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骨上的“微雕”!中国医生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通过鼻孔在颅底钻一个仅2平方厘米的洞,对颅内肿瘤、外伤等严重疾病进行手术,这一技术已经是神经外科中的翘楚。而将这2平方厘米的洞不钻破,切割下来,手术完毕后再“完璧归赵”,这头骨上的微雕技术被全世界的内镜颅底专业人士认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不过,这一技术由中国医生首创并做到了,成为了由中国人命名的神经外科新术式。

2月13-17日,全世界最顶尖的内镜颅底专业学术组织——“北美颅底外科协会”(NASBS)年会在美国佛罗里达洲奥兰多举行。来自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神经外科主任杨刚医师展示了他的“原位骨瓣” (In Situ Bone Flap)技术后,震惊了在场的专业人士。

这是国际上首次提出原位骨瓣,这一技术也避免了用脂肪、肌肉、筋膜、鼻粘膜、其他骨组织进行修补造成的脑脊液漏和颅内感染。

微创手术需钻破颅底  

补洞成难题

颅底在脑颅的下面,承托着大脑、小脑和脑干,由额、蝶、颞、筛和枕骨组成,视、位听和嗅觉诸特殊感觉器官位于其中,十二对脑神经及其供应脑的动静脉从颅底穿行,解剖复杂,许多重要结构不能损伤。由此区发生的肿瘤、炎症、外伤和畸形等各种疾病是颅底外科研究、治疗的主要对象。

全世界最顶尖的内镜颅底专业学术组织——“北美颅底外科协会”发明了神经内镜经鼻颅底手术。因为手术创伤极小,而且头面部没有任何手术切口,术后恢复快,所以非常受患者欢迎,极大颠覆了传统的开颅手术。2000年以后该技术逐渐引入中国。

神经内镜经鼻颅底手术需要将颅底打穿。目前国际常规做法是用高速磨钻“粉碎”局部颅底形成一个骨窗,随后再进入颅内各个手术区域切除肿瘤。

不过,颅内装满了脑脊液,手术完成以后,手术入路钻破的颅底“窟窿”必须进行修补,否则会造成脑脊液漏。几十年来,各国从事颅底外科专业的医生们都反复停留在用各种脂肪、肌肉、筋膜、鼻粘膜做颅底的“膜性修复”,少数专家使用自体其他部位的骨组织来修补,可是依然有10-15%的概率会发生脑脊液漏和随之而来的严重颅内感染。

完成“不可能的任务”  

降低颅底微创手术后患

如何避免其他组织补洞造成的脑脊液漏和颅内感染?做了20几年颅底手术的杨刚一直在思考。

可不可以就用自身原来的骨头,就像开颅手术一样先做骨瓣,术毕再还原的方法来修补?不过这一技术并不是想不到,而是很难去做到。这也是内镜颅底外科专业成立以来,从来没有人在国际大会上发布过的原因。

想在包裹有丰富且重要的血管神经的颅底骨上做出一个完整的骨瓣来,需要的不仅媲美微雕的技术,而且冒着巨大的风险。

杨刚需要用一个极小的高速磨钻,在颅底手术区域磨下一块大约1x2cm的完整骨瓣,然后进入颅内切除肿瘤。

下图中蓝色圆圈是需要打开的手术范围,是一个血管(双侧颈内动脉、海绵窦)、神经(双侧视神经)密布的狭小区域,而且凹凸不平(视神经管、颈内动脉凸起、鞍结节、斜坡隐窝等)。

颅底骨又厚薄不均,局部地方薄如蝉翼,部分地方又坚实牢固。而且骨质里穿插这上述的神经和血管,磨骨瓣时稍微一点点偏差,就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更何况:所有这一切操作都通过鼻孔(直径约1cm)的一个长约8cm的管道里完成!

磨下骨瓣、打开颅底硬膜,顺利切除颅内大肿瘤后,再把该骨瓣“物归原主”,这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却尽量保证了颅底结构的完整性,又大大减少了术后脑脊液漏和颅内感染的风险。

杨刚说,早在几年前团队就开始尝试利用原位骨瓣进行颅底修复手术。刚开始,确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没有经验可借鉴、没有文献可参考,因为就没有人报道过!但偏偏他是一个特别勇于面对挑战、追求无止境的人。

经过多年的钻研,终于练成了这一神技。目前,杨刚团队已成功完成该手术几十例,由于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解剖复位”,术后极少发生脑脊液漏。相关SCI文章已经和正在发表中。

【编辑:付豪】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