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醒的音符·废墟上响起大提琴声

文/黄披星

伊拉克首都巴格达曾发生一起汽车爆炸袭击,导致20多人死亡。就在事发后1小时,大提琴家卡里姆·瓦斯菲在事发地开始演奏大提琴,全然不畏危险。当天的恐怖袭击案发生在正值高峰期的曼苏尔商业街,数十辆汽车被纵火焚烧,浓烟弥漫。恐怖主义还组织了一系列爆炸袭击。

瓦斯菲是伊拉克著名的前国家交响乐团的首席指挥家。他当天的演奏吸引了很多市民驻足观看。他炽热地演奏情绪高亢的《赋格曲》,一点也不显悲哀,无形中默默地向观众传递着正能量,也表达了他永不向恐怖主义低头的决心。该行为被拍成视频上传至社交媒体,甚至得到了伊拉克前副总理的认同与赞扬。

“这是我表达情绪的一种方式”,他说,“巴格达永远不会害怕。伊拉克人还会像往常一样生活,文明是从这里开始的,绝不会在这里结束”。他演奏了经典曲目《巴格达哀伤忧郁》的一段,带着哭泣的颤音。他演奏了巴赫G大调第一号大提琴组曲,还有带着昂扬气息的《赋格曲》。“总有一种更伟大的东西存在”。当然,在这样的场景下,仅仅是感动又显得不够。

在记者的描述中:曼苏尔区行走的人们一个个停下来,静静倾听。人们的困惑消散在激情中,他们渐渐聚集起来,掏出手机开始录音。人们互相拥抱,展露笑容,滚烫的热泪从脸上滚落。人们走近瓦斯菲,向他越靠越近。整首曲子下来,他们从恐惧中卸下防备,彼此的心紧紧连在一起。“他们不再困惑,而是通过大提琴和音乐声紧紧连结起来。”瓦斯菲说,这就是他的目的,当极端分子洗劫了他们的生活时,他借此表达永不向恐怖主义低头的决心。

这次演奏后,瓦斯菲的好朋友阿马尔将演奏视频发到网上,事件迅速在社交媒体疯传。几个星期后,一场爆炸夺去了阿马尔的生命。次日,瓦斯菲身穿白衣,坐在爆炸地点继续演奏起来。

我能够想到的一句话是:文字无法抵达的时候——音乐开始了。文字很难描绘在这样的场景中,那种令人心境跌宕波折的体验。音乐在这种神圣化和献祭式的场景中,显得既令人悲痛又无比高贵。有些相似的场景都曾经令人内心肃穆:诸如二战中关押犹太人的集中营焚尸炉前的演奏;《泰坦尼克号》沉没之前甲板上的演奏……在这样的时刻响起的音乐,强化了绝境的色调,也同时加深了我们的记忆。

没有太多的语言可以描述这样的时刻。应该重听一下如《赋格曲》,音乐庄严磅礴,深沉之处令人专注,昂扬之处令人奋起。当然,无论是怎样的深沉、昂扬、激愤或是抗争,音乐最重要的部分还是让人能够安静下来,再认真注视这一切——让人不再惧怕。

还记得对于战争最令人记忆深刻的描述是:当人类需要通过战争来解决问题的时候——那一定是人类的智力不够了!战争是文明中最为残暴的部分。在这里,音乐其实也是渺小的。那种安抚,更多的是象征意义上的。当然,这也是很需要的。战争是人类理智的缺失,而伟大的音乐是最高级的理智和最高级的情感所结合的产物,它看似无力对抗战争,但它能使战争的残忍现场恢复成一种长久的具有人文启迪意义的另一种现场。

这当然是属于音乐的庄严时刻。

黄披星 艺术研究者。创作以诗歌为主,兼有音乐随笔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