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叔子院士出书记录“在病中”,活着就应该做点事

杨叔子与夫人徐辉碧 (科学网 张海霞)

长江日报融媒体3月3日讯 (记者朱建华)《往事钩沉》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理工大学老校长杨叔子撰写的具有自传性质的一本回忆录,已由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

华中理工大学原党委书记李德焕在序言中说,仔细阅读《往事钩沉》的初稿,深感回忆录记载了大量往事,既是叔子的成长史,也是新中国培养的知识分子的共同成长史。

1953年读大学时的杨叔子 摘自《往事钩沉》

全书30多万字,由九章组成。2015年年初,杨叔子每天坚持写1000字左右,持续了近一年。遗憾的是,大约完成20万字的时候,他感到有点头疼,脑力不支了。

“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记忆力也越来越不好。”后来,杨叔子身体稍微好了一点,在夫人徐辉碧的协助下,增写了“在病中”一章,也就是全书的第九章。

2014年6月11日,正在北京参加院士大会的杨叔子突发脑卒中,住进北京解放军306医院。10天后,即6月20日,回到武汉在协和医院又住了近一个月。

协和医院对杨叔子病情初步诊断为:急性脑梗塞、阵发性心房纤颤。因每个月的检查都有心脏停搏时间5秒左右的情况发生,医生建议早日安装心脏起搏器。

1978年在华工校门口与学生合影 摘自《往事钩沉》

杨叔子后听从医生和家人劝说,并在10月8日再次住进协和医院,次日做了安装心脏起搏器的手术,10月20日出院回家。

安装心脏起搏器后,杨叔子逐步可以慢慢自由行动了。只要天气好,不刮风下雨,他就会在家人的陪同下在华中科技大学校园散步,有时也会去东湖游览一番。

杨叔子把诗词的诵读与写作作为康复日程的一部分。在成功安装心脏起搏器病情趋于稳定后,他喜不自禁之余还写下一首七律。

“在而后的半年多时间里,几乎隔十几天就有新作,在即事起兴、抒情述怀之外,也有与老友酣唱,重温旧谊,切磋交流,倍感愉悦。”

《往事钩沉》一书中有不少诗词,表达了杨叔子各个时期对某一件事的具体情感。作为一名业余的诗词爱好者,他的诗词情缘源于自幼的家教,入小学时,许多诗词已烂熟于心。

1999年杨叔子与朱九思、周济参加纪念五四运动活动 摘自《往事钩沉》

2016年2月20日,早春时节,轻寒袭人,杨叔子做客湖北图书馆,做主题为《我的第三个故乡》的演讲。

杨叔子1933年出生在江西湖口,走上革命道路在南昌,实现人生理想在武汉。从1952年来到武汉,他早已把武汉当成了自己的人生第三个故乡。

“既然活下来了,就要有用。武汉需要我,我更需要武汉!我要回报武汉,而且还要付‘利息’呢。”

病而未倒的杨叔子,抱病去演讲,这是他回报武汉的一种方式。他说,能为武汉做一件事,“我真高兴”。

“紫气东来,云雾扫开天地憾;大江东去,波涛洗尽古今愁。”在这次演讲中,杨叔子用这幅对联表达了对武汉的热爱之情以及对武汉未来的美好期待。

病休在家的杨叔子,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仍会按照会议通知的时间、地点参会。参加的会议有华中科技大学党委会、暑期工作会、学术委员会会议以及学校诗社的会。

“现在,我做不了什么事了,但能做到的事,我还是会努力去做。”在给华中科技大学附中的赠书中,他应邀题写了九个字:“立好志、读好书、做好人”。

“我想:活着就应该做点事。”这是《往事钩沉》一书第九章《在病重》的结尾,也是全书正文的最后一句话。

“首先要学会做人,做人必须学会做事;以做事体现与升华做人,以做人统率与激活做事。”这是杨叔子在《往事钩沉》扉页上想与大家共勉的话。

【编辑:符樱】

(作者:朱建华)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