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先明:我为武汉改革做了一点事情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9月24日讯(通讯员 许从本)武汉市经信局86岁的退休干部刘先明,很珍视去年10月份局老干部工作办公室负责人上门送的,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颁发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在他看来,从军的那段岁月,是自己人生的两个“高光时刻”之一;另一个“高光时刻”,则是他在改革开放年代,首创的在全国公开招聘厂长的举措。

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

时光如同一块橡皮擦,将刘先明记忆里的许多关键节点擦除掉,让他在回忆往事时频频出现“掉线”的状况。86岁的他只得求助于老伴余秀群:“婆婆,过来帮忙回忆一下,我有时候记不住。”

这是9月3日上午,在刘先明位于武汉市江汉区北湖旁边的家中发生的一幕。

老伴余秀群走过来,嗔怪道:“你这个人就是忘性大,说起事情来颠三倒四的!”刘先明也不急,回之以“呵呵”一笑。

在老伴的帮助下,刘先明将自己退休前的“人生拼图”完整地拼了出来。

“我参加志愿军后,先是送战士们到朝鲜去。”他说。

刘先明是蔡甸河街人,一个“产棉花的地方”。由于“读过初中,在当时少有”,他一进部队就被分配到营部当文书,“从事送兵工作”,当时的紧张气氛他至今仍记忆犹新。

“那时候部队开赴哪里,什么时候到,都是不公开的。战士们坐的是闷罐车,没有窗户,没有座位。一直要坐到下车才会明白自己到了哪儿。”刘先明用凝重的语气说道。

这段从军经历,被刘先明视为人生的“高光时刻”之一。去年10月21日,经信局老干办主要负责人带队,专程登门为他送上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颁发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刘先明则在这天一大早就穿戴整齐,佩戴党徽,等候着工作人员的到来。

对于刘先明的这段从军经历,余秀群印象最深的就是:付出。

“当时他在厂里可以拿36块钱的工资,那时候36块蛮值钱啊。可是为了保家卫国,他放弃了这份工资。”余秀群望着丈夫说道,“要求进步嘛!我们都是团员,刚刚入团不久,国家有号召,我们就响应,没说的”。

随着36块钱工资一同放弃的,还有刘先明刚刚组建的小家庭。那时他和余秀群刚结婚还不到两个月。为此,家里老人有些想不通,他们就“做了蛮多工作,终于说服了老人”。

“不给党员这个身份抹黑”

余秀群所说的“厂里”,是指武汉市中安染织厂,当时她在这个“为抗美援朝做蚊帐”的厂里当工人,刘先明则在里面当会计。

再往前,1952年,刘先明“在大信会计学校学了几个月”。在这所由我国现代会计先行者吴英豪于1945年创办的学校里,刘先明学习刻苦认真,考试成绩“常常是满分”,“中安染织厂来学校招工的时候,由于我成分好,成绩也好,以第一名被招进厂里,当会计”。

将个人利益让位于国家利益的刘先明,在部队里服役了四五年,还在此期间入了党。

“那是1957年的事,我是团参谋部的文职人员。两位参谋张克己、李万洋是我的入党介绍人,”刘先明缓缓说道,“是我自己要求入党的,那个时候总想进步嘛!团领导也说,‘小刘同志可以好好培养’。”

“面对党旗宣誓时,我很激动。我当时想,现在我也是一名党员了,今后要更加努力地工作,不给党员这个身份抹黑。”谈起入党时的事情,刘先明的记忆力明显地好了许多。

1958年,刘先明转业了。武汉市纺织系统的一位领导爱惜人才,“点将”他到东方红织染厂从事人事工作,后出任人事科长。

此后,刘先明进入了一个工作频繁调动的阶段,还曾被调往咸宁工作,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才被调回武汉,从此“一直在二轻局(武汉市第二轻工业局)系统里打转”。

1978年底,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新中国启动了改革开放的步伐。一时间,“东方风来满眼春”,地处华中腹地的武汉也在酝酿着诸多改革措施,刘先明所在的轻工战线,是改革的主战场之一。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他做出了一件后来被大书特书的事情。

首创在全国公开招聘厂长

从1986年起,一种新型的社会主义企业制度——资产经营责任制开始在武汉市试行。这一制度的推行,为刘先明做出那件“大事”提供了先决条件。

当时刘先明在二轻局下面的皮革公司担任经理,整天为武汉第一皮鞋厂的经营殚精竭虑。武汉第一皮鞋厂拥有职工2000余人,是全国五大皮鞋厂之一。但自1983年起,由于管理不善而连年亏损,到1986年底已累计亏损300多万元。

刘先明苦思应对之策,产生一个疑问:“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难道就没有一个能救我们的厂长?武汉没有,别的地方也没有?能不能在全国招聘有才之士?”

这个想法得到局领导及市里支持,招聘厂长的广告很快在全国见报。二轻局还成立专门机构,由刘先明牵头,对应聘者进行调查、筛选与考核。

不久,“救世主”确定了——原青海省西宁市家用器具经销公司总经理杨慰祖,以其丰富的管理知识、独具匠心的设想,中标当选,成为武汉工业企业从外省市招聘的第一名厂长。

“杨慰祖原来当过老师,人很不错,有创造性,敢闯,决心也很大——他是带着家人来武汉的,一副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架势。”刘先明说。

至今刘先明还记得杨慰祖上任时的情景。那是1987年3月19日,中午时分,他和二轻局领导及杨慰祖正在招待所开会,突然涌进几十个人,把杨慰祖抬了出去,随即鞭炮声大作,原来是第一皮鞋厂的群众来“抢”他们的新厂长了。那十几万响的鞭炮,是他们自己掏钱买的,足见当时群众对改革的热切期盼和对杨慰祖本人发自内心的信任。

上任后,杨慰祖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很快见到成效,使第一皮鞋厂重现生机。他本人则被评为武汉市十大新闻人物之一。

刘先明首创的公开招聘厂长,也成了武汉市在各条战线上推行改革的一个缩影。1987年11月18日,《人民日报》还以《“阵痛”后的沟通与理解——武汉市第一皮鞋厂改革纪实》为题,对此事进行了报道。

“我在二轻局系统里工作了这么多年,要说贡献,这是最令我高兴的,也算是为武汉市的改革做了一点事情。”谈起自己的成绩,刘先明很谦虚,“党没有忘记我,经信局老干办的工作人员经常上门来看望我,让我感到很温暖。我相信,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国家、我们这座城市会更加美好。”

【编辑:肖翩】

(作者:贺亮)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