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进行时】市红会医院推进“医联体”建设便民惠民

昨日,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市十一医院)与常青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约,正式建立“紧密型医联体”,未来将在双向转诊、急慢分治、远程医疗、上下联动方面形成密切的合作关系。


为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发挥大医院的专业技术优势和带头作用,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先后与汉兴街、唐家墩街、常青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紧密型区域医疗联合体,与北湖、民意、水塔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密切协作关系,推出系列便民惠民措施,不仅大大方便了患者就近问诊就医,也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水平“提档升级”。

急病慢病“双向转诊”专家医师社区“把脉”

市红会医院推进“医联体”建设便民惠民

双向转诊——急慢性病患就诊更“有序”

上周,常青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一位80多岁的养老病人张爹爹突发脑出血,因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治疗条件有限,病人第一时间被转入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通过专家会诊,及时处置了险情。在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治疗一段时间后,患者脑部血肿逐渐吸收,再度转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治疗。2天前,张爹爹又出现消化道出血症状,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贺琼迅速上门会诊,患者通过“绿色通道”转入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重症监护病房治疗。

这是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医联体”通过“双向转诊”惠及患者的一个典型案例。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副院长张星介绍,医联体建立和完善了转诊制度和流程,明确了转诊的病种范围、适应症、流程和保障措施,开辟双向转诊“绿色通道”,保证医院与社区之间“门诊—门诊”“住院—住院”“门诊—住院”三个渠道的畅通。

通过医疗体的建设,实现了区域医疗卫生资源纵向整合,初步形成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推动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就医秩序的形成。

技术指导——专家型管理团队入基层

2016年8月,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喻虹与另外2名业务骨干组成“专家型管理团队”,由区卫计委派驻汉兴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里心血管等慢性病患者多,让专家常驻基层,就是加强基层医院慢病人群的管理,让优质医疗资源惠及更多市民。”张星说。

在社区,喻虹的团队在开展日常诊疗的同时,还加强了社区医疗团队的建设,同时不忘在日常诊疗中向患者宣传“医联体”的方便和好处。“过去社区大多是全科医生,现在也能开展心血管的专科诊疗了。”

除了团队的搭建,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定期安排专家到社区查房和坐诊,还会定期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提供培训,如胸痛中心和卒中中心的诊疗流程、急救技术、禽流感防控等,同时安排社区医务人员到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进修学习。

“医联体”建设以来,医护人员技术水平稳步提升,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和住院病人数增加10%以上。

硬件升级——规范社区医疗处置流程

唐文是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医联体”的专职联络员,也将成为区卫计委派驻常青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管理干部,她感慨:“建立医联体后,所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仅各项规章制度逐渐完善,硬件条件也改善了。”

常青街和北湖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洗手设施全部更换了非手触式水龙头,安装了干手纸巾盒和肘压式洗手液装置;为帮助社区解决医疗物品用量少、采购难的问题,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提供保障,为社区提供消毒器械500余件,还让汉兴、北湖、常青中心的氧气配备每瓶节约了一大笔钱。

通过信息化建设,汉兴街远程影像诊断系统顺利启动,影像等检查结果通过网络实时上传,实现远程会诊。未来,信息平台和应用系统更加完善,将会为医联体的各项功能实现搭建更高的平台。

在签约仪式上,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还同时派出了五名副主任医师担任常青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团队技术指导。对此,该中心主任陈德宏说:“红会医院专家加入我们的家庭医生团队,能够很好提升我们的服务能力,让广大居民得到更专业的医疗健康保障。”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