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开讲丨身高140米,睡1.8分米的床? 建模意识让孩子数学更“有谱”

黄锐,江岸区鄱阳街小学数学教师,江岸区数学学科带头人,同时也是湖北省小学数学教育学会会员、武汉市小学数学教育学会会员、江岸区小学数学教育学会会员,江岸区第二届小学数学学科工作室成员

    身高140米,睡1.8分米的床,房间面积12公顷……你是否经常为孩子留在试卷上错得离谱的“糊涂账”哭笑不得?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量与计量”的新授课时只占20课时左右,分散在各个年级,基本贯穿了整个小学数学学习的始末。

    在整个小学阶段,有多次关于计量单位的教学,如长度单位、质量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容积)单位等等,在这些单位教学中都有一些相同的目标,如体会单位的实际含义,建立表象等等。其中有一类考题必出,那就是填上合适的单位。如:教室的门高2(  ),自动铅笔长约18(  ),一只鸡重约2(  ),大树约高10(  )等。这一类题目的在于检测学生对单位模型的建立,也就是对计量单位实际意义的理解。对计量单位实际意义的感知是一种重要的数学能力,尤其是对生活中物体大小的估计能力,在日常生活中甚至比精准的计算更加重要,应用更加广泛。 那么如何引导让孩子建立正确的单位模型呢?

    直观感知

    建立正确的计量单位模型 计量单位是在一些测量活动中,因为人类生活的需要而建立的统一度量单位,是一个人为规定的事物。在给学生建立模型时,通过实物模型准确建立单位模型是基础,在单位概念建立之初要给学生标准的单位实物模型。如给学生观察标准的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立方体模型;在千克教学时,给学生呈现1千克大米、1千克盐、1千克水等物体,让学生掂一掂。在分和秒的教学时,让学生静坐感受1分、1秒的时间。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感知,在头脑中建立计量单位初步的印象。寻找参照物

    构建计量单位的比较模型 当实物不在孩子眼前时,脑中的印象会逐渐淡忘,回忆时会因没有参照标准而偏离实际概念。因此,要让学生建立正确的模型还应给学生的计量单位表建立参照物。把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引为参照物,如1厘米相当于手指宽,1分米大约是一尺,1米大约是小朋友两臂张开的距离或是课桌的长,1秒是嘀嗒一下,或是红绿灯的数字跳动一下,1平方厘米大约是指甲盖的大小,家中的一袋盐是1千克等等。有了参照物,当学生回忆时就有了“拐杖”。实践与积累

    丰富计量单位的生活模型 计量单位对于孩子来说是抽象的,生活中虽然到处都是,但是没有数学教学,脑中是没有概念的,如自己的身高是1米2,体重30千克,学生虽然知道,但不能表征出具体的形象。由于这部分内容是从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中产生的,因而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所以,要让孩子把以前的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联系起来,还要不断丰富感知和经验。如:家庭中、超市里是计量单位的宝库,平时在孩子眼皮底下可能视而不见,但学习了相应的知识后,可以让孩子找一找家中或超市中的计量单位,并与家长进行交流。把隐性的生活经验通过实践活动让其呈现出来,以丰富学生对计量单位的经验。

(长江日报记者向洁 通讯员张丽娅整理)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