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越四十年 蝶变武昌

黄鹤乘风振玉羽

——40年改革开放看武昌如何“革旧图新”


中共武昌区委书记 刘洁

如果说辛亥革命第一枪激发了武昌敢为天下先的破旧精神,那么改革开放的一声春雷则是彻底唤醒武昌的澎湃力量。随着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首站武昌,这座古城正式迈入现代化城区建设阶段。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武昌区全面推进深化改革,不断锐意进取,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大关,近5年年均增速达到历史新高9.5%。改革开放40年取得的辉煌成就,正在推动黄鹤楼下的武昌城,以“三区融合、两翼展飞”的发展姿态,朝着创新型城区和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区的建设目标振翅翱翔。

千年武昌古城迸发新活力


老工业基地的经济转型


长江南岸月亮湾畔,在建的武汉绿地中心高耸云霄,近2万块玻璃幕墙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很是气派。这座“擎天柱”将打造成华中地区最具品质的国际甲级综合写字楼,集聚一批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区域总部、研发中心、结算中心,成为极具影响力的城市地标。


过去的武昌是老武汉工业区的典型代表之一,如今的武昌正在打造全国金融强区的征程中破浪前行。2000年之前,武昌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武汉锅炉厂、武汉重型机床厂、武昌车辆厂、武昌造船厂等一批大型工业企业。本世纪初,武昌牢牢抓住“退二进三”的改革发展机遇,立足区位优势,推进产业更新换代,挖掘特色金融产业,改制和外迁近50家工业企业,初步构建起以总部经济为龙头、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体系。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更是坚持将改革开放作为转型发展的最大动力,集众智、汇众力搭建起区域创新平台,通过打通制约改革、创新的梗阻现象和体制机制,构建开放互动融合的创新体系,不断助推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引导传统服务业向新兴业态高速发展。目前,中南路—中北路金融轴密布百余家银行、券商、基金、信托,每年实现金融产值近200亿元,金融业增加值及增幅双双位居全省县市区前列。滨江商务区正按照打造全省现代高端服务业集聚高地的目标,朝着集总部经济、金融商务、生态居住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商务区阔步前行。中科武大·智谷即将承载起武昌未来创新发展的希望,成为全国知名的科教创新策源地、产业创新引领区和创新创业示范区。


社会治理中的城市温情


变化确实挺大的,谁能想到,建于1999年的华锦花园小区,通过引导和发动居民参与小区规划,曾经人车不分流、活动空间少、公共绿地不足的老旧社区实现了华丽蝶变,取而代之的是整洁的路面、人性化的布局和颇具情调的绿化环境。


武昌是武汉江南的中心城区,随着改革开放后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如何因地制宜,改善配套老化、拥挤逼仄的老城区面貌,是城市建设发展亟须破解的“成长烦恼”。武昌区顺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期盼,通过“微规划”“微改造”“微治理”,改革城市建设方式,创新社区治理体系,推动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别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区建设,探索出一条适宜中心城区建设发展的新路径。居民生活品质和居住环境的提升,不仅反映了改革开放的红利,更体现出武昌城市的魅力与温情。


华锦花园小区只是武昌社会治理创新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武昌积极探索党建引领社区自治、法治、德治与服务一体化“三治一服务”模式,借助“武昌·微邻里”微信公众号,推动资源、服务、管理下沉基层,实现“工作力量全进入、群众需求全收集、分类分级全解决、服务过程全评价”,让居民享受指尖上的“全科服务”。如今,居民随时随地说问题、谈诉求、提建议,充满温度的社区“网聊场”已在武昌遍地开放。

基层党组织的真抓实干


在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中共五大会址主讲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昌周周讲主题学习活动每周六上午按时开讲。全区14条街道分别设立子讲堂,走进军营、楼宇、企业、建设工地、扶贫村湾等,形成“一主多场、百花齐放、群星闪耀”的磁石效应。


作为中央监察委员会的诞生地,武昌既要在改革发展上走在全省前列,也要在党的建设上走在全省前列。改革开放40年,武昌不断探索、砥砺奋进,走出了一条符合区位特点和规律的基层党建新路,打造了一批具有武昌鲜明特色的党建品牌。


党的十八大以来,武昌区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在全市首创“支部生根”工程,通过抓责任体系、抓压力传导,将责任压实在每个支部;通过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将信念筑牢在每个支部;通过抓早抓小微治理、简便管用微制度,将问题解决在每个支部;通过创先进基层组织、创合格党员形象,将活力激发在每个支部。同时先行先试建立党员社会表现信息报告制度,以“四两拨千斤”的巧劲撬动每个党员自觉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全区党员党章党纪意识得到唤醒,支部从严管党治党功能得到强化,一批党员教育管理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和机制在武昌逐步形成。


如今的武昌,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围绕“传播党的创新理论、阐释党委政府政策、回应基层关切热点、引导凝聚基层群众”,谋划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昌周周讲主题学习活动,吸引一大批群众向党组织靠拢,带动新成立16个“两新”党组织,武昌周周讲经验模式得到中宣部肯定,并在全国引发热烈反响。


聚力改革创新 全力拼搏赶超

奋力谱写区域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专访武昌区人民政府区长余松

围绕不忘初心再出发,武昌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推动创新型城区和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区建设有哪些新举措、新成果、新目标? 近日,武昌区人民政府区长余松接受了长江日报专访。

蓝天碧水美丽沙湖


问:改革开放40年来,武昌区经济社会发展成效如何?未来发展如何定位?


答:改革开放以来,武昌区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密结合区域实际,切实抓好发展思路、目标、路径、举措的谋划与实施,调结构、促转型、强功能、提品质、惠民生,以总部经济为龙头、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初步构建,“三区融合、两翼展飞”的城市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居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先后荣获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等称号。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大关,今年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继续保持稳中有进态势,先后5次在全市拼搏赶超大会上作经验交流。


站在新起点,踏上新征程。我们将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旗帜,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深入实施创新和投资“双轮驱动”战略,瞄准方向不动摇,咬定目标不放松,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努力建设创新动力强劲、经济实力雄厚、文化魅力彰显、社会活力迸发、生态环境优美的创新型城区和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区。


问:进入新时代,面对新要求,武昌区是如何切实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强化创新驱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区的?


答:作为全国知名的科教资源集聚区,武昌辖区内拥有武汉大学、中科院武汉分院等众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22万名科教人才和25万名在校大学生。我们紧紧依托科技、人才资源集聚优势,找准突破口与发力点,推动新旧动能加快转换。一是优化工作机制,释放创新活力。在全市率先组建区域创新委员会,集众智、汇众力搭建起区域创新平台,吸引400余个创新创业主体加入。大力推进载体建设,累计建成创孵空间44万平方米,其中国家级孵化器、众创空间4家,入驻企业740余家。二是加快成果转化,激发内生动力。组织科技成果就地转移转化对接活动36场,培育、引进人体肺部气体磁共振成像系统等“院士经济”项目8个。建成区创新发展与人才服务中心,今年落地院士工作站2个、海外人才工作站12个,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31名,新增留汉大学生6万人。三是培育新兴产业,厚植发展潜力。充分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导基金作用,有效引导社会资本向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命健康等产业投入。辖区现有高新技术企业近200家,产值年均增幅超过10%。


问:武昌是传统的服务业大区,面对高质量发展要求,如何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


答:服务业是我区的支柱产业,2017年实现增加值947.8亿元,GDP占比近86%。截至目前,全区共有总部型企业208家、金融机构320家、文化企业5000余家,以总部经济为龙头,金融、文创、商贸、旅游等重点产业为支撑的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下一步,我们将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断提升服务业发展质效。一是着力增强供给能力。深入推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八大工程,努力构建“优质高效、充满活力、竞争力强”的现代服务业新体系,到2025年,金融、文创、商贸业增加值分别达到500亿元、200亿元和300亿元以上,实现旅游总收入1000亿元。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提高到85%。二是着力提升集约水平。精准高效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到2025年,新增总部型企业100家。大力发展楼宇经济,新建高端商务楼宇250万平方米以上,加快推动楼宇建设品质、物业服务和商企结构变革,打造一批总部、亿元、特色楼宇。三是着力优化供给环境。完善项目服务机制,加大企业帮扶力度。进一步优化政务环境,持续推进“三办”向“四办”改革延伸,深化“情景式”审批,优化流程,全面提升审批标准化建设水平,打造营商环境标杆区。


问:作为重要的滨江城区,武昌如何抓长江生态大保护的?


答:武昌滨江滨湖,拥有17.9公里的长江岸线和8个大小湖泊。我们坚持把长江大保护作为高质量发展生命线工程来抓,下最大决心、花最大力气,保护好长江武昌段生态环境。一是狠抓长江大保护。深化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重,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并举,运用系统思维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全力做好长江港口码头岸线资源优化调整,实现武昌滨江岸美、水净、人悦。二是系统推进“四水共治”。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巩固巡司河、董家明渠等水体治理成果,全面修复、提升河湖港渠水生态。着力抓好海绵城市建设和污水治理,大力推进雨污分流工程。整体提升城区排涝水能力,持续做好保供水工作,让群众切实感受到治水成效。三是科学推进滨江地区发展。突出亮点,以线带面,完善功能轴、建设发展轴、彰显文化轴、修复生态轴、打造景观轴,推动武昌古城、滨江商务区、华中金融城三大功能区融合发展,带动白沙新城、杨园新城南北两翼建设,着力打造长江主轴江南样板。


问:武昌区是如何保障人民群众不断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增强获得感的?


答:为政之要,民生为本。我们始终坚持强基础、补短板、塑品牌,兜牢民生底线,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一是优化民生基础保障。推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加充分就业。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统筹提高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水平,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机制,着力形成服务均等化、管理精细化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深入开展城市精准扶贫、对口农村帮扶工作,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二是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巩固武昌教育领先优势,彰显“学在武昌”品牌。深化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保障水平,打造“健康武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擦亮“文化武昌”名片。三是优化基层社会治理。深入推进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建设,探索社区规划建设与社会治理创新联动互促新模式。完善区、街、社区、网格四级管理体系,提高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能力。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武昌”。


58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繁荣总部经济

经济

服务业成支柱产业

对GDP的贡献率达91%

中北路现代服务业企业聚集区


近日,福中集团湖北区域总部总经理刘沙平透露,截至目前,福中集团已将旗下包括数字农业、智慧城市、金融保险、大健康等在内的8大产业引入武汉,以武汉为区域中心在湖北的投资项目输出已经达到20个。


2017年4日,福中集团华中总部正式落户武昌。刘沙平介绍,经过了一年的精耕细作,福中集团与武昌区的合作项目引人注目:


福中武汉智慧中心项目将在武昌滨江商务区斥资35亿元,兴建一座聚集全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地标性建筑并投入使用。预计2022年建成后,将是一处囊括数字商业、三产服务、智慧城市、人工智能、大健康、金融投资、文化创新等产业的新概念产业综合体。11月13日,华中金融城·资本中心正式启用,福中集团作为项目的运营方联合武昌区政府共同打造基金产业生态圈,带动产业聚集,协助武昌区实现产业升级。福中集团联合武昌区、SAS中国举办中国高校SAS大数据分析大赛,借此推进武昌区大数据分析产业应用发展、提升行业水平,挖掘大数据人才……


实际上,总部经济集聚效应已经在武昌凸显。截至2017年末,全区总部型企业累计达到215家,占当年武昌区全口径财政收入总额近40%。全区世界500强企业区域总部和分支机构58家。


武昌区作为武汉市的中心城区,长期以来的经济工作重点就是发展和提升服务业水平,服务业已较早的成为了武昌区的主导和支柱产业,服务经济发展已具备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刘沙平说:“从福中集团与武昌区开始接触,到福中集团区域总部正式签署入驻武昌区的协议,仅用了15天。这反映出来的是武昌区招商引资力度和政策扶持力度”。据了解,福中集团正式落户后,武昌区为福中在武汉的发展设立了涵盖街道、职能部门和区领导的三级服务保障体系,确保了福中的顺利发展。


数据显示,2017年武昌区地区生产总值迈过千亿级达到1102.5亿元,同比增长9%;实现服务业增加值947.8亿元,同比增长9.6%;地区生产总值和服务业增加值的规模和增幅均排名武汉市中心城区第二;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85.97%;服务业对GDP的贡献率达到91%。


据了解,除了快速占领总部经济这一新高地,近年来武昌区服务业还呈现其他特点:金融产业支撑作用突出、文创产业活力日益增强、商贸产业平稳有序发展、旅游产业发展能极提升。此外,在服务业发展的基础上,武昌区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生命健康产业等战略新兴产业领域取得了较好的发展。


未来,武昌区高质量发展将定位打造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打造以高端要素聚集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高地,实现经济转型发展。形成“3+2”空间布局:主打华中金融城、滨江文化商务区、武昌古城三大功能区,带动南北两翼白沙新城和杨园新城建设。

城建

每年开通20条微循环道路

投巨资搞城建提升区域功能

外立面焕然一新的洪山侧路


41岁的陈兴荣家住光谷,但他上班的地点位于徐东大街宏祥路。此前,他每天开车上班需40分钟。今年11月,微循环道路宏茂巷建成通车,陈兴荣走这条新线路去单位只需20分钟。4年来,武昌区以每年建设近20条微循环道路的速度,不断完善区域道路网络,让居民享受优质快捷的道路交通。


“相比我刚来武汉时,这里交通条件极大改善,绿化面积大幅扩大,城市环境和配套设施也越来越好。”18年前,大学毕业的陈兴荣从甘肃兰州来到武汉,那时武汉道路拥堵,路边也常见垃圾,环境远没有现在好。几年前,陈兴荣把父母从老家接到武汉,孩子在家附近就可以上一所好初中,“在武汉生活的幸福指数很高,日子越过越舒坦!”


作为“首府”“首义”“首善”“首创”“首位”的“五首”之区,武昌在过去几十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陈兴荣也见证了这种变化,“城中村改造为经济发展腾出空间,居民生活品质不断提升,道路交通系统四通八达,城市基础设施体系不断完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持续多年保持中心城区前列。武昌这座活力之城,见证着新旧动能转换与全面升级”。


围绕建设创新型城区和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区的奋斗目标,仅仅3年内,武昌区投资过百亿,建成杨园南路、和平大道文化宫段拓宽、临江大道五期等近60条道路;实施三旧改造项目,对危房集中、基础设施落后的棚户区进行改造升级,改善万余户居民的居住环境;通过“平改立”建设机械立体停车库等方式,新增近万个公共停车泊位,缓解居民停车难问题,并对宝安社区、梅苑社区等近20个老旧社区进行升级改造,逐步提升社区基础设施及服务水平。


城市建设的巨大变化带来居民生活环境的极大改善,新的契机更为发展增添活力。如今的武昌生机勃发,活力涌动,人民幸福指数日益攀升。


今年5月21日,武九铁路北环线搬迁正式启动,武昌区以此为契机开展滨江生态文化长廊建设,武昌滨江片区将进入大发展时代;华中金融城现集聚多家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金融产业的硬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武昌古城片区按照建设国家5A级大黄鹤楼-武昌古城历史风貌旅游区的目标定位,探索古城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模式……不同片区建设齐发力,正为武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空间载体和发展动力。


明年,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即将在武汉举行。为向世界展示武昌历史风韵和现代魅力,武昌区坚持高标准规划、高水平设计,聚焦“五边五化”,开展“五子”整治,全域推进道路洁化、立面美化、景观亮化、水体净化、生态绿化等方面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以迎军运综合整治为契机,带动武昌全域面貌升级,促进城市管理、文明程度、社会治理能力提高,打造全市军运会环境综合整治提升标杆区。

城管

道路机械化作业率超九成

创新让城市管理更精细

小型水车清洗人字沟沿石


洗路污染车辆、冲脏行人衣服怎么办? 武昌区城管委二桥清洁队副队长付国炬动起了脑筋,用“排枪处理法”——在水车车身底部加装一个可调整角度的排枪,车子底部出水,不会溅到行人身上,侧后方紧跟一台吸污车,达到了路面见湿却不积水,既不扬尘也无泥浆的效果。


从事环卫工作26年的他,可是远近闻名的发明达人。8年间,先后进行了“鸭嘴水扫把”、车底排枪、黄线靶向清洗水枪等共7项发明,逐一解决了洒水车水压低、喷洒扰民、黄线清洗难等问题,均被批量化应用到环卫车生产上,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标准。


“以前的环卫工作是粗放型的,现在是往细、往精在做,是一种家庭式的精细化管理。”付国炬说。负责军运会保障线路中山路沿线环卫作业的他,看着城市越来越美观,心情也变得很舒畅。他表示,随着环卫作业大量采用机械化,环卫工人们的工作量也大大减轻。如今,武昌区城管委采用“梯形洗路法”,效率也大大提高。


“梯形洗路法”是该区城管探索出的环卫清扫保洁作业新模式。通过对环卫车辆进行“整编”,功能各异的环卫车辆保持一定距离形成梯队,协同作战:洒水车“冲锋在前”清洗路面;高压冲洗车紧跟其后,把路面尘土垃圾冲至路边;吸污车负责收尾,将尘土、积水和零星垃圾吸进“大肚子”里。整个冲水、清洗、清扫、吸污环节一气呵成,环卫车阵开过,路面见本色。“梯形洗路法”不仅节约了时间,还降低了油耗成本,武昌精致环卫的新模式很快在全市推广开来。


为了不影响交通,梯形洗路法一般在夜间作业。洗路作业每天晚上11时开始,次日早晨6时结束。相比原来夜间“人工+水车+扫帚”的人海清扫洗路,现在一条四车道道路的清洗作业,只需梯队车辆行驶一次即可完成。


除了作业方式革新之外,环卫设备也在更新换代。武昌区现有小型高压冲洗车、高压清洗车等清扫、清洗车辆共计262台。2018年,该区日均出动清洗车辆350车次,清洗作业人员500余人,日均清洗道路面积超1000万平方米。大到炮筒喷雾车、吸扫车,小到环卫工手中的高压喷枪,机械化作业的普及使得清扫作业速度更快、覆盖面更广、效率更高。如今,该区道路机械化作业率已超九成。


行走在武昌的大街小巷,干净整洁的街道,翻葺一新的老旧社区,让人赏心悦目。近年来,武昌城管在环卫改革、发展、创新方面举措频频,“以城为家”。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创新,改变固有的环卫作业习惯,从设备升级、设施创新入手,精致环卫扮靓武汉街头。让大街小巷全天候保持迎宾状态,以洁净美观的城市环境迎接八方来客。

生态

坚持生态绿色引领

构建人水和谐的河湖生态

绿意盎然的紫阳湖公园


晚秋的紫阳湖,湖中野鸭成群结队,湖边秋意盎然,岸边行人悠悠。仅仅3年,紫阳湖水质由劣五类转为四类,这对从小就生活在紫阳湖畔的李长缨来说,无疑是一种失而复得的惊喜。


2015年,复兴路社区成立巡湖志愿队,李长缨毫不犹豫加入了。11月30日,李长缨像往常一样在湖边忙碌着,和其他40多名志愿者相同,她每天都要围绕紫阳湖走上两三圈,除了要在湖外线发现白色垃圾、劝阻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她还要随时关注是否有填湖或者湖水污染情况。


“以前紫阳湖是纳凉休憩的好地方,后来水质逐渐变差,游人也渐渐稀少。现在,湖水一天天变清,公园也因水增添几分秀气,居民们饭后散步、游玩娱乐,欢声笑语不断,我们打心底里高兴。”


李长缨介绍,2000年以后,受生活污水排放影响,紫阳湖水质不断恶化,水生植物退化。治湖先治污,2015年1月,武昌区启动排水改造工程,开启对紫阳湖的治理。改造从紫阳湖公园大门处,沿湖两侧敷设排水管网收集污水,最终经津水路排水箱涵排入市政管网,到达黄家湖污水处理厂。随后,武昌区实施水生态修复工程,通过改良湖泊底质,配置观赏挺水植物、浮叶植物,布设涌泉曝气机、立体生态浮床,调整鱼类种群等措施,紫阳湖的水生态逐步构建完成。


李长缨说,工程实施后,紫阳湖再无污染物入湖现象,水体也由“藻型浊水”向“草型清水”转换。2017年11月,紫阳湖水质告别五类,至今,一年来稳定达到四类。


同样的治湖经验,在武昌区晒湖生态治理中得到应用。如今,武昌区以迎军运会6个水体,即巡司河、董家明渠、沙湖港、罗家港、水果湖、楚河治理为重点,推动全区所有河、湖、港、渠的水质提升。


提升辖区水环境质量离不开制度保障。据悉,近年来,武昌区严格落实“河湖长制”要求,深入推进“四水共治”,打造武昌区人水和谐的河湖生态品牌。


2017年3月,《武昌区全面推行河湖长制的实施方案》印发执行。眼下,河湖长已经延伸到村(社区)一级,实现全区三级河湖长全覆盖,确保全区2条河流、7个湖泊、4个港渠都有责任明确的河湖长,将责任延伸到行政管理的末端和前沿。预计年底,全区区级河湖长巡查河湖约90人次,街道级河湖长巡查河湖约300人次。


此外,该区还建立联系部门工作制度,形成全区齐抓共管、关爱河湖的良好工作局面。同时,武昌还将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和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考核,每季度对各街道河湖长履行职责情况进行考核并公示。


目前,武昌区已完成“一湖一档”基础编制工作,同步实施“一湖一策”“一湖一品”工程,着力提升湖泊周边综合环境,打造高质量的湖泊景观,确保群众能够“看水、亲水、嬉水”。同时,以沙湖、紫阳湖为试点开展“大湖+”建设,深入研究探索“大湖+”模式,从“大湖+”环境保护、“大湖+”产业创新、“大湖+”社会建设等方面探索“大湖+”的发展模式,实现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努力打造武汉市“大湖+”的先行示范。

全省首推“三微”模式开启社区治理新格局

党建

党建引领居民自治

把服务送到老百姓心坎上


“七宝巡逻队”队员宣传垃圾分类


近年来,武昌区不断完善基层治理组织体系、治理体系和服务体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全区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有效提升。


东亭社区是武汉最早的商业小区,有房屋75栋,居民1.5万人。社区内道路狭窄,人员构成复杂,安防设施老旧,社区安全案件频发。居民黄惠兰已经在东亭社区居住了数十年,她讲述了这个已经建成30多年的敞开型社区从安保队力量稀缺到如今义务巡逻队随处可见的转变。


黄惠兰回忆,2016年5月至6月间,东亭社区接连发生多起入室盗窃案。案子后来虽然破了,但大家心里的阴影却没有消除。2016年,社区有了第一支巡逻队——一支由社区党员、志愿者建立起的49人队伍。由于每次都是7人一组巡逻,居民们亲切地称他们为“七宝巡逻队”。


他们每天统一身着队服,准时出现在社区马路上、单元门前楼道里巡逻,治安、交通、卫生、邻里纠纷、乱搭乱盖……见事管事,为社区安全助力。在社区党员的带动下,很多人加入了巡逻队。目前,“七宝巡逻队”队员已经扩充到300人,每次参与巡逻的人数也增加了,而且还有了一位“特殊队员”:一条名叫“坦克”的退役警犬。不仅如此,周边多个小区已效仿成立了自己的义务巡逻队。


为了鼓励更多党员先锋参与社区事务的管理,东亭社区为每一位队员制作了“存折”:他们巡逻时间每增加1小时,可以获得1个积分,以此兑换社区学校的免费学习时间。“社区学校里开设了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很多退休老人都在那里学习。”黄惠兰说。


强化党建引领,东亭社区“七宝巡逻队”只是其中案例之一。为了不断激活党员细胞,提升社区民主协商能力,建立自治共同体,东亭社区还推出“在职党员进社区”、“单位服务资源进社区”、认领困难群众“微心愿”等活动,推动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全覆盖,带动群众共同参与基层治理。同时,“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也成为了畅通社情民意,收集处置和反馈渠道。


近年来,武昌区完善街道“大工委”和社区“大党委”工作机制,纵向形成“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五级架构,横向建立以社区党组织为领导核心,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物业企业、驻区单位、群众团体、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1+6”区域化组织体系和治理模式。


党建引领是整合区域力量、凝聚服务群众、构建稳定格局的核心。强化党建引领,坚持整区推进、多元善治、系统集成,基层社区治理的“武昌模式”已初见雏形。

民生

打造民生幸福线

“南湖帅哥”模特队走出国门演出

今年11月,南湖街男模队前往韩国进行文化交流活动。


11月23日,“南湖帅哥”老年男模队结束为期10天的中韩文化交流演出后返汉,这是他们火爆江城后第一次走出国门演出。据悉,南湖老年大学这支男模队成立已有6年,规模由起初7人扩至40人,他们平均年龄68岁,每次表演现场都会引起阵阵喝彩和掌声。


64岁的黄和平是男模队中的一员,退休前曾是一名海员,现在和女儿一起居住在南湖。他告诉记者,以前的日子过得单调,现在他除了坚持训练走秀,还在老年大学学习烹调和太极,“现在每一天都过得充实开心,越活越有劲!”


如今,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场景正在武昌处处上演。今年以来,武昌区审议并通过《武昌区推进“互联网+居家养老”新模式实施方案》,将各项养老工作目标纳入区政府绩效考核目标,安排专项经费提档升级为老服务平台,实现与区残联、区卫计委、市级为老服务平台,以及街道和社区服务网点等数据服务联通,打通为老服务“最后一公里”。


武昌区民政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区今年新建7个社区嵌入式或中心辐射式服务网点,建成社区老年人服务中心96家,老年宜居社区74个,老年食堂27个,区级综合为老服务平台1个,初步形成以信息化为手段对接居家养老、以社会化为支撑强化社区养老、以市场化为依托发展机构养老的服务网络。


此外,武昌区2000名困难老人每年将免费获得价值200元的“一券通”服务券,兑换家政清扫、上门理发等服务,至今已推广4年。为不断培养为老服务力量,武昌区采取“引”“推”“联”的方式,引入一批国内知名为老服务企业,推荐20多家本土组织和企业,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为辖区老年人提供智能化养老服务,并联合科技型公司,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发老年人安全、医疗保障、智能看护等系列产品,推动区域养老产业发展。


打造民生幸福线,覆盖各年龄阶段的居民群众,更涉及养老、医疗等方方面面。为让居民在家门口享受一流医疗服务,武昌区创新发展医联体模式,搭建省、市、区三级分级诊疗平台,实现人才、技术、服务等资源互通共享,畅通医联体内医疗机构的双向转诊渠道。去年,武昌区在全国首推“支付宝+家庭医生”模式,今年在原有基础上新增幼儿入园体检、无创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检测等预约功能,探索惠民服务的信息化应用,建立覆盖医联体上级医院的线上问诊、在线报告查询、审片、电子处方等“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模式,全方位全周期保障居民群众健康。


以不断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为目标,今年以来,武昌区在辖区新建10个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创建了47个“幸福驿站”,对接社区资源和居民需求,提供如政务、法律、生活、文体等精准化精细化社区服务。打造“武汉微邻里”社区服务平台,群众可通过“我要说事”等栏目反映诉求,让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拉近了社区群干与居民群众之间的距离。


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武昌区以办好居民幸福实事为目标,落实多项惠民举措,筑牢群众幸福基石,增强民生幸福。

社区

微改造关注民生难题

创新社会治理擦亮“武昌品牌”

戈甲营社区居民与社区规划师共同研究社区规划


近日,南湖街华锦花园小区8个微改造项目竣工:小区新设人车分流循环道路,新增156个停车位,原来利用率低的喷泉广场改造成为兼具舞台功能的休闲广场,增设健身设施和休闲桌椅……55岁居民袁腊梅说:“这些改造采纳了居民意见,真正做到让居民说了算,小区环境也变得越来越好。”


过去的城市改造,多由政府单一主体实施、缺乏居民参与。从去年起,武昌区联合武汉市规划局、武昌区规划局在南湖街、中华路街、水果湖街、粮道街启动8个社区的“微规划”试点工作,转向探索城市“静区”、存量空间的规划改造。


为让改造真正由居民说了算,武昌区选拔培养200位社区规划师,全程参与调研和规划方案制定,并在改造项目完成后,通过评估其职业和兴趣爱好,细分为物业师、园艺师、调解师等,培养成一批懂规划、懂改造、会管理、爱社区的居民组织。


据悉,武昌区推行“微规划、微改造、微治理”在全省是第一家,是要引导政府有限的资金投入,去解决百姓生活中最急的事情。以此为契机,搭建居民参与社区规划、改造和管理的平台,培养有现代公民意识的居民组织,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真正让居民成为社区规划的直接受益者。


近年来,在武汉市“全面重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引领下,武昌区坚持整区推进、多元善治、系统集成,深化社会治理创新,出台区域社会治理创新系列举措,召开多场社会治理创新现场推进会,初步形成基层社会治理“武昌模式”。


其中,多项创新举措走在全国前列,先后获得“中国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中国政府创新最佳实践奖”等荣誉称号,并在首届全国社区治理论坛进行经验交流。今年,武昌区水果湖街道东亭社区、南湖街道中央花园社区还入选民政部全国100个优秀社区工作法。


社会治理离不开居民和志愿者的广泛参与,武昌区发挥辖区志愿者人数众多的优势,深化“三社联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满足居民多元化需求。连续五届举办公益创投大赛,“孵化”252个公益志愿服务项目,让志愿服务走进千家万户。去年5月,武昌设立全省首个社区创新工作室,成立全省首家社会创新中心,通过政府、社会、市场互通互融,解决社会治理难题,提升辖区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目前,辖区内14个街道根据自身特点,探索不同的基层治理模式,如南湖街推出“了不起的居民”系列活动,各个街道、社区各有亮点,又可相互借鉴。着力解决居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社会治理创新“武昌模式”正在吸引更多居民参与、发挥巨大作用。

教育

建成8大优质义务教育学区

让孩子们在家门口上好学校

南湖中学学生表演传统茶艺


今年8月,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举行的2018年亚洲(国际)音乐大赛总决赛中,南湖中学音乐教师侯爽荣获声乐类专业社会组金奖。10月,该校学生郭聂果在湖北省田径运动会中一举拿下3块金牌,并在100米短跑等项目中,获得国家二级运动员称号。武昌区南湖中学师生捷报频传,让家长们交口称赞,也让“学在武昌”的名头越来越响。


除艺术、体育获奖之外,南湖中学学生在科技创新、文化课程等方面也出类拔萃:秦明远、杨睿2名同学被华师一附中空军飞行员少年班录取、胡淼等15名同学获市“科技小人才”称号。据悉,近10年来,南湖中学普高升学率均在70%以上,成为武汉市公办初中的典范。


这一切得益于优质学区建设。武昌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南湖学区的中小学抱团发展,以片内优质学校带动其他学校发展,以其他学校的发展促进片区学校整体提升。南湖中学也因此焕发了更强的生命力。


“家长为了让孩子能够上重点,挤破了头”。2012年,武昌区教育局将南湖学校的初中部与小学部剥离:初中部与楚才实验中学合并,提高了楚才实验中学办学水平,组成新的南湖中学。


武昌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称,新的南湖中学实现对口南湖一小、南湖二小、武昌实验寄宿小学南湖校区3所小学,招生范围不仅扩大了,优质教学资源也实现了“从在一所学校聚集”向“在4所学校共享”转变。


居民李先生透露,“如今,咱们的孩子从幼儿园到初中,12年都能直接在家门口上好学校了。”


南湖一小的灵动教育、南湖二小的自主课堂、武昌实验寄宿小学南湖校区的新自然教育、南湖中学的自省教育等特色教育理念……在优质学区建设中,南湖学区已经构建起“合作、分享、共赢”的教育发展平台,逐步缩小学区内校际差距,形成了教师走教、学生游学、课程共享等多种资源共享机制。在这种机制的推动下,学生们上一所学校,等于同时共享了其他3所学校的优质教育。


继南湖学区试点成功之后,武昌区积极推进义务段优质学区的打造,形成了由南湖中学引领的南湖白沙洲学区、由梅苑学校引领的梅苑学区、由武珞路中学引领的中南中北路学区、由武大外校引领的珞珈山学区、由武汉初级中学引领的百瑞景学区、由水果湖一中二中引领的水果湖学区、由粮道街中学引领的粮道街积玉桥学区、由省实验中学初中部引领的徐家棚杨园学区八大优质义务教育学区。


武昌区坚持“绿色教育”理念引领,构建“两纵两横”系统,组建“以骨干初中为龙头、名优小学为支撑”的八大优质义务教育学区,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全域覆盖,实施一区一策、纵衔横联、协同评价“三大”创新举措,着力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目前,武昌中小学“扩优”“提质”工程全面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江南核心 乘势而上


流光溢彩夜武昌


辛亥首义的枪声还在回响,新时代的激情和活力早已全面绽放。中科武大·智谷,浸润百年书香,催生创新协同新动力;武昌滨江商务区,矗立长江南岸,打造城市商务新标杆;武昌古城,守望白云黄鹤,定义城市生活新方式;白沙新城,全面提档升级,构建生态宜居新范本;杨园新城,激荡创意智慧,崛起设计之都新高地;华中金融城,彰显总部效应,领跑金融产业新速度……历经风雨、善作善成的武昌,正以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豪迈感和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坚定不移地踏步在改革开放的新征程上,着力描绘新时代跨越式发展的新画卷。

武昌滨江商务区

【空间】

武昌滨江商务区地处长江大桥与二桥之间,位于长江主轴的核心段,西临长江,东连沙湖,包括滨江核心区、武车生活区、武昌热电厂片区和裕大华片等。

【功能】

滨江商务区将以总部经济为统领,以金融商务为载体,凸显文化产业特色,是集文化、商务、旅游和居住为一体的复合型生态型区域。建成后,将成为武汉主城区新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具有滨江特色的、标志性的、多元化功能区。

【进度】

按照既定工作计划,武昌滨江商务核心区实施性城市设计已完成地面公共部分城市设计深化、交通、市政专项深化设计,并结合各地块招商情况,收集各招商主体建设意向方案及月亮湾城市阳台规划方案,整合梳理形成新一版的城市设计方案。目前,设计方案已通过市规委会专题会议审查并获原则通过,同时其地下空间规划已基本完成终期成果。

华中金融城

【空间】

华中金融城由“一轴”“一片”组成,“一轴”指中北路中南路金融主轴,规划范围北至岳家嘴,南至洪山广场。“一片”指华中金融城核心区,以小龟山为中心的公正路、中北路、民主路、中山路合围区域,用地面积约255公顷。

【功能】

围绕华中金融城及武昌滨江CBD总部金融聚集区建设,通过转变金融产业发展方式,加快构建金融机构聚集、金融市场完善、金融创新活跃、金融服务高效的多层次、功能互补的现代金融产业体系,努力把武昌区建设成为武汉区域金融中心核心区。

【进度】

到2020年,力争全区金融业增加值达到300亿元以上,金融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25%。在此基础上,按照全市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定位和长远目标,力争5至10年,把华中金融城建造成为立足武汉、辐射全省、服务中部、面向全国、联系世界的武汉区域金融中心。

武昌古城

【空间】

武昌古城,即临江大道、中山路、津水路围合的7.7平方公里,是武汉的城市之根、民族之魂,彰显古城古韵。蛇山以北是古城整体策划的重点区域。

【功能】

依托黄鹤楼城市文化坐标的打造,整合周边资源构建大黄鹤楼传统文化原真体验区;同时依托昙华林区域特色历史风貌,借助湖北美院优质文化资源,打造昙华林国际艺术文化区。由此构建古城蛇山以北区域内两大重点功能区域。

【进度】

2014年7月底启动《武昌古城蛇山以北地区保护提升规划》编制工作,在对蛇山以北整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太平试馆、常平仓、青龙巷、户部巷、斗级营片区开展重点地块修建性详细规划。2018年10月,《得胜桥片修建性详细规划》市区联动会对该保护提升规划提出修改意见。目前,已根据相关意见进行规划完善,拟纳入控规升级版。《武汉昙华林启动片区规划方案及建筑设计》的编制工作于2014年7月启动;建筑方案于2018年10月正式启动。《得胜桥千年古轴整治提升系列工程综合规划》于2017年4月底正式启动,目前测量工作已经完成,修规成果已于2018年10月通过市区联动审议通过,同步建筑第一界面和景观方案设计已经开展。

白沙新城

【空间】

白沙新城北接武昌古城南界及津水路,南临八坦路,西至长江,东抵京广铁路及白沙洲大道,总用地面积约7.34平方公里,其中在武昌区辖区内占地6.38平方公里。

【功能】

结合区域产业分布特点,立足新城现有产业基础,引导产业集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以信息安全产业为先导,上下游关联产业和特色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创新性科技产业为辅助的产业体系。

【进度】

近期——交通引领,重点启动,实现土地迅速增值;中期——核心带动、配套完善,形成相对完备功能;远期——环境优化、品质提升,打造生态、宜居、高效新城。

杨园新城

【空间】

杨园新城位于长江二桥武昌桥头以北。

【功能】

围绕“设计之都、智慧创意、国内一流”的发展目标,创造一个“创新、文化、宜居”的新杨园。以铁四院、武钢设计院、船舶设计院等设计机构为触媒,创造一个新的交流合作平台,打造成为华中乃至世界的知名品牌。

【进度】

《武昌杨园地区实施性规划》于2016年初正式启动,于2016年12月通过市区联动中期成果审查。为推进杨园片区新一轮控规编制单元优化工作,目前控规升级版已经按照该规划所形成的用地布局方案进入市局控规预控图层。同时,杨园片区内相关项目也已经参照控规预控图层进行落实,拟开展“市区联动”终期成果验收工作。

中科武大·智谷

【空间】

“中科武大·智谷”将依托珞珈山、小洪山及东湖山水景观资源优势,以中科院武汉分院、武汉大学为支点,规划形成“一港、一城、两带”的空间布局结构。一港指对东湖风光村及省军区相关区域进行整体规划改造;一城指建设中科院小洪山科学城;两带指重点打造八一路科研创新产业带、东湖南路科教创新体验带。

【功能】

通过集成中科院和武汉大学学科资源,引入创新协同服务机构,汇集技术、人才、信息等各种创新要素,沿珞珈山、小洪山及临东湖沿线布点建设集研发、孵化、加速、成长、服务与一体的生态“创谷”,基于现实技术和产业发展条件等动因,聚焦高端智能医疗影像主导产业,依托新一代北斗技术的原子钟小型化、军品转民品广泛应用储备未来结构性补充产业,孵化培育精密测量产业(北斗技术应用),构筑完整的知识密集型产业生态链,打造“环中科院武大产业带”,建成“卓越创新中心”,打造武昌科教创新策源地,支撑全球研发网络重要节点城市建设。

【进度】

目前,“小洪山科学城”初步形成了“智慧之门”和“绿色创谷”两种设计方案。结合“一港、两带”建设,区政府与中科院武汉分院、武汉大学签订合作共享协议,为入驻创谷企业开放实验室和休闲运动场所等,今年创谷建设新增17万平方米的目标已完成。力争在2020年,建成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创谷”——“中科武大·智谷”。


策划:中共武昌区委宣传部


撰文:黄哲 叶子兰 曾晗 刘金峰 况昕昀 陈九龙 程克军 何腾琪 袁宇洁 黄聪俐 陶惠君 李凯歌 王琼 李亚凤 郭悦琪 张剑冲 彭雪琴 陈伟彬 张毅 曾栋梁 蔡曼姝 杨琴 胡利群 杜云


供图:中共武昌区委宣传部

【编辑  肖月  高阳】


(作者:黄哲 叶子兰 曾晗 刘金峰 况昕昀 陈九龙 程克军 何腾琪 袁宇洁 黄聪俐 陶惠君 李凯歌 王琼 李)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