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光笺·明清“混堂”

文/孟晖


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塑造了现代生活的风貌,也就让人们不再了解传统生活的形式。比如,在过去,公共浴室是什么样的?就是已经模糊的记忆。



▲《清俗纪闻·浴堂》

至晚从宋代开始,商业性的公用澡堂便非常发达,在南宋临安甚至形成了一个独立行业,叫“香水行”。到了明清时代,这些收费澡堂称为“混堂”,生活在明代成化至嘉靖年间的郎瑛,在所著《七修类稿》中记载道:“混堂,天下有之,杭最下焉……记云:吴俗,甃大石为池,穹幕以砖。后为巨釜,令与池通。辘轳引水,穴壁而贮焉。一人专执爨,池水相吞,遂成沸汤。名曰‘混堂’,榜其门则曰‘香水’。男子被不洁者、肤垢腻者、负贩屠沽者、疡者、疕者,纳一钱于主人,皆得入澡焉。”

这段文字确切地说明,在明代,商业性浴堂几乎遍布全国各地。以江南吴地为例,这种澡堂是用大块石砖砌成很大的浴池,其上方的屋顶则筑成圆穹顶的形式,穹顶的表面还会贴满砖——应该是有防水性能的琉璃砖、瓷砖。浴池旁设着架在灶上的大锅,锅与浴池之间以水管相通。

浴堂外则凿有作为水源的水井,水井上架设辘轳,并于井畔架设引水管,引水管穿墙一直延伸到水锅之上。井水由辘轳汲起,经引水管流入灶火间的大锅中,由专人负责不断将大锅里的水烧热,再通过导水管道汇入浴池之内,于是浴池里终日热气腾腾。任何男人,只要花一文钱,就可以到浴池内泡澡。

日本于宽正十七年(1799)出版的《清俗纪闻》一书中附有中国“浴堂”的插图,图中显示,浴池所在洗浴空间的一侧立有一道隔墙,火灶乃倚墙砌就,其膛口开在隔墙的另一面。因此,专门负责烧灶的人是坐在隔墙外,只对着墙上的膛口,看不到浴室内,烧柴炭的烟灰也不会延及浴室。

时至今日,传统浴堂可说是无迹可寻了,然而,神奇的是,恰恰在紫禁城中,保留着这样一座珍贵古迹。这座古代浴室坐落在武英殿院内西北角,名为“浴德堂”。

“浴德堂”由两座建筑组成,前面的建筑为一座黄琉璃瓦顶、面阔三间的殿堂,大约是更衣、休息之处。殿的后墙上开有券门,通向一条券道式的走廊,由此与坐落在殿后的浴室相通。浴室的面积约为16平方米,正如《七修类稿》对于当时民间商业性浴堂的描绘一样,这里也是采用高高的圆穹顶,不过,居然在穹顶正中开有采光透气的小圆天窗,天窗之上再矗立一个挡雨雪的小圆屋顶。

值得注意的是,浴室的四壁墙体厚达一米以上,如此设计的目的显然是为了保温。浴室的四壁及穹顶,以及整条券道式走廊,全部砌贴白色瓷砖,与“穹幕以砖”的记载相合。在浴室的北墙外设有独立的灶屋,至今,石灶及灶中的铜锅依然留存在原处。

作为水源的水井位于浴室墙外西北处,上建井亭。井台北有架在半空的石水槽,一路穿墙伸入灶屋之内。当年,仆役将井中水倒入石水槽,清水便可以顺水槽奔流,直接汇入灶屋内的大水锅。

在灶屋与浴室之间的隔墙上,靠近灶台的位置设有一处圆形石槽,槽底嵌有铜管制的孔道,穿越隔墙,通向浴室。铜锅内的水烧热之后,便可以被舀到石槽内,经铜管孔道输往浴室。可惜的是,浴室内的浴池或浴盆之类物品没有能够保留下来。

浴德堂究竟作何用场?至今学者们始终在争议。不过,关键的是,其结构与文献中记载的传统浴室完全吻合,因此是重要的文物建筑。值得注意的是,浴德堂的形制与伊斯兰世界流行的浴室非常接近,《七修类稿》中披露江南地区的混堂是石筑浴池、砖砌穹顶、在单设的灶间生火热水,也都与伊朗、土耳其等地传统浴室有相近的形态。

这就显示,或许是在元朝时,中亚、西亚的浴室形式传入中国,并且在明清时代一路流传,成为商业型公共浴堂的通用形态。



▲武英殿浴德堂的浴室内景



▲图为云龙纹漆盘,汉代沐浴用具

孟晖达斡尔族,作家。曾留学法国,著有《画堂香事》等书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