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侯虹斌
刘邦到了晚年,一直都很想把太子刘盈换掉。
刘邦是五十四岁的时候才当上皇帝的。按周礼,立嫡立长,刘邦很快就立了原配妻子吕雉为皇后,吕雉的儿子刘盈为太子。但是没过多久,他想改立宠姬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
吕雉比刘邦小十来岁,而且,毕竟是乡下姑娘出身,比不得歌姬妖娆美丽。在刘邦打仗期间,她与刘邦离多聚少,感情已淡,刘邦经常要出征,“常留守,希见上,益疏”。每次都是吕雉看家,刘邦带着戚姬一起出差。
戚夫人年轻漂亮自不待言,更难得的是,她能歌善舞,《西京杂记》中写戚夫人“善为翘袖折腰之舞”,又能“歌《出塞》《望归》之曲”,还“善鼓瑟,击筑”,能与刘邦一舞一唱。美色,或许是一方面原因,但如果以为选择戚姬之子刘如意只是一个色迷心窍的选择,那就太小看刘邦了。这是一个乱世枭雄,他顾虑得更多的是否能永葆刘姓江山不变色。
刘邦担心刘盈软弱仁慈,而朝中的军功集团如周勃等人虎视眈眈,以后将无法掌握局势。刘如意似乎更像刘邦的性格,更为果敢。从刘盈日后“仁柔良善”的表现来看,刘邦的担心是非常有道理的。
换太子的危机,自有其深刻的根源。因为在汉初时,皇帝并不是一家独大;宫廷势力(刘邦吕后)、军功集团势力(周勃萧何曹参等人)、诸侯势力(齐王楚王淮南王等),是三足鼎立的。如果是像刘盈那么软弱的君王,就压不住另外两派的势力。
另一方面,吕后在诛韩信、彭越中所表现出来的心机,以及吕氏家族在军功集团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也为刘邦所忌讳。可以想见,懦弱的刘盈完全有可能被母亲吕氏所控制,日后江山是否会改姓吕,还真不好说。而戚姬,既不过问朝政,也无兄弟子侄封侯任官的娘家背景,安全得多。
史书上,关于吕氏家族的记载并不多。其实,吕雉还有两个哥哥,吕泽和吕释之都参与了刘邦的起义,而且吕泽是一员大将。《史记》的《功臣表》记载:“以吕后兄初起以客从,入汉为侯。还定三秦,将兵先入砀。汉王之解彭城,往从之,复发兵佐高祖定天下,功侯。”看得出来,吕泽多次带兵;《项羽本纪》也提到,吕泽带兵守卫下邑,独当一面,是独立于刘邦之外的军队。
关于吕氏部的情况,只能零星地找到一些线索,《功臣表》记东武侯郭蒙有“属悼武王(即吕泽),破秦军杠里、杨熊军曲遇”一事,表明吕泽是带兵的大将领;被标识为吕泽部下的人还有如丁复、蛊逢(《汉书》作虫达)、朱轸、冯无择、周信、吕婴等。其中,丁复的受封地居然达到七千八百户,此人的功劳当在樊、郦、滕、灌之上,但却找不到更多的记录。
不管是吕氏有大功,后被反对吕氏的军功集团们抹煞,还是吕氏本无作为,被吕后抬高了禄爵,都表明,吕氏是一个对刘姓江山有一定威胁的家族。种种考虑之下,刘邦有所行动了。据有关文献记载:汉九年“如意立为赵王后,几代太子者数矣”;至十二年“(高祖)疾益甚,愈欲易太子”。想换太子这件事,至少延宕了三年。
但朝廷诸大臣几乎是一致反对。不仅有耿直的周昌等人,还有很狡猾的叔孙通,秉承不入世的姿态的张良,都强烈反对。我想,他们是把几次替刘邦入狱的吕雉、带兵打仗的吕氏兄弟,视为军功集团的一部分;皇帝若抛弃一起作战的吕氏,起用新生力量戚姬,也等于轻视了一起从军的兄弟。这是那些曾与刘邦一起同生共死的老功臣们所不愿意看到的。
吕后由此获得了从容活动的时间。最后,战胜了戚姬,儿子刘盈即位,是为汉惠帝。
事实证明,刘邦不管是对吕后、对刘盈的看法,还是对吕氏家族和军功集团的担忧,全都是准确的。
侯虹斌 作家,媒体人。著有历史长篇小说《长信宫词》等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