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美文|又渡却月城,遥看柳满堤

月湖最早叫却月湖,位于东汉末年黄祖驻兵的却月城的遗址,后来称月湖。

古时候的汉阳,既是汉江入长江口,也是古云梦泽的边缘,汉江三角洲湖泊遍布漫无边际,汉水从北往南而来非得先经过这一大片湖区然后再流入长江。

月湖堤岸,曾绵延十里

那时候没有月湖。

站在古汉阳城头往下看,两江之间一大片水,分不出哪是江哪是湖?

明成化年间(明宪宗朱见深年号,公元1465—1487年),汉水下游大雨连日洪水泛滥,汉水入江口长年泥沙淤积,江水暴涨,怒涛汹涌,从汉阳郭茨口(古称郭师口)自行改道,截弯取直,冲溃堤坝陆岸,朝长江一路冲去,由龟山北(即南岸嘴)奔腾入江,原龟山南旧河道凹地剩下一片水成了月湖。

月湖是汉阳最年轻的湖,诞生至今530年。

明清时期,月湖比今天大6.2倍,由杨柳堤、郭公堤、灯笼堤三道堤分隔成东月湖,汤月湖和西月湖,后来,长江边晴川阁一带的东月湖消失得不见一滴水,剩下的今天的月湖也只是汤月湖的一点点和西月湖的一部分。

清代竹枝词:“走遍月湖堤十里”,可见当年月湖的阔大。

传说春秋时期晋国上大夫(当时诸侯以下贵族的最高级别)俞伯牙回故乡楚国郢都探亲,从长江入汉江,准备溯江北上返回中原,途中泊船江夏汉江口,与当地樵夫钟子期相遇,于是就有了高山流水的故事。

旧时月湖,尽是良辰美景

清代,汉口人游月湖,不一定非得从汉水码头过渡到对岸汉阳,当年汉口汉阳河湖连通,汉正街背后袁公堤下租一条小船,从后湖荡到汉水,从汉水荡到月湖,上岸就是琴台,水路迤逦往返,省去陆路车马。

《汉口竹枝词》记载,月湖琴台当年是南来北往的商旅和武汉三镇的市民最喜爱的游览地,连夏天乘凉都不嫌路远地往这里跑,说这里比城里凉快得多(当时月湖在汉阳城郊)。

当年的月湖和今天的月湖不同的地方很多。

清代《汉阳县志》列出月湖八景:三道长堤的杨柳,三片月湖的荷花,梅子山梅花香飘湖面,名胜古迹除伯牙台(古琴台)外还有崇福寺、文昌阁、钟楼、三孔石桥等不能尽数,湖畔商家夜不罢市,游人夜不归宿,租一只小艇点起几盏灯笼从东月湖摇到西月湖,岸边的楼台,湖上的游船,高低上下,灯火通明,茶馆、酒楼、妓馆,说书的、买唱的、走江湖买药的,歌吹鼓乐、人语喧哗,直到夜深转更才止歇,留下湖心一钩弯月。

时光流转,它依旧诗意流淌

1944年,胡兰成来武汉任《大楚报》主笔,上班在汉口,住家在汉阳,数次游月湖,晚年著作《今生今世》有记载,称为“月牙湖”。

“琴台造得这样轩畅响亮,筑基郊原上,下临月牙湖,四面大风吹来,只觉是在青天白日里,无迹可求”;

“先到月牙湖坐小船。撑入荷花深处,船舷与水面这样近,荷花荷叶与人这样近。回棹时天已昏黑,琴台的灯火鼓乐来水面……琴台暑天有茶座,游人如织……”

民国年间写月湖琴台的文人也许还有,可是,就他的文字好得没话说。

月湖我常去,最早游古琴台,后几年家搬到汉阳,去的次数更多了,因为琴台文化艺术中心建成了,和女儿去琴台大剧院观看歌舞剧,夏天的末尾,湖边剩一溜残荷,深褐色的枯枝败叶,美如古人的诗。

有一年,朋友行色匆匆过武汉回上海,送他往天河机场的路上,让出租车司机走琴台大道过江汉一桥去汉口,车窗左边是月湖,路边的花,湖边的树,湖心的大剧院和音乐厅,晴天,夏日,阳光湖水映得人发烫,“很美!”朋友说,眼睛看着湖的那一方。  

看月湖最好的位置在月湖西,月湖桥往汉阳来的那一段湖岸,是我认为的最好的视角,站在那里,整一片湖水没有遮挡,岸边的建筑也好林木也好,都成了湖的陪衬,视野里只有这片湖——月湖和东湖不同,东湖的水是绿色的,月湖的水是灰色的,远远望去,一片透亮明净的灰色的湖水,静静地躺在一片透亮明净的灰色的天空底下。

(编辑:张轶)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