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卖酱菜养活全家9口人,第三代大部分毕业于985高校 | 家风故事

长江日报融媒体1月25日讯(见习记者覃柳玮)从一个酱菜店养活全家九口人的父亲,到靠自学练就精湛木匠手艺的二哥,如今外甥女即将博士毕业,小外孙刚刚拿到全国钢琴总决赛金奖……40年来,对于家住青山区三弓路青教花园的严朝红一家来说,奋斗一直是这个大家族的家风内涵。严朝红1998年曾以《我家的文化》给长江日报投稿,当他得知本报正在全市征集好家风的故事时,便再度联系长江日报记者,希望讲述严家的故事,让更多人看见好家风对一个家庭的影响。

严朝红1998年曾给长江日报投稿 见习记者覃柳玮 摄

一个酱菜店养活全家九口人

上世纪50年代,严朝红父亲严汉福有一手养猪的绝活,在老家黄陂祁家湾是出了名的。一年生猪出栏两到三次,每次都能有十几只,严汉福当年给公社创造了很好的效益。但后来因严家被错划为“富农”,严汉福只能回家种地。

1979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满大地,严汉福决定进城闯一闯。拿着十几元钱的本钱,他每天从黄陂远赴汉口六渡桥,摆地摊卖起了小人书和其他小商品,一年下来挣了3000多元。

第二年,严汉福开始在祁家湾镇的街道上卖酱菜。每天早上5点起床开始运货,一个两平方米大小的板车载着各种酱菜坛子、装满香干的箱子,来回家里和店面之间两趟才能运完所有的货。7点钟开始,逛早市的人多起来,儿子女儿都要来店里帮忙。直到晚上9点多,严汉福才会关门回家。

优良的品质和诚信的经营赢得乡亲们的喜爱,邻村的乡亲还会专门跑来严汉福的店里买酱菜。酱萝卜3毛一斤,榨菜5毛到8毛一斤。一毛一毛的积累,不到3年,这个小小的酱菜店就赚了3万多元,严家也成了当时有名的万元户。

靠着起早贪黑打理酱菜店的辛勤劳动,严汉福硬是养活了全家九口人。直到现在,近40年过去了,虽然店面搬了地方,但严家酱菜店依然由大儿子严朝元正常经营,严家酱菜已经成为祁家湾几代人的味觉记忆。

“气不争不行,非争不可!”不畏环境艰难全靠自学成才

由于历史原因,严朝红的两个哥哥读完初中,就不能再继续读书了。虽然书读得少,但说起二哥严朝亨,严朝红依然很自豪。他拿出去年给二哥写的七律诗:“哥若胡杨又若松,一双巧手誉乡中。木工技艺鲁班比,湖海胸怀恣性融……”严朝红将二哥几十年来拼搏奋斗的故事全都融入了诗中。

读完初中,严朝亨开始务农。那时,父亲还没开始卖酱菜,全家都靠务农生活。他曾在老家堂屋的墙壁上用毛笔竖排写下四行大字:“饭可以少吃,觉可以少睡,气不争不行,非争不可!”自18岁起,严朝亨立志学习木匠手艺。身边没有师傅,他就跑去汉口的书店淘书回家自学。晚上一个人敲敲打打到凌晨两三点,成了那时严朝亨的生活常态。

功夫不负有心人,手艺慢慢熟练之后,开始有人找他打柜子。一天三元钱。时间一久,好些年长的木匠师傅也称赞起他的手艺。外乡的乡亲专门跑来祁家湾找他给新婚的一家人打家具,沙发、柜子、床一应全交给他,严朝亨一打就是一个月。

严朝红说:“这些活全部都是在二哥完成农活之后,抽空加班加点完成的。他没有被当时的环境所限制,自己找出路。”

受二哥影响,严朝红也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1980年他考上黄陂师范学校,毕业后在中学教语文,课余时间自学拿到英语专科学历。后来,他又相继取得本科、硕士学位,如今,在青山区钢城十二中任教的严朝红,已是桃李满天下的中学高级教师。

小字辈奋斗精神永不变

如今,严家奋斗的故事在新时代的小字辈中有了新演绎。经济条件的改善为第三代人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他们虽然不需要再为生存而奋斗,但这种奋斗的精神却传承了下来。

严朝红向长江日报记者掰着指头一个一个地数着:大哥的儿子严斌武汉大学毕业,女儿严英华中科技大学毕业。二哥的儿子严俊是当年黄陂高考状元,考取清华大学。二哥大女儿严青本硕连读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目前正在南京医科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大姐的大儿子陈世雄是华中科技大学的博士,小儿子陈世俊是西安交通大学的博士。严朝红自己的儿子则毕业于重庆大学。严家第三代人大部分毕业于985高校。

现在每到春节吃团年饭,一家人在一起总要说说各自的奋斗故事。严朝红爱好文学创作,多年来,他将家里发生的大小事都融入了自己的文学作品之中,“我们家没有一代又一代人的奋斗,就不会有今天这样和谐幸福的局面。只有奋斗才能创造幸福的生活。”

严朝红拿出手机,给长江日报记者看家里微信群里刚刚发来的一条消息,外甥陈世俊的女儿刚刚获得了一个全国钢琴比赛金奖,孩子虽小,拿着获奖证书的照片却神采飞扬。他说:“虽然家里的第四代都还很小,而且大家也不住在一块儿,但我觉得,只要这种奋斗的精神在,无论何地,都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配图为见习记者覃柳玮摄)

【编辑:付豪】

(作者:覃柳玮)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