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记者 华智超
访谈嘉宾 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 周伟林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怎样理解 “船到中流浪更急”“不进则退、非进不可”,新时代改革开放面临怎样的态势?我们就此问题采访了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周伟林。
前进之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长江日报:如何理解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
周伟林:40年改革开放的历程,就像一条大河奔流向前的历程。40年来,改革开放冲开绝壁夺隘而出,从涓涓细流变成大江大河,千里奔涌、万壑归流,中华复兴号巨轮行驶到了浪更急的中游。所以说,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中国经济的体量越来越大,面临的困难、挑战也越来越多,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转型升级、爬坡迈坎,就像是“船到中游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
1978年,中国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中国经济步入起飞期,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在城市推行国企改革、股份制改革等,通过这些大刀阔斧的改革措施,增加了中国经济的活力,促进了中国的发展;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中国加快融入世界经济,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我们不断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利用技术、资本、市场、劳动力等优势,为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现阶段,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40年来,中国进行改革开放,找准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但前进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中国经济面临着诸多内外部的考验和挑战,宏观经济存在周期性的波动。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逐渐放缓。1978年以来,中国连续三十多年保持了年均9.8%左右的高速增长,但2010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却呈现增速放缓的趋势:2011年中国的经济增速是9.2%,2012年是7.9%,到2016年继续降至6.7%。在现阶段,怎样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提升经济质量和效益,推动高质量发展,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挑战。
另外,中国经济增长基数已经较大,面临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的,现在,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我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中国人民在富起来、强起来的征程上迈出了决定性的步伐!自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来,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这些都将影响着今后中国经济的发展。
改革的复杂性、敏感性、艰巨性更加突出
长江日报:为什么说现在到了一个“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
周伟林: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改革开放当下态势的重大判断,“不进则退、非进不可”是一个很形象生动的说法,表明当下我们到了一个爬坡迈坎的重要关口、紧要关头。
从经济层面上看,目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大,民营经济增长乏力,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投资减少,消费受制约,出口受到贸易保护主义的负面影响,经济增长亟需注入新动力。
从社会层面上看,在国民经济要素中,资本的回报率逐渐提高,劳动力在收入分配中的占比却有下降趋势。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在未来,几乎所有领域都会面临人工智能替代劳动者的局面,资本对技术的话语权逐渐增强。这些都可能会成为造成社会不稳定的新因素。
从民生层面上看,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国人民逐渐富起来了,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再停留在吃饱穿暖的层面,而是要求更高、更多样化,需要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老百姓对中国经济发展有了更高的期待,提出了更高要求。
种种挑战摆在面前,改革开放进入了攻坚期、深水区,改革的复杂性、敏感性、艰巨性更加突出,这意味着,我们到了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
凝心聚力推动改革开放再出发
长江日报:深化改革信心何在?
周伟林: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充分释放出持续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决心、信心和勇气,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预期。
今后,我们要全面扩大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带发展。今后中国开放的大门要越开越大,推动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在对内改革方面,改革的步子还要更大一点,清除各种制度障碍,让经济活力竞相迸发。比如通过实质性减税,促进企业创新发展;鼓励创新,抢占科技制高点;保护生态,改善环境,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发展教育、医疗、养老等行业,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总之,我们要有坚定的信仰、信念和信心,凝心聚力,推动改革开放再出发。
【编辑 邢帆】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