度引发关注。

江岸区百步亭社区首开全国先河,将房地产开发建设、政府对社区的职能管理和社区的物业服务三者结合起来,打造“建设、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这种“企业服务社区”发展模式,为我国城市社区建设探索了一条全新的社区管理之路。

如今,百步亭社区已形成“党的领导、政府服务、居民自治、市场运作”的管理机制,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三方联动”服务机制,成为了一个“居民急难问题随时解决,小事不过夜,大事不隔天,纠纷不出楼栋,矛盾不出苑区”的和谐大家庭。

青山区工人村街青和居社区是棚户区改造回迁社区,老年人多、残疾人多、困难群体集中,群众对改善人居环境的要求和美好生活的向往愈发迫切。青山区整合各种资源,增强社区公共服务能力,推进“天天敲门组”“顺顺吧”“好样的工作队”“四点半学校”“社区好味到大食堂”等五大服务载体建设,用有温度的党建促进社区亲和。

今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到青和居社区考察,对青和居社区以党建引领物业服务创新、“三治一服务”理念、“天天敲门十八法”,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给予肯定。

“党员常青”是武汉市社区治理的又一品牌。东西湖区常青花园通过建立社区大党委,构建“党工委—社区‘大党委’—网格党组织—楼栋党小组—党员”互联互通互动的组织和工作体系,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四联四对接”“三事分流”在内的多项工作制度,将企业、学校、社区、社会组织等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坚强战斗堡垒。居民自发形成的志愿服务队伍遍布社区各角落,每5个常青花园人中,就有1人是志愿者。

武昌区东亭社区总结形成“团队参与工作法”,以党建引领,通过大力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加强社区组织的团队建设、效能建设、“领头雁”建设、激励机制建设和项目化运作,提升社区工作者专业化,形成居民参与组织化、常态化,凝聚起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合力,增强居民自治能力,通过团队活力彰显出社区魅力,达到了社区治理高效化。

以江欣苑社区经验为主要蓝本的《汉阳区党建引领城市基层社区治理现代化指标体系》,是国内首次提出党建引领的城市基层社区治理指标体系,也是“江欣苑模式”助力城市基层社区治理转型的又一重要成果。“江欣苑模式”分为“建强组织体系、规范治理体系、完善服务体系、创新服务发展体系、强化保障体系”5个方面,16个分项目,42个子项目,55个具体指标。

在城区基层探索治理创新基础上,今年6月,武汉市委出台《武汉市社区党组织领导社区治理若干规定(试行)》。《规定》可以形象地概括为“1314”。第一个“1”,就是建强一个基层党组织;“3”就是构建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自治、法治、德治的有效路径;第二个“1”,就是打造一套全面、精准、精细的信息化社区服务体系;“4”,就是建立“工作力量全进入、群众需求全收集、分类分级全解决、服务过程全评价”的“四全”服务机制。

中央党校教授傅思明认为,《规定》将党的领导、社区治理、基础保障等方面贯通起来,作出了整体性部署、制度化安排,确保社区党组织努力有方向、落实有载体、推进有手段,对于全国其他城市创新基层治理,有着重要的范本意义和参考价值。

编者按

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武汉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五种模式,把群众大大小小的事办好。基层党组织 切实领导好社区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

青和居模式

“三治一服务”体系促进社区亲和


青山区青和居社区服务中心修建的空中花园,为社区添绿增彩  长江日报记者胡九思 摄

青和居社区所在地原为华中地区最大的工业棚户区,面对社区困难群体多、外来人口多、矛盾纠纷多、治理难题多的“四多”挑战,青和居社区党组织把党的领导贯穿社区自治、法治、德治和服务群众全过程,构建“三治一服务”体系,以有温度的党建引领有成效的治理。

青和居社区内有7家机关事业单位、1家物业公司和众多社会组织、群众团队,纵向互不隶属,横向互不联系,过去像团乱麻摊在社区,理不清、管不好。为此,社区把党组织建在物业公司和社会组织孵化器上,扫除组织覆盖“空白点”;按“虚拟组织、实体运作”原则,联合辖区内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小区物业公司、社会组织党组织组建社区大党委,每月召开一次党委会议,审议社区党建工作重大事项,决定社区建设与管理的重大问题,从体制上加强党的领导;创新组织活动方式,将不同支部的党员组织在一起,开展“听总书记的话”主题党日活动,共同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共同商议社区事务,做好服务群众工作。

以领导“三治”为重点,构建立体化的治理体系。领导自治,他们探索“天天敲门十八法”,进门入户劝阻不文明行为,“敲”出了“友好楼栋”议事会、“社区我的家”恳谈会等自治平台,“敲”走了高空抛物坏习惯和“十乱”老问题,“敲”来了居民自治新秩序,还“敲”暖了本来冷漠的人际关系。领导法治,他们开辟社区“顺顺吧”,组织法官、警官、检察官、驻社区律师和党员骨干轮流值班,用法治思维帮助居民顺心顺气,顺出和谐法治新气象。领导德治,他们常年组织 5 支志愿服务队身穿红马甲,活跃在社区各个角落,发动群众积极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用“身边的红马甲”引领文明德治新风尚。

以做实“六类服务”为基础,构建精细化的服务体系。社区党组织依托网格化服务信息平台,健全工作力量全进入、群众需求全收集、分类分级全解决、服务过程全评价的“四全”机制,把政府的力量、社会的力量和群众的力量组织起来,精准对接服务需求,共同做好“六类服务”。优化政务服务,线上线下联动,实现“预约在网上、代办在网格、服务在社区”;提升生活服务,以党建引领物业服务创新;延伸法律服务,组建专业团队,开展诉求代理、意愿代言、法务代办;丰富文体服务,组建7支文体活动团队,3天一个小活动、每周一场大活动;做好关爱服务,紧贴老年人、儿童和残疾人等弱势群体需求,创办“社区好味到大食堂”“四点半学校”“阳光家园”等特色载体;创新党员服务,对党员的“小困难、小变故”及时上门慰问。

社区党组织被评为“五星级基层党组织”。(长江日报记者李锐)

◎自治

探索“天天敲门十八法”

◎法治

开辟社区“顺顺吧”

◎德治

红马甲活跃社区各个角落

◎做实“六类服务”

优化政务服务   提升生活服务   延伸法律服务

丰富文体服务   做好关爱服务   创新党员服务

百步亭模式

创办全国首个不设街道办事处的新型社区

百步亭“抱抱团”志愿者

“老百姓不单需要可以住的房子,更需要一个幸福生活的家园。房地产开发不但要给百姓建好房子,还应帮他们一起来建设幸福的家园。”百步亭社区党委书记、百步亭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茅永红说。

上世纪90年代,百步亭提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文明社区”,在全国首开先河,将房地产的开发建设、政府对社区的职能管理和社区的物业服务三者结合起来,打造建设、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这种“企业服务社区”发展模式,为我国城市社区建设探索了一条全新的社区治理之路。百步亭社区建设突破传统的区—街—居委会管理型的行政体制,创办全国第一个不设街道办事处的新型社区。

2000年,百步亭社区党委成立,实行“大党委制”,采取“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社区组织内的政府职能部门的公务员、居民自治组织的干部、开发公司、物业公司等都作为社区工作者,在社区党委的领导下进行管理,共同为居民服务。

社区党委创新“党的领导、政府服务、居民自治、市场运作”的百步亭社区运作机制。百步亭将社区党群组织、政府职能部门、居民自治组织、企业经济组织等四类资源进行整合,“统一”服务职能,形成社区“大治理”格局,解决社区“小马拉大车”难题。

居委会、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建立“三方联动”机制。“三方联动”成为一个管理平台、交流平台,物业与居民由对立变成了合作,由监督变成了一起做,由提意见变成提建议。社区成为了“居民急难问题随时解决,小事不过夜,大事不隔天,纠纷不出楼栋,矛盾不出苑区”的和谐大家庭。

社区党委将党小组建在楼栋,每个楼栋网格管理小组由“两长四员”组成,包括党小组长、楼栋长以及卫生委员、治安委员、文体委员、物业房管员。5000多名“两长四员”成为社区工作骨干,他们照片上墙,电话公开,24小时履职。上万只耳朵倾听居民心声,上万只手为居民服务,居民的困难第一时间得到解决。

社区党组织推行“三个必到、五个必访”。居民有突发性事件、有不满情绪、有大的家庭纠纷必到;对困难居民、住院病人、下岗失业人员、孤寡老人、“两劳释解”人员必访。20多年来,社区党的组织走访了社区所有家庭,解决各种矛盾问题20多万件。

百步亭社区先后被授予全国文明社区、全国和谐社区等称号,是荣获首届“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的唯一社区。(长江日报记者谭德磊 通讯员李姗)

◎“百步”工作法

“组织百步内建立、服务百步内到位、矛盾百步内化解、活动百步内参与”

◎建设管理服务“三位一体”

◎居委会业委会物业“三方联动”

◎推行“三个必到、五个必访”

居民有突发性事件、有不满情绪、有大的家庭纠纷必到

对困难居民、住院病人、下岗失业人员、孤寡老人、“两劳释解”人员必访

常青花园模式

居民自治让老旧社区常治常青

常青花园志愿者义务巡逻

常青花园一社区是“高龄”社区,尽管距离首批居民入住22年,常青花园早已开发至六期,但第一栋竖起的楼房不仅保持了祥和雅致的风味,还与时俱进更换了新小区才有的设备。

“小区在变老,我们在为它‘抗衰’。”常青花园一社区三村支部书记丁永亮说。此前小区单元门一直是老式铁门,使用时间一长,铁生锈、对讲机坏,不仅门脸不好看,安全也有隐患。今年,常青花园继续大力开展楼道文化建设,更换单元门的意愿十分突出。

可这些钱从哪里出?公共维修资金有限,居民又普遍没有自费意识,一扇门的小事难住了大家。常青花园发动“党工委—社区‘大党委’—网格党组织—楼栋党小组—党员”的组织优势,一批基层党员主动上门做工作。

三村村长、老党员钱文彩和村中的10个楼栋长挨家挨户敲门讲解。可是,一栋居民楼里,只有10户居民同意,另外7户不同意。钱文彩和丁永亮先行垫付款项,“让智能门的作用改变居民思想。”

门安好后,一社区继而粉刷楼道,装点居民书画作品,楼栋焕然一新。大家觉出变化,不好意思地将平摊的换门费交给钱文彩。

“单元楼栋的治理,放大后就是社区治理。”常青花园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常青花园是我市最早的大型安居工程,目前共有居民11万余人,社区管理者100余人。这一差值促使常青花园通过培养居民主体责任意识,降低社会治理成本的治理方式,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格局。

常青花园通过建立社区大党委,构建“党工委—社区‘大党委’—网格党组织—楼栋党小组—党员”互联互通互动的组织和工作体系,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四联四对接”、“三事分流”在内的多项工作制度,将企业、学校、社区、社会组织等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坚强战斗堡垒。居民自发形成的志愿服务队伍,遍布社区各角落,每五个常青花园人中,就有一人是志愿者。

老旧社区常治常新、常治常青。常青花园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全国百佳学习型社区”等称号。    (长江日报记者黄金)

◎互联互通互动组织和工作体系

党工委—社区“大党委”—网格党组织—楼栋党小组—党员”

◎“四联四对接”“三事分流”工作制度

将企业、学校、社区、社会组织等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坚强战斗堡垒

◎志愿服务队伍遍布社区各角落

每五个常青花园人就有一人是志愿者

东亭模式

“团队参与工作法”激发居民自治原动力

东亭社区居民拟订社区文明养狗公约

武昌区东亭社区是始建于1985年的老旧社区。辖区有104个楼栋,居民4644户,常住居民15433人,多为企事业单位职工。

2014年以来,东亭社区针对社区长期存在的邻里关系冷淡、居民参与冷漠的问题,积极探索,大胆实践,通过培育34个社区社会组织,引导居民群众广泛参与,促进邻里交往,实现居民融合,提升社区品质,总结形成了“团队参与工作法”。

兴趣是居民参与的原动力。2014年9月,东亭社区成立社区学校,开办54个兴趣班,40多个学科,在活动中发现“草根领袖”,组成了21个兴趣团队。

2016年初,东亭社区探索将兴趣类团队带向公益,依托社区学校孵化“班长议事会”,将议事会打造成居民议事平台。以“我的社区有什么问题”为主题,引导班长议事会成员讨论社区问题,制作东亭社区问题清单。

为了解决居民参与持续性问题,东亭社区设计出了一套时间银行系统,建立“爱心券”兑换机制。“参加社区巡逻1小时积1分,照顾老人一小时积1分……”居民通过参与社区治理活动积攒“爱心券”,用“爱心券”兑换社区学校学费、商户提供的“爱心服务”、志愿者提供的志愿服务等,构筑“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爱心链条。

通过搭建参与平台、提高参与动能、提升引领能力、拓展参与空间,实现居民参与的常态化和社区治理的高效化。截至2018年,东亭社区通过社区志愿者组织处置社区环境安全隐患1300余起,刑事警情下降60%,解决社区300多人的就业问题,居民满意度和幸福指数大大提高。

东亭社区先后荣获“全国社会服务示范社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等30多项国家级和省级荣誉称号。(长江日报见习记者曾晗 通讯员王学丽)

   ◎“团队参与工作法”社区治理高效化

大力培育社区社会组织

加强社区组织团队建设、效能建设、“领头雁”建设、激励机制建设和项目化运作

提升社区工作者专业化

形成居民参与组织化、常态化

凝聚起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合力

增强居民自治能力

通过团队活力彰显出社区魅力

江欣苑模式

健全完善“五个体系”创新治理服务群众

江欣苑社区志愿者义务打扫卫生

作为武汉最大的农民还建小区之一,10年来,汉阳江欣苑社区不断建强组织体系、规范治理体系、完善服务体系、创新服务发展体系、强化保障体系,有力推动了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效破解了新时期城乡社区治理系列难题。

社区书记胡明荣有套“6点半晨步法”。每天早上6时许,她都要绕社区步行至少一圈,见人问候,遇事倾听,以此收集问题,通过民提、民议、民决、民评“四民工作法”来解决问题。在她的带领下,社区干部们也养成了类似的习惯。每天走一走、问一问,做到第一时间发现和处理群众的急难困苦,用自己的六心(爱心、贴心、真心、暖心、信心和耐心),解决百姓的八不(不快乐、不满意、不情愿、不配合、不理解、不相信、不支持和不参与),把思想工作做到居民身边。

社区不断优化“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党小组—党员—楼栋长—单元长”的“六级组织管理体系”,自上而下一抓到底,点面结合上下联动。社区推出政务服务、生活服务、法律服务、文体服务、关爱服务、党员服务加特色服务的“6+1”服务体系;推出“微邻里”网格化线上便捷服务,目前居民覆盖率已经达到90%。

随着自治文化不断成熟,社区社会组织联盟空间发展迅猛,先后建立礼社区、义社区、仁社区、智社区、信社区等五类社会组织40多个,还通过“五五方略”自治机制,做到“微团队”“微项目”“微公益”“微公约”等无微不至。

江欣苑社区通过构建“社区+企业+能人+居民”的“社区三加”模式,创新开启带头创新、带动创业、带领致富“党员三带”行动,依托社区非遗文化传承园建立“党员三带”示范基地,并建设“居民培训创业就业基地”,探索出解决居民创业就业的可持续解决路径。

江欣苑社区相继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被中组部誉为全国“村改居”成功转型样本,社区党委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社区书记胡明荣被中宣部授予“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荣誉称号。(长江日报记者史强 通讯员李善华 陈波)

◎六级组织管理体系

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党小组—党员—楼栋长—单元长

◎“6+1”服务体系

政务服务、生活服务、法律服务、文体服务、关爱服务、党员服务和特色服务

◎创幸福测评指标 建幸福指数测评屋

做到“年头向居民承诺、年中由居民督办、年末由居民测评”


【编辑  肖月】

(作者:长江日报记者李锐 长江日报记者谭德磊 通讯员李姗 长江日报记者黄金 长江日报见习记者曾晗 通讯员王学丽 长江日报记者史强 通讯员李善华 陈波)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