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上的“中国脐橙之乡”:日背千斤,才让你尝到那份甜丨过影

秭归楚王井村,地处长江三峡库区,高峡平湖,道路崎岖。清晨从宜昌出发,穿过三峡大坝下方的翻坝高速,过汽渡穿越长江,于薄雾之中一路盘山而上,弯道险阻,泥土飞扬,直至抵达深山处的楚王井村时,已近中午11点半。这一段百余公里的路程,走了4个半小时。

62岁的楚王井村村民徐宏政(左一)和58岁的村民袁绍俊(左二)背着背筐拄着打杵走在山路上,背后即是三峡库区。2003年,徐宏政一家被安置到如今的楚王井村。

徐宏政背着背篓上山,身旁则是满山遍野的橙园。

徐宏政穿着一双解放鞋拄着打杵上山。脐橙多种植在山腰上,村民们都这样上山下岭,没有路就拿起锄头现挖。就这样一趟一趟,将上万斤的橙子背到山下的公路上。

70岁的楚王井村村民徐宏章(左一)和64岁的徐启生(左二)爬到树上摘脐橙。村里的青壮年大多到城里务工,留下来的劳动力多数是老人。

54岁的熊仁翠在采摘脐橙。她手脚麻利,一天可以摘上千斤脐橙。

61岁的徐启年往背筐里倒橙子,一筐橙子近130斤重。这次摘的橙子就是徐启年家的,1万斤的脐橙收入2万多元。

背着130斤重的脐橙,徐宏政穿过一片橙园。一天下来,徐宏政最多可以背6000斤橙子。

徐宏政背着橙子下山,远处就是三峡库区。

山下等待多时的商家将橙子倒进筐中,准备装车送往宜昌城区。

熊仁翠(左一)和同村村民坐在路边的石头上,看着商家将橙子打包装车。在当地,脐橙产业形成了“一主带一拖,一天三百多”的工钱支付标准。“一主带一拖”,就是一个背夫带上妻子,妻子帮助采摘,男人背运脐橙。

满载万斤脐橙的货车乘上汽渡,转运到对岸,送往宜昌市区后将被商家分装销售,送到千万家庭的餐桌。

长江日报融媒体1月25日讯 清晨5点,当晨雾还缭绕在半山腰的楚王井村时,62岁的村民徐宏政已经起了床,简单洗漱吃过早饭,打着手电,背着背篓拿着打杵前往同村村民徐启年的家中。几天前,有商家预定了徐启年家1万斤的脐橙,这一天,徐宏政和其他7名村民们要将一万斤脐橙摘下,好赶在最后一班长江汽渡下班前运往宜昌市区。

“天蒙蒙亮,能看见橙子,就能下田了”,徐宏政穿着双解放鞋,背起背篓上山了。

秭归楚王井村,地处长江三峡库区,高峡平湖,道路崎岖,脐橙基本都是种植在山腰上,徐宏政和村民们就是这样上山下岭。没有路,村民就拿起锄头现挖,就这样一趟一趟,将上万斤的橙子背到山下的公路上。“最怕碰到下雨下雪天,答应了人家,就算遇到下雨下雪,也得把橙子背下来”,徐宏政介绍,“背一筐有130斤,距离近的,一人一天能背个6000斤,距离远的来回要一个多小时,一天最多背1000斤”。

在当地脐橙果熟将摘之际,像徐宏政一样从事背橙子的村民,不在少数,他们管自己叫“背架子”或“背脚佬”。

背脚佬是宜昌民间对背运物资农民的一种称号,即靠背功和脚功吃饭的劳动者。与上世纪活跃在陕甘宁一带的“麦客”不同,农业机械化普及之后,“麦客”作为关中大地上一种特有的生态现象已成为历史,而背脚佬在脐橙产区却十分重要,不可取代,采收季节,所有脐橙只能人工背到公路边。由于农村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导致当地劳动力匮乏,过去被称为背脚佬的农民现在成了抢手人力。经过多年脐橙搬运,形成了“一主带一拖,一天三百多”的工钱支付标准。

“一主带一拖”,就是一个背夫带上妻子,妻子帮助采摘,男人背运脐橙。一天下来,顾请农户除了要做饭外,还要支付300元以上的工资。在条件更恶劣的地方,采摘背运工资还会更高。

“因为累,所以价钱还可以,背一天橙子最少能赚300块钱。”一年下来,徐宏政靠背橙子能赚2万块钱,加上家里卖橙子的收入,年收入过4万元,“两个儿子都在外面,现在身体还可以,我也不想连累他们,挣这些我和老伴两人生活没啥问题”。

新春佳节临近,脐橙价格迎来一轮上涨,秭归脐橙也将迎来新年又一轮丰收,徐宏政和村民们又将背起背篓,行走在漫山橙园。

湖北秭归,从先秦时起就是著名的柑橘之乡。屈原《橘颂》有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大概就是在品尝过家乡的橙子之后发出的感叹。大诗人都赞不绝口的橙子,自带强大的文化号召力。

如今,橙子已经成了当地农民创收的支柱性产业。据秭归农业局数据,2017年当地脐橙种植规模达28.8万亩,年产量为38.3万吨,从业人员近18万人,为全县橙农带来的收入超过15亿元。通过多品种套种,秭归也成为全国惟一一个全年有鲜橙供应的产区。(长江日报记者 任勇 摄影报道)

【编辑:刘思】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