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符码· “网红美食”的秘密

文/张斌璐
到西湖去,走断桥,逛白堤,过苏堤,少不了吃一道名菜,叫做“东坡肉”。肉名因东坡增风雅,口味肥美,大得游人喜爱。吃肉之处,同样免不了向你介绍此菜之来历,大意略谓此肉原是北宋苏学士所创,故事因店不同有详有略,却使这道“东坡肉”更知名。苏东坡确实写过一首“食猪肉诗”,但地点却不在杭州,而是黄州,今天的湖北黄冈市。黄州的肉没出名,西湖的肉却名扬天下,用今天的话来说,这是借了“网红美食”的光。

过去的说法叫“老字号”,一家饭店能够开得足够久,积累足够的名声,需要硬碰硬的口味来博得客人的称赏。然而,在口味足够上乘的同时,怎样讲好一个故事也很重要。君不见各地小吃总有一系列和名人相关的故事来证明此物之佳美,其中出场率最高的有乾隆皇帝、正德皇帝、明太祖等人,仿佛只要有了这样的故事就足以佐证食物格调之高,口味不俗。

我们再看今天的“网红美食”,据说喝一杯茶饮料要排几个小时的长队,吃一块带馅的糕点要出高价请黄牛代买。至于口味如何,食客自知,但从享受食物背后的文化快感来说,古今大致是相似的。
我们在进餐的时候,究竟在吃什么?这个问题变得日趋复杂,从马斯洛的原则上应该是维持生存所需的营养最为重要,然而在现实中更多的人追求口味上的更大满足,如今口味上的满足已经逐渐被文化符号上的满足来取代。
你吃一张饼,吃的可不是一张普通的饼,是一张高度稀缺的饼,一张要花费五个小时的排队才能获得的饼,你在队伍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在提高着这张饼的价值,在五十个人里,只有一个人才有机会吃到这张饼,这样一来,不光是你的舌苔,包括你的身体、你的精神、你的生命都在享受这张饼的美味。不要对我说这张饼的成本是一块钱,它的机会成本一百块都不止。
在传播效力有限的社会里面,“知名度”象征了对象本身的价值,口口相传标志了其受到美誉的高低。然而现代传播已经高度膨胀,我们随时随地可以制造出一件“网红美食”,也可以立刻将其贬低到一文不值,其中所依靠的是传播本身的放大效应。一个十万加的公众号无论推送什么商品,立刻能够得到市场的追捧,这已经和商品本身的品质几乎没多少关联了。
我们的味觉器官正在逐渐弥散,眼睛、耳朵等都加入了味觉的角逐之中。当你的收藏夹里有一百部关于美食的品鉴报告之后,你也足以成为一个优秀的美食家,尽管你或许没有吃过其中的任何一件。没谈过恋爱,也是可以写媒体恋爱专栏的嘛。只要看到哪里排着长队,就可以把这件美食放入你的记录之中。放心吧,不会错。
担心味觉就此衰退,目前看来很像是杞人忧天。然而我常常想,假如有人开发了一道出色的美食,却没有任何十万加的公众号来为他推广,只有少数知味人士才懂它,这究竟是美食的幸运,还是美食的不幸呢?
张斌璐 文学博士,目前从事文化和文学批评。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