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辨异同悟“制宜”

尉承栋

●只有将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三者融会贯通,在相似之中辨别差异,在差异之中提取共性,才能真正将“制宜”之规律化为己用,驾驭万千变化。

《资治通鉴·唐纪》中有一段关于漕运布局的记载,“晏以为江、汴、河、渭,水力不同,各随便宜,造运船,教漕卒,江船达扬州,汴船达河阴,河船达渭口,渭船达太仓,其间缘水置仓,转相受给。”讲述的是,唐朝刘晏在担任转运使期间,针对江、汴、河、渭四条河段的不同特点,打造不同类型的船舶,有针对性地训练漕运士兵,并在沿岸分设转运仓。如此做法,虽然在短期内增加了工作量,但从长远看却提高了运输效率、节省了成本。

在古代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条件下,因地制宜的观念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来自于对地理条件、资源禀赋差异的充分认识——

《孙子兵法·地形篇》中记载,“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在军事领域,对地形地势的细致了解,是排兵布阵前必做的功课,往往也会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黄帝内经·素问》中则载有这样一段对话。黄帝问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在岐伯看来,高明的医生必须根据不同地域的环境特点以及当地人的生活习惯,具体分析病情,施以不同疗法。

凡事从客观实际出发、不同问题区别对待,古往今来都是谋事成事的重要方法。1960年2月至3月,朱德同志赴陕西、贵州、四川、河南等地考察调研,实地考察当地百姓生活情况。4月2日,他向毛泽东同志写报告提出,我国各地方的地理条件、自然条件很不相同,农作物的品种又非常多,生产要因地制宜,农业技术改革也要因地制宜,各种机械必须是又经济又适合当地要求,是多种类多型号的,不能求其一律。1981年5月至6月,谷牧同志在北京主持召开广东、福建两省工作会议时指出,特区的规划和建设要因地制宜,各有侧重,注重实施。深圳、珠海应建成兼营工、商、农、牧、住宅、旅游等多种行业的综合性特区。汕头、厦门先以发展出口加工业为主。

古人云,不务地利则仓廪不盈。其中“地利”一词,也是在告诫我们,凡事不能因为贪多求快、贪大求全,就盲目跟风甚至是千篇一律。今天,从继续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到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仍需要结合各地实际特别是气候、人口和土地等条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制定适合本地区的发展规划,充分挖掘当地发展潜力。以脱贫攻坚为例,在选择产业项目时,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原则,找准自身定位、突出地方特色。比如,根据土壤、水分、温差等因素,有的地区可以种植药品、花卉,而有的则只能种植瓜果、蔬菜;有的地区适宜发展水产养殖,而有的地方则更适合家禽畜牧……

在我们这样一个大国,不论是作战地形和治疗方案的选择,还是农作物的生产、区域规划建设等,因地施策都是一条重要法则,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要求我们,在开展具体工作过程中,必须善于运用唯物辩证法这个武器。一方面,要通过调研了解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实际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发现规律、掌握规律,即做到“因地制宜”;另一方面,要全面地观察事物,及时应对各种变化,妥善处理各个方面关系,即做到“因时制宜”。当然,我们常常将天时、地利、人和这三者放到一起来说,可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也并非最终目标,在推进各项工作时,还必须充分考虑不同群体的合理诉求,做到“因人制宜”。

只有将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三者融会贯通,在相似之中辨别差异,在差异之中提取共性,才能真正将“制宜”之规律化为己用,驾驭万千变化。(尉承栋)

【编辑 华智超】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