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每年母亲都送他这份生日礼物……《人民日报》今天报道了这对武汉母子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3月12日,是植树节,也是他的生日

从懵懂的5岁孩童,到阳光的25岁小伙

20年,每年不间断

植树是他过生日必不可少的一道仪式

也是母亲送给他的最好的生日礼物

今天的《人民日报》14版“生态”版

以《网上种树 渐成风尚》为题报道了武汉的这对母子植树的故事

以及武汉不断创新义务植树尽责形式的经验

“哎呀,刚才看到还剩下100多棵树,就聊会儿天的工夫,怎么一棵都没了,完了完了!”魏文芳盯着手机屏幕,着急得直跺脚。

魏文芳口中的“树”,是“武汉全民义务植树”微信公众号平台上,各个区可报名参与义务植树的剩余量。而在江汉区常青公园一栏,苗木余量显示为零。

从网上报名参与义务植树认养,到为每棵树颁发一个电子“身份证”,再到随时随地跟踪树木生长情况,方便参与养护,近年来,武汉市不断创新义务植树尽责形式,深入推进“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让更多的市民参与国土绿化,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母子植树20年,见证义务植树变迁

阴雨连绵的武汉,终于迎来了久违的阳光。

在江汉区京汉大道绿化带上,一排漂亮的法桐树洒下了金色的树影。其中一棵约两层楼高的法桐,便是20年前,魏文芳带着5岁的儿子吴家豪所种下。一张已经有些泛黄的照片,记录了当年一家三口在种下的树苗前的合影。

1999-2019,吴家豪转眼已是25岁的大小伙子,而小树苗也已经长成了高大的行道树。

“3月12日正好也是儿子的生日,我希望以这种方式庆祝他的生日,也借此培养他的爱心、公益心和环保意识。”魏文芳说,1999年,她在电视上看到武汉电视台、武汉市园林局联合举办“领养一棵树,绿化一片天”义务植树活动,便拨通了报名电话,带着一家人参加义务植树,一直坚持至今。

“感谢你为绿化江城作出自己的贡献”“愿绿色伴随你一生”,除了照片,一本本由武汉市江汉区绿化委员会颁发的义务植树纪念证也记录着魏文芳和儿子这些年的努力和坚持。

武汉市广泛宣传发动社会各界参加义务植树,组织了“植树+慈善、环保、生日、家庭、公益”等主题活动,建设了共青林、尽责林、人才林、希望林、幸福林、关爱林等主题林。两年来,全市共开展义务植树主题活动600多场次,植树190多万株。

武汉市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工作人员刘爱介绍,原来一般是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宣传义务植树活动,市民需要现场报名,并缴纳苗木费,现如今,市民可以通过武汉全民义务植树网站和微信公众号进行报名,免费领取苗木。就连义务植树证书,也从纸质版变成了电子版。

线上报名火爆,多种尽责形式更加便民

“还好我儿子抢到了!”2月22日上午10点多,魏文芳向记者展示儿子发来的报名成功截图,长舒了一口气。

就在当天,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武汉市绿化委员会办公室正式向社会公布了今年全民义务植树总体安排。上午9时起,武汉市民可预约登记植树尽责,21个义务植树尽责点遍布全市15个城区(功能区)。

让魏文芳没有想到的是,武汉市民参加义务植树的热情高涨,线上报名通道开启不到2小时,武昌区义务植树点就已经报满,随后,江汉区、洪山区、江岸区等6个区也陆续报满,不再接受市民报名。

“植树虽然是一种季节性的活动,但义务植树不能只集中在每年的植树节前后,应该形成一个常态化的工作。”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有关负责人表示,2014年,武汉就在全国率先开发建设了常态化义务植树平台—“绿色林林7”网站,以及同名微信公众号和微博,除了报名参加每年的植树节活动,市民还可通过该平台参与义务植树认养、捐资造林、学习园艺技巧等日常活动。

去年2月,该平台正式更名为武汉全民义务植树网,设立绿色情报、园博动态、义务植树、苗苗学堂等7大模块,从义务植树的方案制定、植树点勘探、树种介绍、植树技术流程以及后期养护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宣传推介。

网络平台的更新换代带来了进一步激发了市民的植树热情。“去年通过网络报名植树的人数达5万余人,创历史之最。”刘爱介绍。

去年3月,武汉获批全国“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第二批试点城市。5月22日,武汉“众森家园”项目正式上线,广大市民可通过网络进行捐赠。“这为没时间现场参加义务植树的人群提供了一个植树尽责的途径。”刘爱介绍,这些捐赠资金将直接汇入中国绿化基金会账户,专项用于武汉绿化建设。上线首日,便收到社会爱绿企业和人士捐赠239.6万元,共接受捐赠资金累计700多万元。

一树一证一码,植树积攒碳积分可“变现”

在武汉市最大的城中湖公园——武昌区沙湖公园C区,一片低矮的海棠树林不太起眼,但仔细看去,每棵树上都挂着一个小牌子,上面写着树名、尽责人、尽责形式、辖区、时间等信息,还配有一个专属二维码。扫一扫二维码,树木编号、植树人、地点、树种等信息很快便出现在手机屏幕上。

去年以来,武汉建立了“互联网+义务植树”信息系统和数据库,将线上网络植树与线下实地植树相结合,由市民自行选择义务植树八种尽责形式,并推行“一人一树一证一码”,对尽责者发放包含人员、树木、地址等信息的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电子证书。按照时间、区域、树种等关键词为树木设计了唯一的编码和二维码,并通过义务植树尽责牌显示。

“这个编码类似于居民身份证号码,码内包含树名、年龄、树木特性、生长变动等情况。”刘爱介绍,数据编号则按照时间区域的规则生成,不要小看这串数字,这串数字不仅能准确记载植树信息,还将为今后“生态一张图”预留数据接口,每一株树苗都能准确定位在武汉的绿色地图上。

如今,武汉还在探索运用区块链技术和碳汇积分,建立“义务植树”数据与信用积分相挂钩的绿色信用体系。去年10月,武汉正式上线“绿链森林”小程序,市民植树完成后,只需打开该小程序,利用手机的定位和测量功能“扫一扫”“点一点”便可现场完成义务植树登记工作。完成树木登记“上链”后,植树人便可以在地图上查看自己种植树木的位置,以及树木的高度、冠幅、基径等信息,随时跟踪自己种下的树木情况。

“我们正在探索,让市民种树不仅能奉献生态价值,还能有更多的获得感获。”武汉市绿化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方义介绍,通过植树活动和树木的生长,植树人还将不断获得植树的碳积分,例如认养一株水杉可获10个碳积分,认养一株银杏可获37个碳积分。这些积分可用于交易,转化为实质性收益。据测算,一株行道树每年可产生1元至3元碳汇价值。

如今,“绿链森林”已在武汉园博园、戴家湖公园等地试点,植树人可通过参与植树和其他绿色环保活动获得的碳积分换取园博园门票或花卉等。方义表示,这一“互联网+义务植树”新模式今年将在全市推广,激励更多市民参加义务植树,形成广泛的生态自觉和绿色行动。(综合自人民日报)


【编辑:金鑫】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