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奋斗,推进改革再出发

2018年12月18日,郑举选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荣获“改革先锋”称号,长江日报记者当日在现场专访郑举选 长江日报记者胡冬冬 摄

40年前,赵梓森(左二)在熔炼机床前研发光纤

2018年12月20日,“洋厂长”格里希的儿子伯恩特偕夫人来到武汉市政府《武汉掠影》陈列室参观,驻足在父亲的资料图片前    长江日报记者郭良朔 摄

长江日报融媒体1月29日讯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的历史,存于历史,存于发展,存于一代人的记忆,也存于日复一日忠实记录时间的报纸版面。回望历程,这是奋发向上、开拓进取的40年。在特殊的时间节点,我们将目光投向历史,探求奋发向上的动力源泉,刻画朝气蓬勃的精神气质,让追逐梦想的声音在当下回响。

2018年12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引起武汉各界的热烈反响。“改革先锋”茅永红激动地说,要进一步探索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把百步亭这个“盆景”变成全国的“大花园”。青山区工人村街青和居社区网格员付思深有感触地说,社区网格化工作就是精准化、精细化服务,我们正尽最大努力从制度创新上,给人民群众带去更好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奋斗的历程没有终点。我们见证了众多的武汉“第一”成为现实,也用逐梦时代的精神激励人们不断前进。(长江日报评论员 邢帆)

重访老记者,回望是为了奋进

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11月26日,长江日报推出了“回望为了奋进”特刊,重温长江日报对武汉改革开放重大事件的重头报道,以年轻记者回访老记者的方式,用9篇故事划出时代足迹,传承改革精神。

选择的9篇作品贯穿了改革开放40年历程,人们能从中窥见改革开放的求索与奋斗,触摸思想观念的突破与革新,明白改革开放怎样走来、怎样深刻改变了国家和人民生活。

1979年长江日报在武汉率先恢复商业广告;“140万双袜子的命运”聚焦国企改革深层次问题。武商“资本论”重新认识资本;“格里希从严治厂”记录下武汉引进中国第一个洋厂长。

改革开放是为了人民美好生活。1983年“买排骨何其难”,今天足不出户就能“网购”排骨,这是改革开放惠及人民,人民生活从短缺走向充裕的生动写照。

通过两代记者的对话,这些有代表性的新闻作品,让当年故事发出时代新声。

这组报道在长江日报新媒体推送后,引发众多共鸣。

通过对老记者的采访,再现了当年每一条新闻的出炉过程。老记者身上表现出来的职业精神和新闻素养,也让后来者感到敬佩和感动。陶常宁在采访完老记者余兰生之后写道:“回头看不是为了走回头路,必须展望未来。”改革开放走过40年,作为时代见证的新闻作品,一直在关注发展,推动进步。(长江日报记者占思柳)

记者手记

2018年9月,我参与策划“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报道,11月8日,我采访了71岁的长江日报老记者黄启疆。他采写的 《格里希从严治厂纪事》是第一篇关于格里希的通讯,获得了中国好新闻二等奖。黄启疆说:现在人们很难想象一位“洋厂长”当年在武汉乃至全国引起的震动。武汉市在引进人才上的大胆尝试,开了风气之先,为全国在引进智力助力改革上树立了典范。

记者在采访与格里希有过交集的武汉柴油机厂老员工时,他们都对这位德国人的“严厉”和改革举措打心眼里敬佩。武柴原工会主席陈虎初说:他虽然非常严厉,但对职工是真诚地关心,他提出的改革理论,在后来都被证明是对的。

12月18日上午,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威尔纳·格里希获颁中国改革友谊奖章,其子伯恩特·格里希代他领奖。19日,伯恩特·格里希受邀来到武汉,参观格里希铜像,并将奖章亲手挂在了父亲的铜像上。80多岁的陈虎初见到格里希之子十分激动,将自己珍藏的老照片一一展示给他,表达对格里希的感激和思念。这让伯恩特十分感动。他说:父亲已经去世十几年了,没想到还被武汉人惦记着。

长江日报对格里希之子来汉行程进行了独家直播。有网友留言:“武汉人不会忘记帮助过我们的外国人。”“怀念中国第一个洋厂长——武汉人什么事都走在前列,追求卓越,敢为人先。”(长江日报记者占思柳)

从一根光纤到一座新城

创造新的更大奇迹是最好的纪念

2018年下半年,长江日报记者走访光谷政府、园区、企业等,采写通讯《从一根光纤到一座新城——一大批国之重器在这里诞生》,在12月18日长江日报“序章——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特刊”上刊发,引起较大反响。

昔日被戏称为“武汉地图外两厘米”的光谷,已成为中部地区科技创新活力最强、经济增长最快的区域之一。

在光谷政务服务大厅,我碰到从杭州辞职来汉创业的90后小伙王珏。他说:“在我读书时,武汉年轻人见面问:在哪里上班?而杭州人见面都在聊:去哪里创业?现在武汉有更多人说‘创业’了。”来办长期居留许可延期的英国人杰克·萨姆纳,不到5分钟就办好了事,他说很高兴在光谷外国人不是稀有动物,找一家多语环境的酒吧也不是难事了。我也常想起光谷广场拖着行李箱的年轻面孔、光谷软件园里一到中午就人满为患的各色“小食堂”……这里从一片不毛之地新起炉灶,没有历史负担,充满了年轻人的活力。

三十而立的光谷,办事效率在提高,营商环境在提升。科技部火炬中心的专家盛赞光谷“改变了武汉人的气质”,长期观察光谷的媒体人士说:“光谷是历史赐予大武汉的极为宝贵财富”。只要光谷的精气神不散,这座城市就不会缺乏活力。

除了一根光纤到一座城,武汉还发生着这些蝶变:从汉正街到中欧班列,从“国家刻度”到世界设计之都,从“洋厂长”到国际雇员……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对这段历史的最好纪念,就是书写新的辉煌历史;对改革开放的最大致敬,就是创造新的更大奇迹。(长江日报记者李佳)

武汉勇创众多全国第一

改革精神让前行充满力量

改革开放40年,武汉不断在体制机制上破冰,打开城门对国内外开放,手笔、气魄非凡。

改革开放40年来,武汉到底创下多少“全国第一”?2018年11月15日以来,长江日报记者先后去武汉市委党史研究室、武汉市方志办、武汉市档案馆进行采访和请教,都没有现成的、完整的、标准的答案。把以上几个部门的相关资料进行搜集,与市图书馆的资料一一对比,两周后,整理归纳出143个“全国第一”。在此基础上,多次找相关专家请教,提炼出40个“全国第一”,后来精选出10个武汉在全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划时代破冰领航意义的“第一”。

7个部门的8位记者分头采访,在2018年12月12日长江日报二版和三版,推出《改革开放40年大胆破冰 武汉勇创众多全国第一》的重头报道。很多市民在读报点评中说,作为武汉人,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的沧桑巨变,对武汉人创造的众多全国第一感到自豪和荣耀,更激发了勇立潮头的豪情。

记者深深地感受到,武汉众多的“全国第一”,每一个都体现了“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武汉精神,背后蕴含着多少武汉人的责任和担当、勇气和毅力、艰辛和汗水。

“全国第一”的背后,是武汉人民打破条条框框,披荆斩棘、一往无前的一股劲一股气。这些“全国第一”,勾勒出武汉改革的轨迹和发展的进程。对这些“第一”的总结和报道,也是为这座城市凝聚奋力前行的力量。(长江日报记者戴红兵)

重要稿件目录

征集武汉老照片组织摄友拍新场景

“40年同框”见证武汉巨变

长江日报2018年8月13日报道

引进中国第一个洋厂长 大胆尝试引全国瞩目

武汉将“敢为人先”进行到底

长江日报2018年11月26日报道

原创服装“藏”在密码房间里

新版汉正街:正变身你不知道的时尚活力街区

长江日报2018年12月11日报道

汉正街率先恢复小商品市场 科技成果转化“黄金十条”写进国家文件

改革开放40年大胆破冰

武汉勇创众多全国第一

长江日报2018年12月12日报道

从一根光纤到一座新城

一大批国之重器在这里诞生

长江日报2018年12月18日报道

统筹:翟晓林

【编辑:金鑫】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